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娟
一、課堂練習要注重基礎性
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目標,對于新課中的新知識點理解到位,必須讓全班同學都能積極參與,而參與的前提是全體學生都能嘗試解決即基礎性練習,這樣不但能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而且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激情。例如:在上完“分式”后,可設計以下三個練習:
1.當 時,分式無意義。
2.若分式的值為0,則的值為 。
3.化簡。
在練習中,可以要求學困生來回答這些問題,讓學困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信心和學習的興趣,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課堂練習要有層次性
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練習,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中有不同的發展。練習要有基礎題,也要有發展題,還要有提高題,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學習的要求。練習設計要相互銜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在學習等邊三角形時,對于一道題,有的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由易到難設計了六個問題。
如圖,點C是線段AB上的一點,分別以AC,BC為邊向同側作等邊三角形ACD與等邊三角形BCE,連接AE,BD交于點H,分別交DC,EC于點M,N,連接MN,HC,
求證:
1.AE=BD。
2.CM=CN。
3.MN//AB。
4.△CMN是的等邊三角形。
5.∠EHB=60度。
6.HC平分∠AHB。
這道題的六個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緊扣,前面的問題為后面的問題作鋪墊,讓學生分組討論,協同作戰,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
三、課堂練習要突出開放性
開放性練習一般指條件不完備、問題不完備、答案不唯一、解題方法不統一的練習,具有發散性、探究性、發展性和創新性。這樣的練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維,能從不同的方向尋求最佳解題策略。如教學完折線統計圖后,我采用了這樣的練習,師出示折線統計圖,題上沒有文字表述,橫軸、縱軸上有數據無單位,讓學生自己根據學過的統計圖知識賦予她意義,看圖編故事。這樣,答案不唯一,學生的思考就是答案,學生們感覺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而故事的形式學生非常喜歡,練習效果很好。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和人文性,既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開放性還應體現在練習方式上,動手操作、調查實踐、合作交流等非書面練習更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制作月歷、白色污染調查、手抄報等都是非常好的開放性習題。
四、練習內容要具有豐富性
疑學導練模式中要求“教師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就明確了數學課堂練習就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對于練習的內容,教師要精心選題,選擇具有創意的訓練題目,如變式訓練題、開放式訓練題、學生根據要求自編題目訓練、一題多解訓練等等。練習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要有效、方法要靈活,要使學生做題不多,但收獲很多。可將教材中的例題、習題,通過類比、加工改造、加強或弱化條件、延伸或擴展等手段來落實三維課程目標。
五、練習的難度要考慮適度性
難度是指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難易適度就是指問題要切合學生實際。控制難度要考慮三個因素:一要切合學生的知識基礎。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慮問題的解答距。心理學家把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稱之為“解答距”,并據此將問題分為四個級別: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書即可回答)、短解答距(書本內容的模仿與簡單變化)、長解答距(原有知識的綜合運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獨特方式解答)。教師設計問題時要合理調配四種級別的問題,一般情況下,要以后兩種問題為主。
六、練習的問題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才樂意去做,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主動、輕松、持久、集中地投入到練習中來,這樣的練習才有效。例如:筆者在《勾股定理》一課的引入時,就采用了用動畫FLASH來播放古希臘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朋友家赴宴時,通過觀察地磚,發現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系……通過這一故事,一下子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
縱觀數學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提升有效性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切實提高教學實效,使我們的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得到最大的收獲。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肇源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