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信用社(簡稱農信社)是中小金融機構,內控管理還不夠完善,強化危機意識、提高危機管理水平是保障農信社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農信社危機管理的現狀,建立危機管理的必要性,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相關解決策略,以期對農信社完善管理有所幫助。
【關鍵詞】危機管理 農村信用社 銀行危機 策略研究
一、引言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農信社面臨的經營環境、發展模式和經營風險正發生深刻的變化,銀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公眾和輿論的關注顯著提高。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各種突發事件對農信社的不利影響,加上農信社自身固有的脆弱性,使得農信社面臨的危機風險日益加劇,各種危機事件層出不窮,若農信社危機處理不當將影響自身聲譽,甚至可能引發整個銀行業的連鎖反應,導致社會公眾恐慌事件的發生,影響社會秩序和地方金融穩定,做好危機管理是農信社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
二、農信社危機管理現狀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危機,農信社作為中小金融企業更是如此,農信社規模和資本金相對小,抗風險能力弱,相比國有商業銀行更容易受到市場變化的沖擊。由于政策的變化、產業的調整、互聯網金融的沖擊,農信社面臨的競爭更激烈、所處的環境更復雜,在經營中會面臨更多危機。由于高級管理人才缺乏,農信社普遍存在危機管理意識不夠,危機管理制度欠缺,農信社未開展與發展相關的危機管理文化建設,沒有根據風險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危機管理培訓,危機防范應對措施尚未建立。
三、農信社危機管理的必要性
農信社與國有商業銀行管理體制不同,國有銀行屬于一級法人體制,資本實力強,內部管理相對完善,抗風險能力強,而農信社屬于多級法人體制下的中小金融企業,屬地方性金融機構,在經營管理上帶有濃厚的地方特性,農信社在內控建設、科技研發、風險防范、政策掌握、危機管理等方面與國有銀行相比處于弱勢,在互聯網金融沖擊、銀行準入放開、銀行混業發展、利率市場放開、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農信社開展危機管理更是迫在眉睫。
(一)危機管理是農信社金融業行業屬性的需要
農信社屬于金融行業,金融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高風險要求管理者要有較強的風險意識,要有精細化的管理水平和較高的風險防范措施。在風險防范上,管理者能對經營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進行研判、預測和防范,根據不同領域可能會出現的危機做好防范工作,危機的防范要做到“寧信有不信無”,只有充分做好風險防控才能保障農信社的穩健經營和持續健康發展。
(二)危機管理是農信社加強自身管理的需要
農信社服務對象主要是“三農”,是以信用為主體服務的基層金融機構,由于客戶金融知識缺乏及農信社內部管理監督不到位,近年來發生了不少金融社會風險,如:2014年3月24日至26日因社會謠言,射陽農商行發生了客戶集中取款事件;2015年7月13日山西大同天鎮縣發生農民被“貸款”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說明農信社開展危機管理勢在必行,管理者必須樹立危機意識,經營中要有“生于憂患”的意識,更要有“死于安樂”的危機和防范措施。
(三)危機管理是農信社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
在新常態經濟下,市場條件發生了變化,經濟增長放緩,產業重塑,許多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面臨生死考驗,農信社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在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農信社必然會因為市場變化而遭受資金損失風險甚至是流動性風險,開展危機管理刻不容緩。
(四)危機管理是農信社應對計算機網絡發展的需要
在互聯網時代,計算機風險是最大的風險,農信社由于人才和技術等原因,科技薄弱成了經營發展的短板。互聯網金融資金匯劃更方便快捷,資金清算不僅僅是銀行與銀行之間的清算,還包括客戶、戰略合作方和第三方支付等,結算程序更復雜,涉及范圍更廣,客戶關系更復雜,如果稍有差錯或漏洞就會帶來不可估計的損失甚至是災難。最近幾年,農信社等銀行金融機構發生的客戶銀行磁條卡被克隆取款事件較多,作案人員技術高,團體作案,分工細,且跨省甚至跨國作案,案件防范難,偵破難,偵破成本較高,對農信社負面影響較大,開展危機管理是農信社應對網絡發展的需要。
(五)危機管理是農信社應對自然風險防范的需要
近年農信社受自然災害事件案例數不勝數,2018年1月10日發生的特大冰雪災害,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波涉19個省和地區,冰災造成了大面積的停電、封路,農信社網絡中斷。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造成8,700余人死亡,汶川農信社的人員和財產資金等遭受巨大損失,直接經濟損失5,657萬元。2014年7月18日,特大臺風“威馬遜”登陸海南,臺風造成海口交通和供電系統癱瘓,“威馬遜”臺風造成海南131.1萬人受災,18.2萬人緊急轉移安置,5,100余間房屋嚴重損壞,海南省農信社因臺風影響計算機核心系統被迫關閉。自然災害發生時間緊迫,對人類社會的破壞極大,如地震、臺風、洪災、泥石流、火災等,每一次大的自然災害都會帶來危機,農信社要防范于未然開展危機管理。
(六)危機管理是農信社應對新媒體時代的需要
互聯網、移動終端高度發達的今天,社會信息傳播更自由、更快速,傳播渠道多,傳播范圍寬,負面信息對農信社的破壞性非常大。簽于此,在新媒體時代下,農信社應未雨綢繆,建立危機管理內控制度。管理者要掌握危機的誘因、特征和規律,對各種可能發生的危機做好應對措施,一旦危機發生,能在緊迫的時間和危機的關頭做到臨危不急,迅速有效地處理各個方面的關系,建立危機防火墻,把負面影響控到最小,損失降到最低。
四、危機管理策略
(一)開展農信社危機文化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銀行產品和服務同質性較高,金融的競爭更是企業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引領著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農信社在發展過程中應當不斷豐富和修正企業文化,使文化建設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農信社應樹立危機意識,加強危機文化建設,從高管到普通員工都要樹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全員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預見危機,危機發生時能正確化解危機、化危為機。
(二)建立危機管理制度機制
農信社在發展中面臨著各種危機,但農信社大多沒有建立危機管理制度,這會導致農信社在經管管理中不能及時發現危機,危機爆發后不能快速作出反應,最終會造成嚴重損失。所以,農信社應建立并逐步完善危機管理機制,如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和危機應對處置機制,這有利于農信社較早發現危機苗頭,及早處置危機,在危機發生時能在一定范圍內控制住它,不讓它放大,做到應對自如,處置不被動,達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開展危機管理培訓
農信社應建立危機培訓機制,根據管理和崗位的不同開展不同的危機培訓,對高管人員、中層管理和一般員工開展危機應對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全員危機意識,提高員工識別、防范、處理危機的能力。用可能發生的各種危機進行模擬訓練,開展危機心里素質訓練、相關部門協調、應急措施實施、危機管理宣傳等方面的培訓,通過培訓培養員工特別是管理干部解決復雜問題、處理危機的能力,通過培訓掌握危機管理基本技能,以不變應萬變。
(四)建立危機預警監測機制
危機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掌握了危機發生的規律就能及時發現危機苗頭,提前做好危機應對和危機處置,農信社應建立危機監測長效機制,實行危機管理分級責任制。根據危機的緊迫性和嚴重性分為不同的級別,不同級別的危機實行不同的責任管理。如根據危機影響的程度,將危機預警監測分為綠色警戒、黃色警戒、橙色警戒、紅色警戒四個級別,按照不同級別的預警實行不同的處置方案,這樣可維持危機處理事件的正常秩序,有效化解和處理危機,化危為安。
(五)做好危機管理溝通
危機不可避免,危機發生時要正確應對:一是不能掩蓋危機,不能回避矛盾。二是要做好溝通工作,溝通中一定要本著誠心誠意的態度,不能推卸責任,危機處理要能迅速切割,實現危機的隔離,要有舍得的忍痛。三是危機有最佳處理時間,在最佳處理時間內要力爭完成危機處理,否則因危機付出的代價會更高,危機的負面影響會更大,危機消耗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會更多。四是由于危機的緊迫性,因此危機處理不能按日常程序或普通思維來解決,有時要用超常規的思維來解決,避免危機擴散。五是與上司、下屬和社會公眾的交流是高層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要加強上級領導,各有關部門的溝通,爭取各部門的理解和支持,把危機控在一定的范圍內。
(六)沉著應對危機處理
危機具有破壞性,這種破壞性甚至是災難性的,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危機,將會影響到農信社的生存發展,“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說的就是小事情會演變成大危機。危機發生后,管理者要做到反應快捷,處理及時。一方面應在極短的時間用最精干的人員調查事故原因,原因真相調查后要實行及時切割分離,把危機控在一定范圍內,要安撫受害者,盡力縮小事態范圍;另一方面應主動與政府各有關部門和新聞媒介,特別是要與具有公正性和權威性的傳媒溝通聯系,掌握危機主動權,及時說明事實真相,盡力取得政府有關部門和傳媒的支持和諒解,減少公眾的猜測和誤解。
(七)加強危機輿情監測防控
輿情監測是危機管理中的關鍵環節,輿情監測如不能有效控制,一個較小的危機也會給農信社帶來災難性的影響,甚至會導致蝴蝶效應波及其他銀行。輿情監測要有專人負責,實行24小監測。兵貴神速,當危機發生時,搶時就是搶命,要搶占先機,奪得話語權,時間越滯后,輿情越被動,成本越大。輿情監測要主動及時,要把事實真相第一時間向大眾公布,及時消除謠言和誤解,要加強與公安有關部門的匯報,通過公安科技力量做好監測,要與政府宣傳部門做好正面宣傳,維護農信社的聲譽和形象,減少危機負面性。
(八)危機恢復重塑形象
危機的發生,會對農信社造成不同的影響,危機處理后還要做好危機恢復和農信社公眾形象的重建。針對形象受損內容和程度,有針對性的開展彌補形象缺陷的公關活動。危機發生時更要加強內部管理,做到內緊外松,保持員工良好的精神狀態,要保持與公眾的聯系和交往,敞開大門,歡迎公眾的參觀和了解,通過員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整潔、安全有序的經營環境消除危機負面影響。通過優質的服務和過硬的專業素質向公眾展示農信社的形象,從根本上改變公眾對農信社的不良影響,只有當農信社的公眾形象重新建立時,危機才能真正的轉危為安,危機處理才算圓滿完成。
五、結語
危機是危險,也是機會,只要掌握了危機的基本規律,適時、適當地做好危機處理,就可以將其轉化為新的發展機會。在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發展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農信社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優勝劣汰這是自然發展的規律,農信社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提升危機處理能力,不斷加強對自身管理建設,提高競爭實力,不斷鞏固經營成果,才能實現農信社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江.管理溝通[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2]李冰清.農村信用社危機管理之淺議[J].經濟師.2013(9).
作者簡介:安玉穩(1975-),男,云南沾益人,本科學歷,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