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跟著得到了提升。然而根據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能素質卻不容樂觀。因此提高學生體育綜合素養,需要教師從體育課堂做起,通過有效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讓學生的綜合體育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并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體育;有效教學;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體育教學在中小學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體育教學對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磨煉學生意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有極大的作用,并且初中生正處于學習相對比較繁重的階段,通過合理的體育課堂鍛煉可以有效調節身體狀態,排解心理壓力。因此,初中體育課程的有效開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結合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經驗,對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體育課堂需以學生為主體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課堂的中心,而隨著教學觀的不斷進步我們發現,學生才是教學的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應起到引導指正的作用。日常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參與程度,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初中生心理已經逐步開始走向成熟,處于青春期的他們逐漸有了自己的觀點和認識。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體育課如同軍訓,對學生進行機械、嚴格的訓練。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不符合新時代的教學理念,同時對于初中生而言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增加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參與程度,并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課堂的鍛煉中。
二、體育課堂需增加集體互動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體育課堂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身體機能,提高學生在各項運動方面的成績,更能夠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體育課堂與其他學科相比,是更具有集體形式的一門課程,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增加學生的集體互動項目,這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大有幫助。
例如,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增加一些如拔河類的集體游戲。通過集體互動游戲,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增強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正當的競爭合作意識,也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進行傳統的田徑項目訓練時,教師也可以將其轉換為分組比賽的形式,通過將體育課堂的教學項目與集體互動緊密聯系,讓學生得到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體育課堂需因材施教
初中生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因此在體育課堂中讓學生對體育產生熱愛會使學生終身受益。以初中體育課為例,除了傳統的田徑項目,教師還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球類項目。由于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每位學生的優勢項目不同,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必讓每位學生按照一套教學內容去進行鍛煉,可以分小組讓學生進行不同項目的體育鍛煉。通過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興趣中鍛煉,并通過體育課堂養成運動的興趣與愛好,并得以持續下去。
例如,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整體的基礎訓練,如長跑、短跑、立定跳等。通過基礎訓練,教師可以發掘在某個項目有天賦的學生進行專項練習。而在自由活動中,可以讓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擇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籃球等進行練習,再由教師輔以相應的指導,這樣學生在體育課堂中能得到興趣的培養、技能的提升。
四、體育課堂需合理考核
體育考試是體育課程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常常過于注重考試結果,這讓很多學生對體育考核產生了畏懼和抵觸心理。對于學生而言,每位學生的身體素質是有一定差異的,每個學生在運動上的天賦也是不同的,因此想要體育課堂有效開展,需要教師合理量化考核,在體育考試中,重過程,輕結果。教師在體育考核中,應將學生日常的出勤、學習的態度、參與的積極性作為重要參考,再結合學生的考試分數進行合理量化。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信心。
相信只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集體互動,因材施教,合理考核,一定能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為祖國培養出動手能力強、身體素質高的國家棟梁!
參考文獻:
[1]張興洪.體育教學有效性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2]王艷超.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3.
[3]劉 強.關于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