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楠 張川
摘要:馬克思的《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都對工資理論進行了闡述。本文從價值理論的科學性和生產結構的變動及分析方法角度對兩者的工資理論試作了比較。
關鍵詞:《資本論》;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比較
工資理論作為分配理論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形成部分,其結構和形式也就取決于生產結構以及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革新,生產結構有了重大變化,處于不同生產結構階段的工資理論也發生著變化,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此外,基于不同價值理論,對工資理論的認識也存在差別。鑒于此就有必要對處于不同生產結構進程中和邊際革命之前以勞動價值論與之后以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工資理論做一個比較。
一、《資本論》中的工資理論
馬克思認為:“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獨特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然而,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它包括:(1)維持勞動者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2)勞動者養活他的家屬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3)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費用。
馬克思在闡述了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量的變化時指出了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的相對量(即剩余價值率)取決于三種情況:一是工作日長度,二是正常的勞動強度,三是勞動生產力。并就其不同組合,對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的相對量的變化作了詳細的論述。
工資的運動規律。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的論述中,指出在積累和伴隨的積聚的進程中可變資本部分相對減少。并認為對勞動的需求隨總資本的增長而遞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和產業后備軍以比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更快的速度增長。并進一步指出決定工資的一般變動的原因,即不是工人人口絕對數量的變動,而是工人階級現役軍和后備軍的比例的變動,是過剩人口相對量的增減,是過剩人口時而被吸收、時而被游離的程度。
二、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
斯密在工資理論上體現著二重性。一是“勞動生產物構成勞動自然報酬或自然工資”。二是“需要靠勞動過活的人,其工資至少足夠維持生活的程度,否則勞動者就不能贍養家室而傳宗接代了”。他認為工資的數額即勞動的市場的價格是資本家與工人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的結果。
李嘉圖工資理論的特征是把工資理論和勞動價值論聯系起來。他從勞動自然價格或價值上闡述決定工資數量的基礎。這事實上已正確地確定了工資的自然基礎。他也認為市場價格由勞動力供求決定。并認為貨幣工資有上漲趨勢,但實際工資有下降趨勢。
邊際革命之后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中,馬歇爾的均衡工資理論認為工資并不是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獨自決定的。但對于一個既定的勞動供給水平來說,工資衡量邊際生產力并且等于邊際生產力。“當馬歇爾說工資率是在邊際上決定的而不是被邊際所決定的時候,他實際上就是主張生產力的邊際是終極原因”。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針對大蕭條時期的就業問題提出剛性工資理論。并用工會、集體談判和長期合同來解釋工資剛性。
新凱恩斯主義以經濟面臨總供給或總需求的沖擊時,就業劇烈波動而工資卻呈黏性這一經濟現象為背景提出效率工資理論。夏皮羅和斯蒂格利茨在1984年建立了一個效率工資的動態模型。效率工資理論最突出的理論特色在于注意到了物品不具有能動性,而勞動力具有。
三、比較
(一)價值理論基礎
馬克思將正確區分勞動力價值和勞動的價值作為突破點,第一次科學完整地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其對工資理論的闡述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并以其為起點。認為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結合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對資本主義工資的運動規律給以合理闡述。
邊際革命之前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如斯密,因其價值規定上的二重性導致的其工資理論的二重性;又如李嘉圖,不能認識到工資理論的本質,最終導致其學說體系解體。這些理論的不正確性都因其不能夠正確區分勞動力價值和勞動的價值。
邊際革命之前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不能正確區分勞動力價值和勞動的價值,只能說明他們在揭開勞動價值論神秘面紗時走了彎路。而邊際革命之后的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因其理論建構在效用價值論的基礎上,把客觀的價值標準轉向了主觀的價值標準,表明他們走上了方向錯誤的另一條路。雖然其強調人的主觀效用,但也消除了人的勞動在價值生產中的主體地位。
(二)生產結構
“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生產工具的分配,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這種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一個要素的分配,產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確定了”。在馬克思看來,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取決于生產的結構。從屬于分配的工資理論也應是生產的產物,取決于生產的結構。馬克思是把勞動力當做是商品來論述其價值,因此這種特殊商品的價值同樣由再生產它的勞動時間決定 ,亦即在生產中決定,并把勞動力的價格同剩余價值量相聯系;而在考察工資時更是直接將其置于生產之中,并通過資本生產與積累的過程而造成的相對過剩人口和產業后備軍來說明工資的運動規律。故馬克思的工資理論是反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一般的,邏輯與規律相統一的理論。
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以后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技術革命因科學的發展和燃料問題的解決得以廣泛地進行,生產力極大提高,生產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本的有機和技術構成日益提高。資本的地位也日益突出,資本支配和統治勞動更加嚴重。也正基于上述原因,以邊際生產力工資為基礎的一些理論相繼出現。
(三)分析方法
馬克思的工資理論與邊際革命之前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更多的是在邏輯推理上對基于其價值理論的工資理論進行闡述,而邊際革命之后關于西方經濟學的工資學說的數理分析方法不斷改進和豐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