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廣場的地形設計直接關系到城市廣場形態的完整、功能的合理及景觀的美化。科學合理的認識地形,利用地形可以大量的節省工程時間、金錢、人力和物力。本文通過廣場地形對于廣場平面布局的規劃、廣場的剖面形式的分析說明其重要性。
關鍵詞: 城市公共空間;城市規劃;廣場地形;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Q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91-01
一、引言
人們通常把城市廣場,稱為城市的“客廳”,而地形是景觀造景的骨骼。城市廣場被有意識地作為城市活動的焦點,城市廣場通常作為城市居民社會活動的中心,廣場上組織集會、組織居民游覽休閑、組織商業貿易等。景觀實體的四大構成要素包括地形、水、植物、建筑及構筑物。地形起伏變化是其他諸要素的依托基礎和底界面,是構成整個園林景觀的骨架,地形布置和設計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其他要素合理性。
二、城市廣場地形設計的一般原則
1.從整體出發。廣場設計不僅僅是一個區域或者是一個空地的利用,而是與城市設計與規劃相掛鉤的。廣場設計應考慮周圍的地形環境、整個城市的地形環境。
2.強化地理特征。設計中應采取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處理模式與地方材料的運用,體現出地方山水景觀的效果。利用地勢的高差布局,在布局上采取階梯、平臺、階地、斜坡等手法,突出層次感,這樣既可以讓人們在此感受到廣場中的動態感,又可以欣賞廣場中的立體景觀。
3.利用為主,改造為輔。在進行地形設計時應從地形的現狀出發,結合園林綠地的功能、要求等條件綜合考慮設計方案。在廣場設計中利用地形的組織空間和控制視線,并通過其他造景元素的配合,形成一個自然豐富,且能過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公共場所。
4.因地制宜,順其自然。貴州屬于多坡地地區,而廣場的選擇與造景深受地形影響,地形的高低變化賦予了坡地特有的景觀意味,坡地輕松的輪廓線與建筑嚴謹硬朗的線條形成鮮明的對比,軟化了建筑硬朗的線條給人帶來的生硬和緊張感,層次感的增加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心理感受,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緊張心理,從視覺、空間和情感等多方面獲得場所體驗。
三、黎平縣侗族文化廣場現狀分析
怎樣在民族系列元素中塑造出獨具特色的城市廣場,是本次研究的重點。設計區域內的現有植被、地形、景觀建筑都是文化廣場修建所運用的彌足珍貴的元素。由于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多山地,所以堪輿文化中“風水依靠”、“建筑裹山”的依山布局規劃,在貴州各地比較常見,黎平縣城內有南泉山這一地標性山地,在廣場的修建中借這一景觀元素,利用地形的層疊感,營造高山仰止的文化氛圍。侗族特色元素在廣場設計中的運用。在廣場原址上曾修建過的風雨橋,這一最具有代表性的侗族建筑,在規劃設計中是可重點利用。小劇場的修建,要在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基礎上,為城市廣場的造景中塑造建筑小品的“民族性”,進行地域特色景觀的塑造。廣場周圍多山地地形,是群山圍繞的的中間地帶,位于居民區、兩所學校的附近,附近居民的使用率比其他地方的人們要高,所以廣場應與其所處的環境相融合,貼近百姓的需求。廣場與景區的連接過渡作用。黎平縣侗族文化廣場地處縣城的郊區,在南泉山景區山角,坐擁美麗的南泉山,廣場作為到達南泉山的過渡區域,有供游人集散、休息,車輛停泊的作用。利用地形的導向性作用,來引導游人從這一區域到達另一區域,可由封閉區引向開闊區域,或是由低處區域引向高處區域。
四、黎平城市廣場設計的一般原則
(一)“主題性”因素。“主題”是城市廣場設計的靈魂,“山地文化”與傳統少數民族的元素相融合,可以增加廣場的厚重感,同時對民族元素的設計運用也體現出城市廣場的時代感。現有的廣場原址上有侗族建筑物風雨橋與鼓樓,在中心部分的修建中,可以借助風雨橋與鼓樓的建筑風格,運用地形優勢,做出獨具地方特色的舞臺模式。侗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而歷史文化、宗族制度、倫理道德、美麗的傳說故事都是通過歌聲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有“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侗族大歌表演,“坐月歌”琵琶歌的演奏,作為侗族文化廣場這一承辦表演功能是必須具備的,歷史文化對于一個民族是靈魂,歷史文化在城市規劃中是打造城市特色的不可缺失元素。
(二)地形因素。廣場的地形是廣場設計的首要因素,原址為坡地地形,背靠著南泉山,群山圍繞。所以在平面布局規劃中要突出其鮮明的地理特征,需要景觀師,建筑師進行探討商定的。廣場的剖面形式是緩坡式的向著前方增高,中心表演廣場的修建采用下沉式,作為中心景觀進行塑造。在廣場景觀塑造中,遵循廣場地形的一般設計原則,盡量采取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處理模式與地方材料的運用,體現出地方山水景觀的效果。貴州黎平縣侗族村寨,掩映在一片郁郁蔥蔥的綠色中,屋頂的深色磚瓦,是一片古樸寧靜感。在這樣的原始景觀中怎么與時代元素相平衡,山文化的歷史厚重感下,寧靜中會表達出不一樣的,崇尚自然的中國山水觀,還是以人為中心的西方山地觀,坡地景觀通過有效組織豎向空間變化形式創造出有地域及時代特點的、令人愉悅的、利于人們休息的、便于識別的景觀空間。山地城市廣場的地形優勢:(1)因地制宜的利用現有土地類型,可以減少對于土壤的破壞,保護水土;(2)起伏變化的地形充滿流動感,立體式布局區別于一般的平面化城市廣場樣式;(3)周圍多山地地形,采用有落差變化的地形設計與周圍地理環境特征相融合;(4)在用地日益緊張的今天,坡地地形的有效利用對于解決用地慌的問題是很有啟發性的。
(三)導向性因素。由于該廣場位于南泉山風景區,所以在交通組織上要首先考慮人們參觀、瀏覽、交往以及休閑娛樂的目的。地形因素的流動性運用,廣場交通的停車、道路和內部人流組織,內部的道路組織配以具有導向性的景觀進行引導,引導人們前進方向。具有起伏變化的道路設計更有指向性,只要坡度落差把握在合理的范圍內,便是適宜各種人群樣式特征。道路的流動性可以使廣場更具有活力,可以引發行人步行的意愿。
五、總結
一個城市的個性是按照什么來創造的呢?那就是地形和風土,還有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和地方靈氣;而城市廣場就是一個融合各種地方特色,向世人展現其時代感與文化底蘊的“窗口”。
一個成功的城市廣場規劃方案的實現,平面規劃是其成功的先決條件,地形因素又是制約其平面規劃的首要因素。地形特征與現有的景觀要素相結合、地理環境特點與地域民俗特色的結合,同時在戶外環境的每一部分都起著關鍵作用,所以城市的每一處地形設計到最小的細部處理都是決定性的因素。
作者簡介:姓名:朱文婷、姓別:女、單位: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