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玲
摘 要:近年來,隨著海南省經濟金融形勢的不斷發展,民間借貸呈現出活躍狀態,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緩解和彌補銀行信貸資金不足和信貸產品失缺的現狀。這對當地民營企業成長、民間創業等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此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民間借貸;利率變動;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6-0069-02
近年來海南省經濟發展較快,對資金需求越來越大,但受限于轄區各金融機構的管理體制,正規的融資無法滿足轄區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這為民間借貸提供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從而使民間借貸活動異常活躍,規模迅速擴大,這對轄區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
一、轄區民間借貸基本情況
轄區民間借貸監測,主要采取了定點監測和隨機走訪的方式進行,通過樣本所采集的信息進行分析。目前從監測的情況來看,民間借貸的主體主要是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和自然人。民間借貸所借入的資金用途比較廣泛,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大部分主要用于短期資金周轉,農戶主要用于建房、上學、購買農機具等。
1.農戶民間借貸利率監測情況。2015年 12月,轄區農戶民間借貸發生額合計1 213.5萬元,加權平均利率為21.92%。其中,6個月以內(含)民間借貸利率水平最高達到36.48%,是一年以內(含)基準利率的8.39倍。
2.非農戶民間借貸利率監測情況。2015年12月,轄區非農戶民間借貸發生額合計3 378.49萬元,加權平均利率為20.74%。其中,6個月以內(含)民間借貸利率水平最高達到63.56%,是一年以內(含)基準利率的14.61倍。
二、轄區民間借貸迅速發展的原因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1.區域經濟發展資金需求與金融機構資金外流的矛盾問題。近年來,海南省經濟發展較快,特別是房地產、農產品加工、海產品深加工、規模化種養殖業等行業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企業進駐。企業的快速發展,卻得不到正規金融機構有效的大量資金支持。另外,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戶對生產、消費等資金需求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農戶住房水準不斷提高,住房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農民對汽車、農機具等需求十分旺盛;規模化種養殖的農戶數不斷增多;農戶培養子女上大學的費用等,這些也得不到金融機構有效的信貸支持。相反,近年來,縣域金融體制改革由于存在一定的缺陷,導致金融機構大量資金外流。個別市縣金融機構存貸比僅為59%,外流的銀行資金至少100億元以上。一方面是地方經濟發展缺少大量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則是銀行資金大量外流,這也為民間借貸提供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2.現行信貸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新的形勢發展。目前,基層銀行機構貸款授信權已大多上收,農村信用社通過統一法人社改革后,基層社也無自主貸款權。信貸工作不夠深入,還停留在等客戶上門的服務方式,對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的信貸需求并不十分了解。另外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貸款額度小、頻率高、期限短、手續煩瑣、費用高等,這與銀行對大企業、大客戶的信貸批發業務的費用低、收益高無法相比,加之他們經營管理缺乏規范化,信貸風險難以控制,不如大企業、大客戶貸款穩妥,會影響到金融機構自身的績效問題。因此,銀行的信貸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而相對于民間借貸手續簡便、效率高的特點,雖然成本代價高了一點,但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還是比較樂于接受。
3.利潤空間大,為閑置資金流向民間借貸創造了條件。民間借貸高昂的回報率,成為民間借貸生生不息的第一推動力。部分市民長期從事民間借貸,主要是看重其回報率高,也是其迅速發家致富的根本原因。近年來,經過多年市場運作,一部分人已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雖然人民銀行已放開存款利率,但對公眾的儲蓄欲望影響有限,為了尋求資本快速增值,防止財富縮水,許多富人、甚至一些工薪階層的人將部分積蓄投入到民間借貸中,這為民間借貸發展擴大提供了可能。
4.民間借貸隱蔽性強,監測難度大。由于民間借貸屬私下交易,民間借貸的提供方存有一定的疑惑心理,不愿向外界透露其實情,監測人員難以掌握真實情況,導致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同時,無貸款企業或農戶由于難以得到金融部門的支持,對金融部門存有反感情緒,難以配合到位,加大了民間借貸利率監測難度。
5.民間借貸利率偏高。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5]18號,2015年8月6日公布,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文件規定:“如果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則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應當被認定無效,借款人有權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2015年12月,我們根據總行利率監測分析系統監測,三亞民間借貸6個月以內(含)貸款金額為133.6萬元,利率為72.4123%,是一年以內(含一年)基準利率的16.65倍。此類借款應當引起相關借貸雙方的注意,避免今后發生相關法律問題的糾紛。
三、對策建議
1.加強正面引導,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一是人民銀行應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引導轄內金融機構健全利率定價機制,結合當地實際,制定較為合理的利率浮動區間。加大對經營效益好、還款能力強、信用程度高的企業的信貸投入,解決其合理資金需求。降低企業或個人融資成本,增強企業或個人盈利能力,為金融機構培植穩定的收息源。農村金融機構應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三農制定合理的貸款利率浮動標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二是應加強對民間借貸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合理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生產領域,以規范、保護正常的民間借貸行為。通過政策宣傳引導,有效抑制民間高利貸,維護社會穩定。
2.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健全農村金融服務網絡。一是農村信用社建立切合實際的農村服務網絡,優化服務網點合理布局,為農民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務。二是農村金融機構要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對農戶合理的金融信貸需求要全力滿足。對于存有歷史舊貸的農戶,要實行區別對待,對家庭確有困難,但信用意識強的農戶,可實行必要的扶持政策,通過新的信貸注入,支持農戶發展生產,進而盤活舊貸。
3.加快民間借貸法制建設進程,合理引導民間投資行為。對正當的民間借貸行為要加以鼓勵,予以扶持。在國有商業銀行農村市場逐步退出之機,合理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生產領域,解決資金供求不平現狀。對于非法的、高利貸民間借貸行為,要加大打擊力度,凈化民間借貸市場,著力改善民間融資環境。
4.加強正規金融服務,努力形成一體化的市場利率。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特別是對中小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的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依靠銀行實力和良好信譽,通過市場公平競爭抑制民間借貸,努力建設一體化的正規金融市場,從而形成一體化的規范市場利率。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