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志耿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加強“三個自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但在其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育的理論化色彩與大學生娛樂化偏好的問題;單一知識論灌輸與大學生豐富價值觀塑造;理論性、復雜性、生動性要求與高校思政課教師知識能力不足等三對矛盾和挑戰。為此,“三個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必須寓教于樂、實現理論化與娛樂化之間的平衡,必須內外兼修、化解理論說服難度大與思政課教師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必須知行統一、實現理論認知與實際踐行之間的統一。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三個自信”;挑戰與應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230-02
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堅持不懈、努力奮斗,而青年群體是否具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直接關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在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三個自信”,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因此,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貫徹“三個自信”中的挑戰與對策就顯得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三個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挑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深入貫徹十八大和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成為該門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根據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反映的實際情況,我們發現在大學生群體中貫徹“三個自信”還存在不少困難。
1.“三個自信”教育中的理論化傾向與大學生娛樂化偏好之間的挑戰。隨著社會網絡技術和信息傳播手段的發展以及市場的激烈競爭,各種相親節目、選秀節目層出不窮,宮斗劇、仙俠劇、“穿越”劇大行其道,就連傳播大眾文化的一些論壇、財經節目也日益呈現出“去知識化”和“娛樂化”的傾向。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年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呈現出“貧困化”、“娛樂化”的傾向。調查表明,目前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兩小時以上的占80.0%,娛樂消遣(68.3%)、獲取新聞信息(57.5%)、交流溝通(57.2%)和學習(49.0%)是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娛樂化偏好使得大學生對待思政課重故事輕理論,重形式輕內容,重實踐教學輕傳統課堂,他們對黨史人物、黨史故事很感興趣,但對課本上的經典論斷、文件語言“視而不見”,對參觀、考察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技館等很感興趣,但對思政課的課堂講授“漠不關心”,喜歡并嘗試將娛樂行業的某些元素帶入課堂,搞娛樂游戲和表演,但對教師的理論講解卻“不予配合”。不少大學生反映他們并不是天生理論冷漠,只是思治課的課程內容理論色彩太濃,都是一些“高大上”的大道理,是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上報告的摘錄。他們聽久了也會感到厭倦和抵觸,其根本原因在于書本上單調枯燥的教材體系沒有被很好地轉化為生動豐富的教學體系,黨的報告中博大精深的論斷并沒有轉化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
2.“三個自信”教育中的單一知識論灌輸與大學生豐富價值觀塑造之間的挑戰。“三個自信”的教育立足于傳遞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相關知識,是典型的知識論,實質上是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培養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質、中國文化內涵,有理想、有擔當、有責任的合格青年的人文教育,是關乎人的生存意義的價值論。然而當前以“通約式”的命題、“知識性”的灌輸、“常識性”的記憶為表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呈現知識論傾向。這種傾向表現為思政課教師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單一的知識灌輸,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特征,把思政課當作一門純粹學理性的課來上,忽視了思政課的價值導向,從而加劇了理論的“空洞化”、知識的“單一化”,價值導向功能的弱化。而另一方面“工具化”的實踐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與大學生之間也淪為手段與目的的關系,青年大學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當成手段,為應付考試,簡單記憶、不求甚解,忽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價值論內容。這與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文價值的追求是沖突的,必將導致人在內在價值和意義追求上受到排斥,背離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訴求,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發展中強調的精神追求和情感意義的價值向度,加劇了其理論貧乏和思想僵化。
3.“三個自信”教育中的理論性、復雜性、生動性要求與高校思政課教師知識能力不足之間的挑戰。大學生對國外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很感興趣,想在中外比較中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但這也對思政課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提出了極大挑戰。不少學生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采取的是“應然”方式,價值判斷先入為主,從不深入講“所以然”,不善于從中外比較互鑒中講清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之謎到底好在哪里,從而導致他們無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無法真正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當然,這也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知識面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不少教師是某個學科的博士、碩士畢業,對該學科的專業知識掌握得較為牢固,津津樂道、信手拈來,但出國留學的經歷不多,視野不開闊,人生閱歷和經驗不足,他們又如何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精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方方面面專業知識呢?又如何能在中外對比中縱橫捭闔、說服學生呢?
此外大學生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很感興趣,在他們關注的事件中,時事政治類排在第一位,占23.6%,其后依次是文化事件、娛樂事件、財經事件,占比分別為21.5%、19.9%、7.1%。他們期待老師把當前社會熱點問題講清講透,但這些問題由來已久,成因復雜,思政課教師很難在課堂上把理說清。大學生不僅把思政課教師當成傳道授業的恩師,而且要求教師成為解疑釋惑的智者,十分渴望老師們能指出有效解決紛繁復雜社會問題的高招奇招。而這些問題的形成具有各自復雜的成因體系,政府部門都要假以時日解決,思政課教師不是政府決策部門,鮮有有機會參與政策的協商和制定,又如何能對大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給予有力解答呢?
二、“三個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建議
綜上所述,由于思政課教材體系、教師視野和社會因素的限制,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深入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三個自信”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對此,我們應掌握藝術性、把握主動性,從以下幾個方面破解難題。
1.寓教于樂:實現“三個自信”教育的理論化與娛樂化之間的平衡。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深入研究黨史知識和黨史故事,爭取把教材語言、文件語言轉化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中央對于大學階段的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步步高、步步深”的要求,就是說教學中要有所側重、有所深入,爭取把理講清講透,把故事講好講活。這樣高校思政課教學才能和初中、高中階段的有所不同,才能贏得大學生的欣賞和尊重。但這同時也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水平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師不斷加強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成果的學習和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修養;注意將教材語言、文件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生活語言,讓枯燥、單調的內容既理論化又生活化、故事化。
2.內外兼修:化解“三個自信”的理論說服難度大與思政課教師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創新思政課教師培養模式,在確保思政課教師享有國內參觀考察機會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國外交流培訓的模式和渠道。我們知道,有比較才能有借鑒。要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特”字講清,就要對國外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有感性認識,再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分析和批判,我們一定能洞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繁榮背后的制度危機、誠信危機、社會危機,一定能說服大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一定能堅定對走自己的道路、堅持自己的理論、發展自己制度的自信。這就需要創造和擴大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國外參觀考察機會,拓展“三個自信”理解的國際視域和世界眼光,從新的角度、新的高度來理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此外,創新社會熱點問題的講授方式,在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師對政府重大決策的知曉度和參與度的同時,探索政府主要部門領導定期到高校做報告的制度。政府主要部門領導可以深入一線,深入到青年大學生中間,引導他們用辯證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我國經濟社會快速變革中的難題,從而不斷增強青年人對我們這個大國的理解和認識,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3.知行統一:實現“三個自信”教育的理論認知與實際踐行之間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人自由全面的發展,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也是以人為本,保障發展成果全體人民共享。因此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與青年大學生追求個人利益,實現個人發展并不矛盾。鑒于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找準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契合點,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契合點,中國夢與個人夢的契合點,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使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正成為青年大學生自覺接受的思想理念,使青年大學生自覺參與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中來。
參考文獻:
[1]沈壯海,段立國.擔當進取自主自信向善向上——2014年度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分析[EB/OL].光明網[2015-11-20]
http://news.gmw.cn/2015-05/07/content_15589487_3.htm.
[2]中共中央黨校第32期中青一班課題組.當代大學生政治態度調研報告[EB/OL].人民網[2012-11-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716/c83861-18526841-3.html.
[3]任小艷.簡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的回歸——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論傾向的反思[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