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暉
摘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是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對此做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能力;策略研究
作為一名擔負著教育21世紀建設主力軍的工作者,要擯棄傳統思想,不斷創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而審美情趣的培養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語文素養,加強語文課堂的實踐性,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促進素質教育的實踐。
一、培養審美情趣,提高語文素養
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首先提出來的。語文素養除教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具有除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之外,語文素養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培養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生活中充滿了情趣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中所包含的重要內容。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美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美的陶冶中掌握知識,培養熱愛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體現在:
二、教學手段體現美,在美的陶冶中激發興趣
任何一門教材都有它美的一面,教師要從美的方面去挖掘。語文更有它獨特的一面,在語文課上,要充分運用圖畫、音樂、戲劇等藝術表現形式,在教學活動中達到藝術感與教學的有機結合,既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知識,又可陶冶學生的情操,懂得什么是美、怎樣創造美,使之在心理上健康發展。
如教授《月光曲》一課,創作內容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為了從兄妹倆的聯想中體會鋼琴曲的意境,通過美麗的錄像畫面,盲姑娘和皮鞋匠在聽貝多芬激情創作時,繼而配以月光曲的音樂欣賞,再加上皮鞋匠想像月光下的大海,聲情并茂,一幅幅優美的畫面融入了激情之中,給學生心視覺、聽覺等美的陶冶,學生在美的環境中掌握了內容,體會到了作者的感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提高了語文素養。正如一位同學在作文中寫道:“我明白了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就像《月光曲》,它表達了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我也漸漸喜歡上了音樂所抒發的美的感覺?!睆慕潭嗄甑慕涷灨嬖V我們,教學有法卻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敢于探索新的教學手段,用美的東西去感染學生,的確會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重視口語交際的訓練,營造和諧的“審美課堂”
語文素養中還應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能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在交際中應注意語言美,提高交際能力。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語言是一門藝術。美好的事物需要美麗的詞藻去描繪。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最強大的教育手段。具有美感的教學語言往往再現了教材描寫的內在美,而這種美的情境的再現恰恰能夠引導學生對美的實質的理解,對語言美的鑒賞,增強他們對“美”與“丑”的評判能力。
如《草原》一課: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白花似的羊群,中國畫似的綠色小丘,襟飄帶舞騎馬的蒙古族人民,主客盤腿相互敬酒的感人場面……多么優美的文字,多么美麗的意境,此時老師富有感情的朗讀,配以優美的錄像,把語言美、畫畫美展現給學生,學生就會從內心談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學生被一種和諧的美包圍著,會和文中的蒙漢人民一起載歌載舞,蒙漢人民的情誼更加深厚,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美的儀態對學生同樣具有感染力,這種儀態并不是刻意裝點的,而是自然流露的,它能使學生感受到一種親切的心靈感覺。
看來,把美與教學有機結合,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審美課堂”,就會使學生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審美情趣。
四、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并能在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的問題。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應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這樣,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自由式、討論式的學習的學習方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