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蓓 張貝貝 蔣月婷
【摘要】民法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最為密切,這是其他法律所無法匹之的。民法實現了對人的尊重,使人得以真正實現“神圣化”。民法之所以征服萬千法學人士,除了它的博大精深、貼近群眾、術語精煉、邏輯嚴密以外,更為關鍵的是實現了人性的法典化,并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實現了人類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與自由。民法使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獨立、自由及無差別的人,使每個人真正站起來,獲得了人應有的尊嚴。
【關鍵詞】民法;人文關懷;人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為顯赫的法制成就,當屬民法的確立與發展。作為一部順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法律,民法不僅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崛起,更解放了人性,使每個人都站了起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平等、自由的人。本文從民法視角出發,就其人文關懷及其同人性的哲學關系進行了探析,以求對民法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一、民法中的人文關懷
民法是最為貼近群眾的一部法律規范,也彰顯出了深刻的人文關懷,這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民法始終堅持和遵循著“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它保障了人的自由與平等,這不僅體現在人的個性自由、平等方面,更體現在人和人交往過程中,由于實力差距可能引發的權利不平等時,可以利用民法加以矯正,不僅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們需求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身價值的實現,而民法觀念似乎也有所轉變,開始更加關注群眾生命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的保護,以滿足群眾對于更高生活文化水平的追求,賦予人們應有的尊嚴與幸福的生活。民法對于社會弱勢群體報以深刻的關懷,好似為法治國家的建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2、以人的利益作為基本價值取向
民法中的《物權法》,旨在保障廣大群眾的財產利益。在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為了促進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保障群眾的人身、財產權,我國出臺了《物權法》。在如今這個風險重重的社會中,民法解決了當下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各類問題,并就未來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了預測。例如,在侵權法中的權利設置條款中,對各項同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人身權、財產權等進行了列舉,并用“權益”一詞代替了“權利”,進一步將未來可能存在的人身財產權益,納入了保護范圍之內。不僅如此,侵權法對于人的健康、生命更加尊重,并將“同命同價”作為基本價值追求,時刻展現著應有的人文關懷。
3、轉變了利益群體,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
人作為所有價值觀及活動的主體,一旦脫離了人,則所有社會現實、歷史都將覆滅。現代“人”具有兩重身份:私人、公民。人是私人,并由此逐步構建起了市民社會體系,同時,人也是一個政治自主主體,協助參與到國家的運作中來。前者作為私人的身份,后者作為公民的身份。自新中國成立之后,人作為社會公民的政治地位不斷提升,但人作為私法主體的資格卻遲遲未得以確認。民法的頒布是一個里程碑,為人私人主體地位的確立提供了依據?!睹穹ㄍ▌t》第九條對自然人、法人主體地位進行了確立;第四十一條還對企業獨立的法律地位進行了確認。
二、民法與人性的哲學關系
民法、人性存在著天然而密不可分的聯系,是人性大解放的推動,促進了民法的形成和發展,而民法又通過制度形式,鞏固了人性的大解放這一成果??梢匀绱苏f,民法、人性間就像是“表里”關系,人性為民法的本質,而民法是人性在法律層面的表現。
通過解讀民法不難發現,民法天然具有確認、調適、服務人性的職責。民法被視為“市民社會大憲章”,因此,它首先需要解決的是人的成員資格這一問題。民法主張人與人的平等,而對于人的成員資格解決也是其他一切的基礎,因而,“人法”對于民法而言至關重要??v觀各個國家民法典的發展歷程,從“羅馬法”起如今民法典,多數都將“人法”、“人格權”分別獨立成篇,并置于最為核心的位置。也許有些人認為將人法、人格權置于物權、債權之前,似乎并不太大影響,但本質而言,對于該問題的把握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人”的問題。民法作為“人”法,表彰和鞏固的是人性大解放,因而對于人性的確認、調適似乎更加由來已久,也是最終極使命,而物權法、債權法等的運行,也都是為了滿足人性之中人的各種不同需求而已。因此,民法所體現的是人性之法,這也是其本質特征。而民法雖反映了商品經濟下的一般條件及運行規律,但并非其初衷和終極目的,這不過是人性在法律層面的一種表達渠道而已,最終還是要服務人性。例如,人離不群體,為反映這個需求,民法采用了“群”的概念,對其基本形式、內外關系進行了規定。民法雖設置了同財產、商品經濟等相關概念,但其目的仍是要保護“人”,這點與商法不同。民法作為人性強與樂的制度支持,充分體現了其特點,只要有人性的發揮,就會有人性的競爭。人性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自然渴望即為強,而人性達到滿足以后的境界即為樂。人性平等是民主的主張之一,這使得人在爭強中的起點一致;意識自治與人身自由也是民主的主張,這使得人獲得自由的發展空間;婚姻家庭制度使人能夠享受親情、愛情以及天倫之樂的場所;物權、繼承權和知識產權使人獲得財富聚集、才智發揮的激勵;債權使人在娛樂和消費中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民法是人性解放的新途徑,是一部以人為中心的法律規范,一旦違背了“人法”的宗旨,就隔斷了民法與人性的天然聯系,從根本上抹滅了民法對于人類所作出的最偉大貢獻——使每個人站立起來,違背了這一神圣的宗旨,無情地擊碎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三、結語
作為萬法之源,民法對于法治社會的主體——人,體現了強烈的終極關懷與深刻的現實關注,這也是民法人性化的重要表現。民法將個人視為終極價值,就安定、良性的社會來看,民法為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尊嚴的維護提供了保障,因而產生了良性的社會效果,促進了和諧、法治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京希. 人文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之本質的一種揭示[J].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2005,23(01):239-243.
[2] 離志明. 法律的人文關懷與法制的現代化—— 一種人文主義的維度[J]. 社會科學揖刊, 2011,13(06):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