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基本概況及分類,通過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舉例對比分析,總結了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關鍵詞:傳統音樂;流行音樂;審美;理性;感性
音樂本身是沒有沖突的,就像音樂沒有國界一樣,不管是哪個國家的音樂,不管是什么風格的音樂,只要音樂好,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表示欣賞。傳統音樂的類別很多,有古典、民族、藝術歌曲等等。就像流行音樂一樣也分很多類別,而且每一個類別都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特色和風格,這也是音樂的獨到之處。
1 沖突不在于音樂,在于審美
要說音樂上的沖突,筆者認為是不存在的。要是有沖突,筆者認為也應該是審美上的沖突,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音樂風格,不可能每個人都能欣賞的來,也不會一個人都不去欣賞。這是一種規則,要是沒人欣賞,還要這種音樂風格有什么用呢?關于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是否沖突,主要在于每個人的欣賞角度的不同,有些人是傳統音樂派出身,自然會器重傳統音樂;有些人是流行音樂出身,自然他也欣賞不來傳統音樂。主要還是在于每個人的欣賞觀點不同,所帶來的音樂審美不同,所以任何一種音樂都各有各的特色。
2 理性與感性
傳統音樂,注重理性。而流行音樂,則注重感性。兩種音樂的立場不一樣。我們不能用理性的感覺去欣賞感性的事物,你會覺得感性的事物很膚淺。所以作為一個好的縮混師,再縮混一首傳統音樂的時候,肯定不能用感性的感覺去處理這首理性的作品,那樣會亂套的,會丟失傳統音樂的意義所在。所以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必須用心去理解音樂感性的一面和理性的一面。這樣才能作出更完美的音樂,才能讓音樂更純正,更有“美”的味道。
3 傳統與流行的結合
現在的歌曲很多,各式各樣,就像超市賣的雪糕,每一種的味道都不一樣。有人喜歡吃水果味的,還有人喜歡吃巧克力味的,還有人專吃沒味的,所以人各有所好,各有所求。現在的很多流行音樂也加入了許多傳統音樂的成分,就像周杰倫的《七里香》一曲中的前奏部分,很明顯出現了我國的鐘鼓調式五聲調式,這就是一種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這是一首流行歌曲,但是他就加入了傳統音樂中民族調式的成分,不但沒有破壞流行音樂的味道,反而讓音樂在色彩上更豐富更豐滿,營造更獨特的流行音樂感。同樣S·H·E的一首《我不想長大》中,也借用了傳統音樂古典樂派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g小調第40交響曲》中的片段。這也是一種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使歌曲更有風格。這樣的融合是矛盾沖突的嗎?答案顯然不是,只要用得恰到好處,就能給你帶來更加新穎的音樂。就像煮湯加味精——更鮮。我們大家應該都聽過法國作曲家古諾的《圣母頌》,但是有多少人聽過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的德國作曲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巴赫和古諾兩個人的年代相差將近兩百來年,他們就這樣通過一首《圣母頌》走在了一起。《圣母頌》只是在《十二平均律》NO.1 C大調前奏曲部分加上了一段精美絕倫的主旋律,就巧奪天工地融合在了一起,就成為了現在這首廣為人知的《圣母頌》。這也是音樂的融合。
我們再演奏巴赫的作品時會發現,巴赫的很多作品都能借鑒過來,當作流行音樂的即興伴奏用。這說明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之間,并不存在沖突,反而存在共鳴。
4 音色使音樂風格產生差異
有人喜歡聽《二泉映月》,還有人喜歡聽《梁祝》。一個是民族的二胡歌曲,一個是古典的小提琴作品。但是假如將兩者的樂器音色調換演奏,又是什么感覺呢?用二胡演奏《梁祝》,用小提琴演奏《二泉映月》,沒聽過的可以想象一下是什么感覺?民族音樂用民族音色演奏,腔正、味醇。而用民族音色演奏古典音樂是一種新的跨越。演奏得好同樣能演奏出獨具一格的效果,這就是音樂的神秘所在。五線譜只有五條線,卻能演奏這么多種音樂風格,能演奏這么多的音樂,這也是一度創作的“巧奪天工”。
音色能給音樂帶來新的感覺,但是音色的使用不當,同樣也能毀掉一首作品。所以音色的選用非常重要。在現在的流行音樂中,有許多的音樂創作者在作品創作中加入傳統樂器的成分或素材,例如弦樂、管樂、二胡、竹笛等,與流行音樂的樂器共同搭配,顯得更加精湛,更有品位,更勝一籌。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5 結語
作曲家精美絕倫的一度創作加上二度創作的精湛演繹才能產生美妙動聽的三度創作供人欣賞。這是音樂的魅力,它沒有直接觸摸你,但是卻能打動你,與你的心靈直接對話,產生共鳴。所以不管是傳統音樂還是流行音樂,只要是動聽的音樂都能打動人,因為人的感情細胞是非常豐富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音樂也一樣存在。因為音樂在創作過程中也同樣融入了人的思想感情。我們去欣賞音樂,并不是在練習耳朵的聽力,而是用心去聆聽、去體會。所以對于流行音樂和傳統音樂而言,在音樂上并不存在沖突和矛盾的關系。關鍵取決于聽者的審美角度和個人愛好。
作者簡介:何康(1986—),男,廣東深圳人,新疆藝術學院實習實踐科科員,研究方向:錄音藝術,后期縮混,現代擴聲,電子音樂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