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玉箏
摘 要:數學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時期應該學習的內容。幼兒園數學教育應該具備啟蒙性、生活性。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一致的,這樣就要求教師將幼兒的生活經歷和教材的知識相結合來開展數學教學,讓幼兒體會到數學的神奇奧秘,享受學習的快樂。通過對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發揮的作用進行淺析,總結相關的教學經驗與幼兒時期的師生分享。
關鍵詞:生活教育;幼兒教育;滲透
一、數學教學材料選擇的生活化
“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重點內容,他明確了“社會即學校”的觀念,提示我們教育的材料以及教育的環境都能夠使教學效率得以提升。因而在幼兒時期的數學教學中,教學材料的選擇十分關鍵,它直接影響幼兒接受數學知識的效果。只有選擇那些合適的、符合幼兒心理以及幼兒感興趣的教學材料,教師對其進行充分利用后,才能真正激發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在數學課堂上做到學有所得。
例如,在進行幼兒園教學顏色排排隊的教學時,幼兒園授課教師可以依據幼兒時期兒童的心理特征,把各種玩具帶到數學課堂上加以展示,如,黃色的小鴨子、綠色的樹葉等,五彩繽紛的顏色吸引幼兒的眼球,使學生注意力得以凝聚。在觀察中讓學生認識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各種顏色,這種數學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為以后的學業奠定基礎。以此類推,在進行形狀、大小的幼兒數學教學時,教師依舊可以模仿此類教學方法,使幼兒對數學知識有更好的掌握。
二、數學活動學習的內容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闡明了生活與教育之間的關系,生活決定著教育的方向,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幼兒教師需要正確恰當地利用生活現象,使之與抽象的數學知識相結合,讓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例如,教師在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買雞蛋”的活動,這里的雞蛋是虛擬的。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引用教學術語“多買”“少買”“再買”等,要求學生計算在每次進行“雞蛋購物”中他們應該買的數目。在這種虛擬情景的體驗下,幼兒意識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認識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下,幼兒愉快地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規律,牢記簡單的運算法則。
三、操作設計生活化,聯系生活促進發展
所謂的數學操作生活化,就是讓幼兒意識到應該把數學理論知識巧妙地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加以利用,實現學有所用的教學目標。通過對實際生活中問題的靈活解決,使幼兒意識到學習數學的必要性。例如,讓幼兒進行“算一算2瓶酸奶加上3瓶酸奶后,一共是幾瓶酸奶”“小明有三個橙子吃掉一個還剩幾個”這類簡單實例的數學計算。操作設計的生活化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使幼兒自覺主動地學習。我們知道幼兒數學課堂的教學時間是短暫的,那么教師在課余時間里利用“操作設計生活化”這一環節,有利于數學課堂的延伸,這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實現了幼兒時期“玩中學,學中玩”的愉快教學目標。操作設計生活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拓展內容,在21世紀的今天,它仍然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對我國的幼兒教育有極大的啟發和引導。
四、數學學習活動方式生活化
教育者指出:數學本身起源于生活,數學的意義在于它作用于生活。因此,在開展的數學活動中應該使“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理念明顯地體現出來,讓幼兒以睿智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學會應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這也順應了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的理念。
在幼兒對去超市進行購物以及對貨幣的認識熟悉,在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將班級的幼兒分為兩組,每組幼兒共同擁有十元錢,每組一個組長,讓每個組長帶領各組成員去超市進行采購,比一比,看哪組的購物金額更接近十元。在幼兒挑選合適的物件物品、價格的估算、精細的計算以及前臺付錢的過程中,幼兒鞏固了在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例如,數的組成、十以內的加減法等相關知識。在這種學習方式的開展下,幼兒學習數學會有明顯的輕松感,在快樂的實際體驗中體會數學存在的精神以及意義。這種模式如果長久地開展下去,會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他們學習數學的效率也會隨之提升。
“兩千年前孔夫子,兩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推行的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代的新課標改革具有極大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師生無不感受到這種理念帶來的神奇效應,所以說,陶行知先生的教學理念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在幼兒數學教學中我們積極踐行這種理念,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強大魅力,讓幼兒帶著強大的好奇心輕松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莢麗玲.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運用[J].家教世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