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摘 要:科普的重要場所是科技館,科技館也肩負著提高國民素質與教育科普的重擔。作為普及教育的重要設施之一——科技館,應當如何依靠場館資源來創新機構體制,構建高效的現代化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科學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現代科技館;政策環境;思考
在十年前,我國科技場館的發展種類、數量與規模,以及場館的設計理念、展教水平與內容跟現今相比都是今非昔比。全國各地科技場所的發展也正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最好時機。在當今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科技館的發展規律與特點需要慎重思考。
1 我國科技館的發展趨勢
1.1 社會基礎、政策環境基礎良好
在當前的形勢中,我國科技館的發展不僅成了政府扶持的重點公益性建設設施,也是全社會關注的事業。一系列相關規定的出臺,更明確了要加強基礎科普設施的建設,全國科技場館的建設也已經納入政府的各個工作規劃之中。
1.2 整體聯動效應,重視度高
省級科技館是最早出現整體聯動效應的,其次出現的是地市一級的科普場館,這種趨勢也在逐漸向市縣單位擴展。近階段,全國已有近30個省會出現了科技館,只是建設水平相對較低,一般停留在10年前的科技層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展覽館也已經不滿意原來的層次與規模,其正在加緊修繕改進的步伐。
1.3 符合社會進步的需求與規律
在歷史上,我國的科技場所是一直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想要縮小這一差距也并不是十分簡單的事情。現今是我國科技事業的高速發展時期,當然也是科技展覽館發展的機遇時期,它依托于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也在逐年進步,經濟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社會科技公益性的加強、建設相對文化領域設施也逐步被各級政府提上日程。頒布的一系列文件,出臺的配套措施制度,也證實了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養與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和諧社會的需求。
2 立足科普,服務大眾
數據統計表明,我國2010年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在3.27%,盡管與2007年相比有所提升,但是與日本在1991年時的數據仍有相當差距。更不用說加拿大、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了。公民對科學方法、科技知識、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維的理解構成公民的基本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對參加公共事務與實際問題的處理是國民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總書記在1988年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但依據我國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要通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來激勵科學創新與社會進步發展仍舊任重道遠。
想要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就一定要大力加強科普工作的推進力度,科技展覽館是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為己任的。它是科技培訓與開展科普展覽等教育為主要形式的教育科普機構,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設施。同樣也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機構,其公益性特征非常鮮明。
3 互動性展品的陳列
科技館的主要載體就是展品,如何使參觀者與展品互動起來,讓展品更具有科學性的生命力,使觀眾通過參與游戲的方式,既體驗到趣味性與互動性又能更好地掌握科技。動手參與不可少,動腦思維也不可或缺,二者有效結合增強展品的展效性,讓觀眾在樂趣中增長智慧。
但是現階段展品的互動性并不盡如人意,大部分的陳列過于老套,單純地強調視覺與觸覺的效果又從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科技探求的原本意義。增強科技展品的開拓互動性、參與性,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展示科學實驗的原理與成果上,應該讓觀眾經歷實驗的操作過程進行體驗。思考與發現的過程也是動手操作與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習知識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注重公眾的切身體會和感受,讓人們在科技展覽館收獲的不只是展品展示的現象與原理,讓其從觀察法與思維方式等各方面都受到啟迪。科技場最需要的就是強化觀眾的互動感受與體驗。
4 制度創新
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切管理都不能少了制度,但是僵硬的制度又缺乏生機與活力。科技展覽館需要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促進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一定要創新制度。科技與人才是決定社會發展競爭的必然優勢。而人才與科技的優勢又需要靠創新的制度來保證。過去的科技場所是規范人的行為,不對落后進行鞭策,不對將來進行積極鼓勵,從而壓制了人們的創新精神,扼殺了新事物的萌動發展,阻礙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因此管理制度的創新也是必要的,一套嶄新的管理運行制度能夠為現代化科技展覽館的創新提供堅實的保證。
5 結語
我國科技建設的發展水平在持續走高,這也是不錯的發展機遇,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善于學習思考,勇于創新探索。加大現代化科技館的建設,使之成為促進科技發展、推進科學創新以及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有效載體。
參考文獻:
[1] 蘇建華.現代科技館發展的幾點思考[J].科技傳播,2015(2).
[2] 王俞東.關于做好科技館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國科技博覽,2015(30):362.
[3] 申秋.針對現代博物館陳列展示的思考[J].大眾科技,2013(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