王天秀 黃妹
[摘要] 醫學人性化、人文化的回歸要求醫學教育注重醫德情感的培養。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學人文精神、崗位勝任力、醫師職業精神的視角闡述醫德情感的重要性。目前我國醫學“半人教育”模式導致醫學生醫德情感培養的薄弱與欠缺。志愿者行動作為推進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形式,通過崗前培訓、臨床體驗、分享交流、理論升華四環節構成完整、系統的醫德情感培養路徑,提升醫德情感培養的實效性。
[關鍵詞] 醫學人文;醫學教育;醫德情感;志愿者行動;培養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07-0140-04
[Abstract] The return of the medical humanism requires medical educa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ethics emotion.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ethics emotion is illustrated from the view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post competency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At present, ‘half people patterns of medical education leads to weak and lack of cultivation of medical ethics emotions of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Volunteer action, as efficient way of adva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constitutes a training path that improve medical ethics emoti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with pre-service training, clinical experience, sharing and exchanging with each others, and theoretical sublimation.
[Key words] Medical humanity;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ethics emotions; Volunteer action; Cultivation
醫德情感是醫務人員在醫學人道主義思想的指導和理性的支配下,基于對生命、對人類的熱愛和尊重,在醫療實踐中對醫學道德關系和行為的感覺體驗及其愛憎或好惡的情緒態度,一般包括同情感、責任感、事業感[1]。現代醫學精神的終極價值在于對人性、人權的尊重,對人道主義的實踐,對人的生命健康和健康生活的維護和增進。醫學人性化、人文化的回歸要求醫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優秀的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培養對待病患具有仁慈心靈、飽含道德情感與奉獻精神的醫務人員,才能使醫學生成長為勝任醫療職業崗位、彰顯醫師職業精神、擔負醫學發展重任的仁義良醫。所以,注重對醫學生的醫德情感教育是還原醫學教育本來面目的重要舉措。
1 培養醫學生醫德情感的重要性
1.1 醫德情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評價指標
當前的中國社會正處于大變革時代,公民社會正在形成中。黨的十八大報告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現代公民意識的本質內涵,蘊含著現代公民最重要的政治品質、道德品質、人文品質。其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中,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建設者必須是也正是合格的現代公民。因此,醫務人員須不斷提高公民素質,恪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基本道德準則,在醫療工作中對待患者誠懇友善、富有感情,看到患者在受到疾病折磨的時候能體悟患者的痛苦,從內心形成真摯的醫德情感,并將對患者的同情、關心、仁慈深化為醫者的責任,升華為對醫學事業的終身奉獻與熱愛,努力形成和睦友好的新型醫患關系。
1.2醫德情感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撐
醫學技術發展的異化引發諸多倫理問題,有的醫者失去了對人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情感的冷漠漸漸隔斷了患者與醫者的精神交流[2]。只有讓醫務人員的道德情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才能真正喚回逐漸失落的醫學人文精神[3],弱化醫學高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導致醫患關系物化與異化的負效應,促進醫務人員自覺端正醫療行為,履行救死扶傷職責,關懷體貼患者,盡心盡力為患者服務,為醫學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醫務人員找回真實的醫德情感,也是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踐履,使患者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改善患者的不良心境與焦慮情緒。我國國內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在患者心中,對患者和藹可親表現出醫生對患者的個人感情,說明醫生把患者不僅僅看作患者,而是一個活生生富有感情的人[4]。
1.3醫德情感是醫務人員崗位勝任力的基本要求
崗位勝任特征或崗位勝任能力即competency,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戴維·麥克米蘭教授于1973年首次提出,他認為真正影響員工工作績效的是個人的素質條件和行為特征[5]。2002 年,Epstein將衛生領域的勝任力概念定義為:“在日常醫療服務中熟練精準地運用交流溝通技能、學術知識、技術手段、臨床思維、情感表達、價值取向和個人體會,以求所服務的個人和群體受益”。結合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實際,我國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探索中開展,其核心能力的培訓目標要求在提供病人診治時,住院醫師應該負有同情心,富有責任感,堅持倫理道德原則,尊重各種群體的患者[6,7]。
1.4醫德情感是醫師職業精神的道德基礎
高尚醫德情感、良好醫德品質是醫務人員發揚現代醫師職業精神、滿足患者多重需求的道德基礎。2002年美國內科學會、美國醫師協會和歐洲內科學聯盟共同在《柳葉刀》和《內科醫學年鑒》兩本權威雜志上發表了《新世紀醫師職業精神——醫師宣言》,提出了醫師應遵循的患者利益首位、患者自主、社會公平三項基本原則,以及對患者誠實、解決利益沖突維護信任、對職責負有責任等十條職業精神。新形勢、新發展對醫學生的醫德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如果醫學生缺少對醫學事業的情感,醫德原則與精神也只能在實踐中流于形式,成為空談。喚醒和激勵醫學生的醫學事業感,就必須更清晰地讓醫學生認識到醫生這一職業的崇高和偉大,并對這一職業由衷地產生敬仰和摯愛之情,為醫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打好基礎[8]。
2 缺失醫德情感的醫學教育只是“半人”教育
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原動力。缺乏甚至喪失激情和熱情,變得冷漠和物化,就意味著精神沉淪和生存危機[9]。豐富高尚的醫德情感才能產生良好的醫德行為,卑鄙低下的醫德情感則產生惡劣的醫德行為,對患者的困境麻木不仁、態度冷漠、以醫謀私、見錢不見人等現象往往都是醫德情感缺失的體現[10]。當前醫學技術不斷進步而醫德情感卻逐漸滑坡的現狀與我國醫學教育存在的弊端密切相關。在“全人教育”新思想受到普遍認同、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運動興起之時,我國醫學教育長久以來卻陷入“半人”教育的模式難以自拔。
“全人教育”是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教育思潮,其基本主張是:認為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與技能的訓練,更應關注人的內在情感體驗與人格的全面培養,達到人的精神與物質的統一[11]。“全人教育”強調將大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即道德高尚的人、人格獨立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智能雙全的人、社會和諧的人和善于創造的人[12]。
醫學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為研究、服務對象的學科,承載著治病救人的崇高職能,具有人文與科學的雙重屬性。醫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培養也本應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然而,為醫學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的當代醫學教育過分引導學生關注生理、病理、藥理、藥物作用之理,而忽略引導學生對整體的人的關注[13],對生命的熱愛,對人的價值與權利的尊重;或者說醫學教師們“用著中性的語言細數著必須牢記和掌握的醫學知識與技能,這本活的教科書與學生之間僅僅保留著一種信息‘儲戶與‘戶頭的工具性關聯”[14],忽視甚至無視對醫學生人文知識的傳播、人文情懷的培育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有限的醫學人文教育又往往與醫學實踐相脫節、停滯于理論層面的知識灌輸,這也必然導致人文素質教育實效性堪憂。
人文教育先天不足的醫學“半人”教育引發的惡果就是醫學生在膜拜醫學技術的道路上飛奔卻早已將自我高尚人格、醫學道德與情感的修為拋在身后而不自知。反觀目前醫療行業愈演愈烈的醫患矛盾、屢見不鮮的暴力傷醫事件也就不足為奇。根據中國醫院協會2014年發布的《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研報告》表明,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醫院從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 8.3%的醫院每年發生6次及以上[15]。這一數據背后雖有醫療機構管理水平、醫療商業化以及患者自身等諸多問題,但醫務人員態度冷漠、責任心不強也是極易引起患者不滿、引發醫患糾紛的原因之一。為培養符合醫學發展、醫療實踐需要的健全人才,推動我國醫學“半人教育”向“全人教育”改革,以“全人教育”理念為基礎規劃現代醫學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3 “志愿者行動”是培養醫學生醫德情感的重要途徑
志愿者行動是指志愿者自愿貢獻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提供服務。我校于2011年開始將志愿者行動引入到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組織本校二年級學生統一分組后,在第一、第二學期每周周末輪流進入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海南省醫院、海南省婦幼保健院、安寧醫院等醫院的科室、住院部開展為期兩天的志愿者活動,并于活動結束后完成反思作業、進行分享匯報。通過五年來不斷的改進與完善,該項活動日漸成為我校推進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有力措施。對志愿者行動效果的調查數據顯示,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自身的溝通技能得到鍛煉與提高,65.20%的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感與使命感,80.22%的學生了解到患者的需要,意識到患者的痛苦與不易,加深了醫學生對于醫德情感感性與理性認識。
3.1志愿者行動的崗前培訓提升醫學生對醫德情感的價值認識
崗前培訓對于志愿服務的質量與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培訓內容除志愿服務的基本要求與規范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醫學生正確認識志愿服務的人文意義,充分理解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醫學生在醫院的服務對象都是情感上更需要關愛、心理上更需要關注的患者群體,他們尤其需要志愿者予以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支持。因此,崗前培訓要鼓勵每個醫學生都應以做一名富有愛心、同情心、責任心的優秀志愿者為目標,以積極的態度、全身心的付出為患者提供最溫暖的幫助與服務,提升醫學生對醫德情感的價值認知。
3.2真實的臨床體驗增強醫學生情感表達的能力
大多數醫學生對于醫療領域所存在問題的認識是有限的,對看病難、看病貴的了解也較為抽象,對患者的痛苦與不易少有直觀、真實的感受。當醫學生進入擁擠的醫院,看到大量排隊等待掛號、候診、檢查的患者,看到因醫療資源有限只能住在走廊里的患者,接觸到那些飽受疾病折磨、痛苦呻吟的患者,因經濟原因而拒絕治療的患者時,通過醫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有助于他們與患者實現情感上的共鳴,喚醒他們內心悲天憫人、懸壺濟世的真摯情感,并于精神層面產生向患者進行情感表達的意識與愿望,這對于培養醫學生的關愛和同情之心非常重要。
進入各個科室后,在為患者提供一般生活護理的過程中,例如攙扶患者上下病床、陪同患者進行醫療檢查、關心滿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使醫學生將情感意識轉化為真實具體的行為和語言,幫助學生感悟患者特殊的照護需求與情感需求,學習如何關愛患者以及如何向患者表達關愛,進而提高醫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情感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譬如,方同學在兒外科志愿服務時,一位母親帶著眼部受傷的幼童來到科室候診,碰巧醫生因其他工作不在科室。面對哭鬧的孩子、憂心忡忡的家長越來越煩躁不安,不耐煩的大聲抱怨醫生玩忽職守、不負責任等。科室護士忙著手里的工作沉默不語,性格內向的方同學則尷尬的手足無措,努力思考著如何應對。看著抽泣的患兒,方同學想到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于是主動對孩子說,你的水瓶真好看,姐姐給你倒些水喝好嗎?孩子點點頭。看到小朋友并不排斥自己,方同學繼續陪他聊天說話,患兒逐漸安靜放松下來,家長的情緒也隨之略顯平復;方同學又趕緊安撫家長,告訴她醫生確實是因為工作暫時不在科室,醫生也很關心孩子的情況,他一定會盡快趕回等,焦慮的母親聽后也漸漸冷靜。經過這次的突發事件,方同學信心倍增,碰到其他難題時不再退縮不語,而是以更積極的態度與患者溝通,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患者的關愛,與醫患建立了友好和諧的關系。
3.3通過志愿者之間的交流分享醫德情感
分享與交流是提升志愿者行動培養醫學生醫德情感實效性的重要環節。在此過程中,志愿者能夠對自己的感受、想法、情感進行反思與審視,分享的結果還能夠給他人以啟發或激勵,形成對醫德情感重要性的共識,使志愿者行動充滿積極的正能量,從而影響更多的醫學生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為提升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及空間。
3.4通過理論學習使醫學生理性認識醫德情感
志愿活動結束后,通過課堂上的理論學習與總結,實現學生對醫德情感認識的升華,既理解醫德情感的內涵及意義,同時也學會如何在醫學實踐中表達醫德情感,使醫德情感成為醫學生醫學人格的重要部分。與此同時,醫學生也需掌握醫德情感不同于一般道德情感的理性特點,即便面對情況緊急的患者、情緒激動的家屬,醫務人員的道德情感都應受理智與意志的調節而處于適當的狀態,保持頭腦冷靜,思路明晰;當醫務人員的醫德情感處于失控的不良狀態時,不但可能給患者的健康帶來危害,如不能及時調節,長此以往也會對醫務人員自己的心理情緒產生負面影響[10]。例如出現同情心疲乏(com-passion fatigue),具體表現為焦慮、沮喪、同情心缺乏、淡漠等情況,不利于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與工作[16]。
4 小結
18世紀后期,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教授約翰·格瑞高瑞在其著作中指出,醫生對患者的態度、行為應基于無私、仁慈的情感,如仁愛、同情,同情應是醫生的首要美德[17]。隨著現代生物醫學的快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質淡化,部分醫務人員因技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及醫學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缺失而與這一美德漸行漸遠,醫患關系也逐漸失去了本應有的溫暖、神圣與和諧。通過志愿者活動,開展醫學生醫德情感的啟蒙教育,使同情感、責任感、事業感深耕厚植于他們的內心并在未來的工作中得以踐行,對培養醫學生的醫師職業精神、共建和諧醫患關系來說,具有深遠意義與影響。
[參考文獻]
[1] 孫雯波. 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情感的現實表現與分析[J]. 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6):92-93.
[2] 向鴻梅,李樹森,高晨光. 醫學技術倫理視角下的醫德研究——儲備期醫德情感的提升[J]. 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6):57-58.
[3] 皮湘林. 論醫生的道德情感及其培育[D]. 湖南師范大學,2003.
[4] 高峰,杜治政,趙明杰. 患者心目中的理想醫生——全國10城市4000名住院患者問卷調查研究報告之六[J].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4):41-44.
[5] 安鴻章. 崗位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與完善[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137(4) :42-45.
[6] 余中光. 急診專科醫師不同成長階段勝任力評價指標研究[D]. 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7] 趙玉虹,孫寶志. 健康的守護者——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中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研究與實踐[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4-45.
[8] 房佳蓉,胡冰,于昕. 新時期臨床實習醫學生醫德情感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5):928-929,936.
[9] 譚容培. 論情感體驗與情感表現[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33(5):34-38.
[10] 王星明,安園園. 對醫學生應注重醫德情感的培養[J]. 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6):109-110.
[11] 趙海鵬,周麗. 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幾點思考[J]. 理論觀察,2012,75(3):163-164.
[12] 凌霞.“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念[J]. 中國電力教育,2012,236(13):78-79.
[13] 賈秀敏. 當代醫學專才培養的全人教育視角[J]. 現代教育科學,2009,285(S1):341-343.
[14] 張聰. 對醫學人文教育的道德透視[J]. 醫學與哲學,2015, 36(2A):11-15.
[15] 賈曉莉,周洪柱,趙越,等. 2003~2012年全國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查研究[J]. 中國醫院,2014,18(3):1-3.
[16] 沈潔,姜安麗. 醫護人員同情心疲乏研究現狀[J]. 中華護理雜志,2011,46(9):939-941.
[17] 吳素香. 醫學倫理學[M]. 第4版.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6.
(收稿日期: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