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會欣
【摘要】新一代的藝術創造潛力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美育教育不僅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高度開發與利用將直接關系到國家藝術教育領域的興衰。
【關鍵詞】美術教學;創新意識;觀念
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他們的藝術素質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使他們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作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一定要善于發掘孩子們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以促進學生個性和諧地發展,為民族的振興讓我們用飽滿的熱情來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根據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在美術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選擇能夠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學習心理、能夠正確把握學生創造力特點和突出學科特點、易被學生接受、行之有效、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一、改變觀念、有效實現素質教育是實現創新意識的前提條件
必須正確認識美術課在整體課程中的重要性,使學生在潛意識里面沒有主課與副課之分,正確對待每一門課程。有了這一前提,之后的一切才會應運而生,順理成章。
美術教育被公認為是培養學生創造力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傳統教育觀念的根深蒂固,主課與副課無意識區分,過度的強調升學率等等,美術課教師的教學常常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從而導致美術教師的積極性一點點被磨滅,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消退,課堂學習和課堂作業也只是為了應付差事,根本談不上什么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應該徹底改變全社會的傳統教育觀念。
美術是感性的和精神的東西,不要用理智去認識它,否則就是從教條到教條,把一種豐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東西變成苦澀無味的東西,從事藝術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創造和欣賞藝術,更好地掌握自己和認識自己,進而表達自己對大千世界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讓無感情的技術和機器掌握自己。不但要幫助學生藝術地感覺,還能幫助他們科學地思考。
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發散創新思維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就美學而言,孩子們從很小的年紀就對某種事物的“好奇”產生極大興趣,并且帶著極大的熱情去討論這些問題。愛因斯坦認為:“現代的教學方法竟然還沒有扼殺神圣的探究好奇心,這不啻是個奇跡;因為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發他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長,沒有這種自由,他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毀滅。認為洞察和探究的樂趣可以用壓制的手段和責任感來促成,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孩子們的理念常常有別于成年人,而且有局限性。許多家長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技藝是藝術中的關鍵因素,技巧越高,作品就越好。然而他們卻忽視了兒童往往充滿了生機勃勃的生命力,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的心理和個性理念。不僅如此,孩子甚至能看到光線環境下,色彩的變化。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奇妙而多姿的。
三、開放的教學環境是創新意識的土壤,自信、勇氣則是創新意識的養料
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客體地位,使其成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知道人人皆可創造出美麗獨特的作品,給他們以足夠的勇氣和信心,你將會發現不同凡響的改變。
因此,首先要賦于學生一個相對開放的學習空間,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去創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營造適合培養創造能力的良好氛圍。只有為學生創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才會愿意參與到學習中來,才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到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的思維。這就要求美術教學必須從單純的知識技能訓練轉化為興趣、素質、個性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善于積極評價和欣賞學生的作品,努力從作品的某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去發現“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和延展。只有使學生能夠大膽、自信、有個性地表達,想象力和思維創造能力才能得到豐富的發展。
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我們學校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美術課程被公認為是對創造力的培養最具成效的課程之一。正如《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所指出的:“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經驗和科學經驗是我們感知這個萬古長青的世界的兩條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樣,一個人的想象力也必須得到發展,因為想象力既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也是科學發明的源泉。”
總之,美術課的學習應是一個喜歡創新、學會創新和實現創新的過程。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機會無處不在,需要我們不失時機,機智地、耐心地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了快樂,體驗到了成功時,創新之美也就得以實現了。美術教師只有在傳授美術知識的同時,積極探求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才能真正實現美術教育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