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小紅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大龍華中心小學,河北 易縣 ?074200)
摘要:為了使現在孩子的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目的,對于只要求認識文字的教育已經悄然離去,在新的課程改革形勢下,老師們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和思考能力,進而不斷提升他們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本色回歸;人文素養;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93-01
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工程之一就是人文素養的培養。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在語文教學中許許多多的教育模式被廣泛運用,但是這看似鮮活的語文課堂去失去了語文的本色。在教育改革之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積極性不但大大提升,而且自主學習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細微的觀察之下,現在的語文教育中缺少了人文素養的培養,只有在教育中加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才能使人文素養的培養成為語文教育的核心。
一、何為語文教學本色回歸
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是一門學生必修課程中的重要學科。語文的教學的內容與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所以,語文本色的解釋還應當從中國的文化中去理解。在語文中,不能把語文看成單純的語言教學,但是絕不能忽視“文”的存在,所以我們應該這樣理解,“人文素養”和“語言”是“語文”中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因此,語文本色就是一種生動形象的思維,而人文素養就是語文本色回歸的表現形式。語文教學是一個有諸多因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缺一不可,對課改實踐的現狀作出冷靜的反思,理性地審視當前教學行為的目的性和實效性。任何一種急功近利,急躁浮夸,只求形似,滿足于光鮮外表的形式包裝都是與新課程真正倡導的精神實質大相徑庭的,都會對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帶來負面的影響。本色語文教學追求教學實踐回歸到語文學科自己的領地中來,認真按語文教學的獨特規律扎扎實實地講與練,從實處著眼,回到根本中來,放大并突出自己的學科屬性,提高教學效益。
二、人文素養的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進行自主思考的參與。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為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營造愉悅的課堂氣氛,在課堂上為學生們播放視頻資料,這些生動的課堂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但是在回歸枯燥的課本的時候就會使學生產生很大程度的落差,從而大部分學生就會沉浸在之前的影像資料上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促使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對當前的學習沒有進行深思熟慮的思考;在課堂中出現過多得到課堂形式不僅會影響教學質量,而且會分散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從而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
2.教學內容不夠系統化。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過度依賴視頻資料講解,致使大多課堂時間都用來討論,而學生對課文本身沒有認真的學習,基礎性差。致使教學內容瑣碎的原因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內容上缺乏整體性,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系統的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但許多教師在利用可以自行調整課堂內容的權利分割課堂內容,使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學習缺乏系統性。
三、語文本色回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
1.不斷優化課堂形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性。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人文素養的培養都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實現的,所以,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著重主要課堂內容的設計,通過對課堂內容的不斷優化來培養學生們的人文素養。在語文新課程趨勢下, 新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應當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合適的教學活動設計,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對課堂問題的探究來培養人文素養。在課堂設計的創新中滲透人文性。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一個精彩的開始更容易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并不斷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在課堂中提問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提問問題的過程中滲透人文素養,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中培養人文素養。例如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運用視屏資料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但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視屏資料中深刻的感受到文章的內容,從而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培養人文素養。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進行溝通的方式就是提問問題,老師通過自己對文章的把握和學生情況的了解,進行提問,通過這種方式能過及時調整教學活動的節奏,從而使課堂內容更加適合學生的特點。
2.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素養的結合統一。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最基礎的就是它的工具性,只有不斷促使學生對工具性知識的學習,才能將語文教學引向人文性,從而促使學生在知識上的升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在基礎知識中滲透人文性,使學生在學習中循序漸進的感受到語文知識中的人文性。首先,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使學生對學習到的知識加以利用變成自己的知識,而在新的教學形式下,許多老師知識注重學生的人文性的培養,而忽視了知識的工具性,造成許多學生懂很多道理而無法通過基本的聽說讀寫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因此,在整個教學中應該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將工具性作為基礎知識,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人文性,促使學生不僅掌握基礎知識,而且從中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達到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本色回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目的就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堅持語文本色回歸,不斷優化課堂的情景設計,才能使學生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基礎的工具性學習中不斷增加人文性的學習,才能培養出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朱洋君,小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四種方法——以語文學科教學為例, 上海教育科研 2010 年04 期。
[2]屠云霞,喚醒學生內心的“真”“善”“美”——對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思考, 小學科學( 教師版) 2014年04 期。
[3]李永紅,教學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生能力——關于初中語文教學的體會,經營管理者 2010 年13 期。
[4]董麗麗,讓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共同提高 聽《幸福在哪里》一課有感,科技創新導報 2011 年14 期。
[5]滕炎,讓學生由衷地說: 語文課, 我愛你——淺論受學生歡迎的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 年0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