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素杰
摘要: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仍然以灌輸式教育為主,教師的講授仍然是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是,隨著大學生個性的不斷獨立、思維的不斷開放,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個性差異、多層次需求、主動參與的人文關懷意識,已經(jīng)成為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議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構建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足以看出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涵
對于人文關懷的內涵眾說紛紜,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角度對人文關懷都有獨到的見解。哲學層面認為,人文關懷是對人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關注、解答;倫理層面認為,認為關懷是對人的價值、個性、尊嚴的關注和尊重。雖然各個學科對人文關懷的釋義不盡相同,但是其核心所要表達的觀點就是對人個體的尊重,也就是“以人為本”。同時,人文關懷作為一種現(xiàn)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也擁有其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內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是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學生,這就需要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將大學生作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體,圍繞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來設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配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真正做到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2)是承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人文關懷要求充分尊重人的個性,現(xiàn)階段的90后大學生個性獨立,這就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避免重視共性教育而忽視了個性教育,真正將大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進行思想教育,充分尊重個性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3)是關心大學生的多樣需求。在承認大學生個性的基礎上,人文關懷不僅要滿足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上的需求,還要能夠針對個體的不同進行交流溝通,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關心大學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
(4)是調動大學生的積極參與。人文關懷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單純的是滿足大學生的各項需求,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激情,要讓大學生充分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變被動接受者為主動參與者。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xiàn)狀
(1)忽視大學生主體地位。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灌輸式的課堂教育模式,教師與大學生的關系簡化為思想政治理論的單方面?zhèn)鞑ィ沟么髮W生處于被動的接收者角色,加之思想政治知識的理論化,使得思想政治課程成為學生中枯燥無味的“代名詞”。這樣的思想政治課程不僅難以達到教育的目標,也忽視了大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能動性。
(2)忽視大學生個性差異。大學生大多已經(jīng)或即將步入成年,其自身的思維趨于成熟,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家庭的學生也具備著區(qū)別于別人的個性。而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則恰恰忽視了大學生的個性差異,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共性教育,往往忽視了對不同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這種共性教育雖然能夠使大學生清晰、系統(tǒng)的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但是其忽視個性差異、個性追求、個性差異的弊端,不利于大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培養(yǎng)獨立的人格。
(3)忽視大學生多層次需求。現(xiàn)階段,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課程設置、專業(yè)教師隊伍,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傳播較為成熟。但是,大學生除了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需求外,仍需要情感方面的訴求。而現(xiàn)階段對于大學生情感訴求的關注仍然較少,由于輔導員大多身兼數(shù)職,事務性工作繁雜,且所管理學生眾多,僅依靠輔導員對學生的思想工作遠遠不夠。因此,對于大學生情感訴求要從理論體系、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綜合考量。
(4)忽視調動大學生參與。正是由于長期忽視大學生主體地位、個性差異和多層次的需求,才使得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以真正觸及學生的思想深處,也就不可能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熱情。現(xiàn)階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處于“老師上課講、學生下面聽”的灌輸式教育中,學生不僅沒能參與其中,而且遇到思想方面的困惑也缺乏解決的渠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構建
(1)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主體”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雙主體”的模式,在強調教師為主的前提下,也要逐漸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以往單方面灌輸式教育的模式。積極探索全新的授課模式,教師要以平等的關系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不斷強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在課堂上,開展辯論、演講、游戲等多種互動形式,讓大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理解和運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在課外,可以組織志愿者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樂于奉獻的價值觀,推進大學生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等等。在課上課下形成互動,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2)充分尊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差異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已經(jīng)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下大學生的要求。90后大學生個性突出、思維開放的特點決定了要構建一個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夠因材施教,采取問卷調查、心理測試等形式,對學生建立思想檔案,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清楚掌握學生的優(yōu)劣,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矛盾、思想動態(tài),真正做到對不同學生的思想狀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的前提下,尊重其個性訴求,為每一名學生制定適合其未來發(fā)展和人格培養(yǎng)的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充分挖掘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高校還要堅持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使學生自主、合理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逐漸形成獨立的人格。
(3)充分滿足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層次需求
由于社會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以及網(wǎng)絡的發(fā)展,大學生情感受社會影響越來越大,使得大學生的情感訴求成為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姿態(tài),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公眾號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以學生的精神成長為目標導向,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情感訴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成長,切實解決大學生情感方面的困惑。另外,現(xiàn)階段相當部分的輔導員既負責學生工作,又負責教學秘書,還兼任團委工作,這就使輔導員被各種事務性工作所包圍,越來越偏離輔導學生思想工作的軌道。因此,要保障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地位,使輔導員能夠成為輔導學生思想、情感等方面工作的主力軍。
(4)充分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工作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的開展有利的保障了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是將人文關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努力將心理健康課作為大學必修課,在大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心理疾病的預防,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二是要加大師資隊伍建設,除了要聘請心理專業(yè)知識背景的教室外,還要定期對輔導員進行心理知識培訓,幫助其提升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更好的為學生排除心理困惑;三是要建設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機構,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指導,及時為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提供治療服務。
參考文獻:
[1]李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2]孫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14)
[3]蘇純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的有效途徑探討[J].黃岡師范學院學抿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