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權
【摘要】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樂之者”。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學習中就比較重視興趣,樂之是學習中的最高境界。在教育事業發展多年的研究中表明,興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激發出學生潛在的能量,激發創造性思維。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成為新課標的重要教學內容。語文教學是基于語言的基礎之上,是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交流工具,因此對于小學生的語文教學的意義十分重要。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積累一定的語文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今后培養創造性的復合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
興趣是學習過程中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習的東西產生興趣,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專心致志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以及教學手法的確定上要以學生的興趣為著力點。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樣,承載著人類歷史文明的精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可以培養自身的真善美的性情。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十分重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極大的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是本文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學生與老師之間應該保持良好平等的師生關系,小學生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一句話的刺激從而給幼小的心靈造成影響,因此,老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讓學生喜歡老師從而愛上老師所教的學科。
(一)尊重每一個學生,是讓學生喜愛老師的前提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和人格魅力。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要注重到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提供平等的機會給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都有機會施展自身的才能。尊重是建立在雙方的基礎之上的,只有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到每位學生,才能時刻保護好小孩子的心理,從而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共同娛樂是師生之間關系的紐帶
小學生天性活潑,愛動愛玩是這個年齡階段的特性,教師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在這個年齡段中利用一些課余時間與學生共同進行一些互動,通過一些活動的參與讓學生在其中忘卻教師的身份,與學生打成一片,學生在心靈上才能與教師更進一步。學生如果和教師之間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自然會對教師多一份信任和依賴,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才能更有效的實施教學內容。
(三)了解關心,是師生關系的催化劑
教育是一種平等的關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持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老師給予的關懷。只有在教師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給予適當的關心,才能讓學生對教師產生感情。
二、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有針對性的對教學任務進行情境的創設,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引導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激發學習熱情。
(一)利用生動的語言活躍課堂氣氛
語言具有獨特的魅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使用了生動讓學生易懂的語言,能夠更加快速的將學生帶入到教學內容中,例如《鳥的天堂》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播放一個優美的音樂然后跟著音樂緩緩的朗誦課本中的內容,當學生聆聽到教師的語言就會不自覺的投入到自己想象的情景當中,從而去親身體會課本中的內涵和情境。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豐富課堂
利用多媒體教學形式可以通過視頻講課、PPT播放形式等將課本中一些內容動態化,讓學生更加直觀的去理解課本中所包含的內容。
三、在享受成功的愉悅中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在學習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自尊心以及被認同感,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的這點心理,通過一定的激勵手段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更加充滿激情。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善于發現每位學生身上的優勢并及時進行贊美,讓學生了解到自身的閃光點,增強自信心。教師引導學生去弘揚個性,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自然會更加喜歡語文學習,為以后的學習之路做好了鋪墊。
四、將課本變為劇本,激發學習興趣
(一)開展摹讀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去感受和體驗語文的魅力
語言是一種潛在的情感,在語文作品中蘊含了這種情感,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的將學生引導進相關的語言情境中,讓學生通過摹讀利用自身所揣度出來的語言情感去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只有親身感受了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中所想要表達出的深刻含義。
(二)通過表演的方式達到體驗作品情感的效果
教師可以將語文教材內容改編成演繹的作品,讓學生分別飾演作品中的角色,這種教學形式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融洽的氛圍,同時還能使得學生更加直接的接觸到課本中的人物。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需要認真揣摩作品中的人物特點和心理同時還要加強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合作,豐富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對語文更加濃厚的興趣。
五、在大自然中,感受語文課的魅力
語文是高于生活的藝術,但是所有的藝術都來源于生活,因此語文也與日常生活和自然是分不開的。語文作品中很多教材內容都與自然界有關,如果沒有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去體會,單純依靠教師在課堂中的言語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教師應該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學生走進自然。例如春天去欣賞落英繽紛,夏天去觀看荷田葉葉,秋天去撿拾飛舞的紅葉,冬天去感受漫天的飛雪。在自然中學生能夠感悟到語文的魅力,陶冶情操從而在學習的快感中提升學習興趣。
六、總結
盧梭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是讓學生喜歡上你所教的東西”,這句話表明,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才是真正教育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語文素養。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轉變各種學習模式和教學手法,讓學生在不同的形式中去感受到語文多角度的魅力,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去體現個人價值。只有給學生一個學習的平臺,讓學生的心靈在活躍的學習環境中釋放,才能獲得最終的教學目的,將新課標語文教學任務最終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吳妮娜.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策略研究[J].語文學刊,2016(08).
[2]王兆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