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韶斐 田寶華
摘 要: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為寬衣文化,而在產生影響著世界主流服飾文化——窄衣文化的西方,也曾有過漫長而精彩的寬衣文化歷史。本文將從東西方寬衣文化的穿著內容、穿著形式、穿著觀念,以及穿著效果四個方面進行比較,以說明東西方寬衣文化的異同。
關鍵詞:寬衣文化;服裝;中西方;比較
當代世界以西方的窄衣文化為主流,即以塑造人體美為核心的西方服飾文化體系。但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是西方服飾形態在早年是與東方相近的寬衣文化,無論是古埃及的丘尼克,還是希臘的基同,抑或是古羅馬的托伽都是西方寬衣文化的代表。但同樣是寬衣文化,與中國相比,無論在內容上、形式上,還是觀念上、效果上都充滿各種異同點。
1 穿著內容
中國古代服飾主要分為上衣下裳的衣裳制度以及上衣下褲的袴褶制度。從商朝起,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采用上下兩段的形制,即上著衣下穿裳。發展到周朝服裝的袖子日益發展變大,形成大袖,衣袂飄飄就源于此。到了春秋戰國,這時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聯系在一起,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后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秦漢時期深衣也一直大為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由于長年戰亂以及胡漢融合等因素的影響衣裳制度逐漸發展為袴褶制度,即著裝為上衣下褲,但這個時候的褲子為寬松肥大的縛褲。服裝發展使唐宋服裝品類逐漸增多,袍、襦、襖、短褐、襕衫等服裝相繼出現。但總體而言,無論外形怎樣變化,中國服裝始終有一個總體的特點,即:以直線裁剪為中心,造就了一種自然的、平面化的服裝形態。
西方的寬衣服飾文化主要是指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古代文明的服裝文化,其經典即古希臘、古羅馬的服飾文化。這可以說是西方的“古典”文化,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礎。這種服裝文化可以被認為是“一塊布的藝術”。例如,希臘服飾從著裝形態上大體可分為基同和西瑪純兩類。基同是希臘人的基本服飾,分為多利亞式與愛奧尼亞式兩種,男女都可以穿。其中,多利亞式基同較豪放,富有動感。愛奧尼亞式較為寧靜、內斂。希瑪純則是一種男女皆穿的包纏形長外衣,為一塊極大的長方形毛織物,先搭左肩和左臂,從背后繞經右肩再搭到左肩背后,衣角綴有金屬等小重物,使衣料賦予下垂感。這種服飾穿脫方便,伸縮自由,既可拉起蓋在頭上防風,脫下來又可以當鋪蓋。后來這種服飾演變成了羅馬人的基本服飾——托伽。它是一段呈半圓形,長約6米,最寬處約有1.8米的羊毛制品,兼具披肩、飾帶、圍裙作用的服裝。托伽是羅馬公民的身份象征,且只有男子可以穿著,女子只可以穿斯托拉。
2 穿著形式
中國的寬衣文明與西方的寬衣文明有一顯著特點是一致的,即兩者服裝都是半成型類的,都需要以人體為依托才能體現出服裝的造型,成型程度較低。且都能充分保持布料原貌,結構十分單純,是“非構筑式的”。但兩者的區別也是很顯著的,最大的區別在于穿脫形式上:中國古代的服裝都是前穿前脫的前開式服裝,而西方的服裝多是套頭式與披掛式兩大類。
中國的衣服自古以來就以上衣下裳為特征,前開前合,多用帶子固定衣服,穿脫方便;無論是早期的襦裙,還是后來出現的袍衫、褙子、比甲等都是前開式服裝,無一例外。春秋時雖出現了上下連屬的“深衣”,是包纏式穿法,但它依然是門襟在前。套頭式服裝在中國服裝史上基本不太常見,披掛式衣服在中國出現較晚,大約是隨著佛教一起從印度傳來的,到現在沒有出現。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出現較晚,披掛式的服裝隨宗教傳播進入中國,但也局限于僧人的袈裟。
而西方的寬服則主要是貫頭式與披掛式兩種,形式多樣。多用飾針或扣子固定衣服,形成一套較為復雜的穿著技巧。在西方,貫頭式服裝十分發達,并一直延續傳承。從古埃及的“丘尼克”(Tunic),到古羅馬的“丘尼卡”(Tunica)和拜占庭的“達爾瑪提卡”(Dalmatica),再到中世紀的“布里奧”(Bliaut),以及后來的各種“羅布”(Robe),幾乎都是貫頭式的。現代女裝中非常發達的一個品種——連衣裙,也以貫頭式為多,或者說最正統的連衣裙還是貫頭式的。現在人們穿的前開的西式襯衣,早期也是以貫頭式先出現的,到了19世紀才變為前開式。
再者就是披掛式服裝,希臘的希瑪純、羅馬的托伽皆是如此。
3 穿著觀念
中西方服裝的穿著觀念是與中西方兩大哲學體系息息相關的,一虛一實,一靜一動。中國人追求秩序意境,西方人則崇尚自然現實。二者體現在服裝上,盡管都是寬衣文化,所表現的重點卻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的古代哲學非常注重秩序感,所以服裝的首要功能就是區分人的階級,以適應統治者的需求,王公貴族、士農工商一目了然。再者中國人追求意境美,這種意境說的是人對于美好事物的遐想。中國的服裝喜歡把人體包得嚴嚴實實,無限地將人的性別特征弱化,以期達到一種隱隱綽綽、意味無窮的感受。所以,無論是寬袍大袖的袍衫,還是婉約纖細的褙子,穿著之后給人留下的感受皆不是人體本身所帶來的,而是服裝所賦予人的。
而西方的著裝觀念就與中國相左,古希臘人的著裝觀念是:人是著裝的主體,衣服必須附著人體而存在,人的形體和活動決定著服裝的造型和穿著方式。因此,服裝僅是勾勒出人體的基本體型絕不緊裹軀體。因此,服裝以裸露人體為美,是半開放式的服飾,包裹或裸露都是為了體現強調人體美。以優雅懸垂的線條來體現自然形體,以人體的有型塑造布料的無形。這種理念也反應在繪畫雕塑等別的藝術領域,創作對象皆是有著健美體魄的人體。希臘有句格言:“認識你自己。”而認識自身恰恰是從能夠正視自己的肉體開始的。
4 穿著效果
由于中西方寬衣文化的著裝理念完全不同,導致中西方對服裝美感的追求方向也不同,也就造成了服裝穿著效果的巨大差異。中國服裝追求平面化的裝飾,而西方服裝則追求結構上的變化,前者以面料華美,服裝層疊為美,后者以結構多變,堆積褶皺為美。
中國的服裝較為平面化、秩序化,所以服裝裝飾的重點也就主要集中在服裝的面料上,刺繡、織錦都是在對面料進行平面化的裝飾,具體表現如:續任鉤邊,秦漢時期將深衣的衣襟加長,對其衣襟邊緣進行包邊刺繡等華麗裝飾,然后進行纏繞以顯露出層層疊疊的裝飾效果。衣袂翩翩,則是指古人將衣袖的下弧做成大片的圓弧狀,行動起來衣袖當風,風度翩翩。而華帶飛髾,則是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對女裝的裝飾新形式,就是在衣裙的下擺處加上若干個三角狀布料,走起路來飄飄然然。
而在西方,追求服裝美感的具體手段在于對面料的結構形式、穿著方式進行改變,讓面料形成褶皺,富于垂感,并會在衣角加上重物以增強服裝的垂墜感,加強面料的這種特性。從古埃及的丘尼克、達爾馬提卡,到古希臘的希頓、希瑪純,再到古羅馬的“托加”(Toga),這一直是在對穿著面料不斷加長加大,越來越追求這種褶皺垂墜效果的過程。這些用一塊布披掛在身上的衣服,在這條道路上發展到極致,也就形成了區別于中國傳統服裝形態和著裝方式的一種獨特類型。
綜上所述,西方的“寬衣”與中國的“寬衣”,無論在形式上、內容上,還是在觀念上、效果上都不可相提并論。盡管在個別方面有所相似,但在后來漫長的歲月中,由于不同文化、不同哲學理念的影響,中西方寬衣文化在追求美感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終于發展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一直在追求意境的道路上前行,發展出了諸多不同的服裝款式。而后者則在追求人體美感的道路上最終發展成了后來影響全世界的窄衣服裝文化體系。
作者簡介:楊韶斐(1992—),女,山西原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藝術設計。
田寶華,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