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潔
【摘 要】在中國浩瀚的五千多年歷史中,積淀了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統稱國學。國學是一國之固有學術,它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所在,更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毫無疑問的,教育占了不小的比重。而在中國教育中,教育最注重的是人的心靈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是萬古不變的追求。兒童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接班人,“養正”是極其重要的。眾所周知,教育的本質就是為了開發人性,而童年時期的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性格更是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國學教育能夠很好的做到這一點,“敏而好學、樂而有禮、仁勇無敵”,這些都讓孩子從小養成一股浩然正氣,擁有一顆向善的心靈——正直,勇敢,寬容,好學。
【關鍵詞】國學 傳統文化 小學教育
1、對國學的認識
談到國學,就能看到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對此的不屑與無謂,這讓我們十分痛心。國學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國學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萬萬不可拋棄的。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要建設者,傳承和發揚國學、養成良好的人格素養,是十分必要的。
國學,是一國所固有的學術。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學術,以儒學為主題,同時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文學、民俗、歷史、語言、數術等等的一系列文化與學術。
國學的經典分類是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經史子集具體分類如下—— 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史部:各種體裁歷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諸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集部:收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分為楚辭、別集、詩文評、詩詞五類。
2、小學生學習國學的現實意義
對于我們當代小學生來說,學習國學究竟有什么現實意義呢?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更多地了解、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并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健全人格;開拓自己的思維和視野;充實自己和提升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和弘揚國學文化。
2.1 健全人格
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來,《四書》是中國人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間不識字的勞動者,也是自覺實踐其中做人的道理。
國學文化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中國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他們在了解、學習國學知識的同時,一些習慣和品格也在漸漸形成。例如尊老愛幼,正直誠實,勤奮刻苦,博愛仁義等,這些美好而偉大的人格隨著學習國學,正在慢慢得養成。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得到很好的健全,健康的人格基本成型。
2.2 增強綜合素質
十三歲以前人的記憶力很強,而且不容易忘記。所以在兒童時期,多多背誦一點蒙學讀物,比如《弟子規》、《千家詩》、《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大學》等,對于以后的發展很有好處,而且也可以適當得開發智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以后后慢慢理解,終身受益無窮。有一句古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不僅對孩子們學人文有好處,而且對孩子們學科學有好處,對孩子們將來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處。
2.3培養愛國精神
國學是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集合,內容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琴棋書畫詩酒茶”,更是承載著多少令人艷羨的藝術。毫無疑問,小學生在學習國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了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多彩的藝術氣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天祥,岳飛,戚繼光等愛國英雄的偉大事跡更是讓孩子們銘刻在心,向往不已。
3、校園生活中,我們如何傳承和發展國學文化
國學不是古板、迂腐的舊思想、舊文化,而是中國歷代以來經典的、珍貴的文化和學術。國學作為中華民族最傳統的學問之一,對國學的學習交流往往會牽扯到我們內心最深處的信仰與傳承,而這些東西是中華文化最彌足珍貴的東西,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似乎被忽視卻又不知不覺受到影響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我們華夏文化的根基,是我們的精神源頭,需要我們用心去看待它。我們在校園中,更是要用心學習國學知識,培養高尚的品德。
3.1 引導學習
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形成階段,需要我們進行正確的引導。作為教師,我們要正確得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正確認識國學,然后教育學生懂禮貌,知禮儀,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適當得向學生推薦一些諸如《唐詩宋詞》這樣的經典書目,并經常舉辦相關的朗誦比賽等,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3.2 與時俱進
身處信息化時代的我們,不能脫離社會而故步自封。在學習國學知識時,要時常引進現代教育教學方式,擺脫枯燥的、晦澀的傳統學習模式,對國學方面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3.3 因材施教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在進行國學教育時,也要充分注意到孩子的實際年齡和認知程度,讓他們在學習國學的時候多注重內在的文化內涵,而不是所謂的形式主義。主張孩子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多從實際出發,適當進行創新。對于不同接受能力和不同性格的孩子,也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針,多多發覺孩子的個性,解放天性。
4、結束語
國學是中國璀璨的傳統文化,國學教育可以培養孩子自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教會他們如何為人處世,更塑造了他們仁義博愛的性格和品德,受用終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我們不變的追求,更是下一代無悔的抉擇。
國學教育勢在必行,國學教育任重道遠,國學教育功在千秋。只要我們從事小學教育的同仁們虛心學習,潛心研究,不懈努力,頑強拼搏,一定會把學生帶進國學殿堂,讓他們知之、好之、樂之,享受知識盛宴,長成擎天棟梁!
參考文獻:
[1]陳培瑞.淺談在中小學開設國學課.當代教育科學2003(10)
[2]高松壽.基礎教育階段的國學教育.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6期中國論文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