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琳
摘 要:生物學科主要研究的對象就是生命現象與生物規律。在學習生物時,要想準確地掌握不同生物的生活現象與規律,沒有敏銳的觀察力是不行的。基于初中生物的學科特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創設趣味性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開展生物小試驗,并融合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生動展現知識生成過程,以達成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提高學生觀察活動的專注度及觀察分析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生物 觀察能力 觀察方法 生物素養
人們認識世界的前提條件就是本身所具有的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人們的記憶與思維,分析與想象的基礎,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在生物學習中,觀察能力的強弱關系到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多少。但一個人的觀察能力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經過有效的培養與訓練后,還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觀察力。
一、創設有趣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觀察熱情
興趣是學生進行生物學習的主要動力,同時也是學生進行觀察的源泉。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想多了解一些。而那些索然無味的學習內容,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要巧妙地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觀察熱情。這樣,學生不是在外界壓力下進行觀察,而是在心中燃起觀察的渴望,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的觀察才會更加認真、更加仔細,效果也會更好。
例如,我在為學生講解“食物鏈”這一節內容時,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明白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關系。雖然學生對這些生物很感興趣,但關于它們之間的關系還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將動植物模型帶到了課堂,用這些模型來演示自然界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我還讓學生親自擺放模型的位置,增強他們對所講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教學環境,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具體演示過程中,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致,還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初中生的年齡較小,很多學生仍比較活潑好動。對他們而言,游戲依然是他們的最愛,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用游戲或比較有趣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既能使生物教學增添趣味性,又有利于開發學生的觀察潛能。
二、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目前,多媒體應用于各行各業已十分常見。學校教育更是將多媒體作為最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在各學科中已被廣泛應用,生物教學也是如此。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將靜態的事物轉變為動態的演示,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將微小的事物有效放大。生動、形象、直觀、可視性強是它的特點。在生物教學中,如果教師巧妙地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融入課堂,一定會將學生的視聽感官都調動起來,可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事物。
例如,在教“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這一節內容時,我為學生展示了竹節蟲在竹子上休息的畫面,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畫面中竹子上的是什么啊?”“竹枝與竹葉。”學生心不在焉,毫無生氣地回答。接著我點擊了一下鼠標,竹枝動了起來,學生頓時來了精神,教室里一片歡騰。更讓學生感到驚訝的是:五彩斑斕的蝴蝶,正停息在樹枝上,像一片枯葉一樣;胖嘟嘟的北極熊,竟然能與寒冷的北極融為一體……這些例子都說明了環境對生物生存的影響。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都急于了解本節的知識內容。我再引入學習內容,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還能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能力。
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的狀態,這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所以,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觀察興趣,使整個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三、通過生物教學小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進行生物實驗時,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生物的形態與結構。所以,生物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實驗的作用,不能敷衍了事。在上課之前,要為實驗的順利進行做好充分準備,為學生完整的觀察打好基礎。同時,還要幫助學生了解觀察的內容,在觀察時要有針對性。這樣,才會避免盲目觀察的現象,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刻。
例如,在學習“水中的動物”一節內容時,我為學生準備了一個小實驗,讓學生觀察魚缸中的活魚。在觀察之前,首先讓學生明確觀察目的:魚能適應水中的生活,有什么特征?學生明確了觀察目標,就不再單單是因為好奇而去觀察魚了,而是有目的地觀察,能較容易地找出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魚的體型、體表、運動方式、呼吸方式等。這個實驗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還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獲得了新的知識和感悟: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明確目標,注意力就能用到最重要的地方了。學生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一旦目的明確,就能很容易地通過觀察獲取相關的規律與結論。長期堅持,學生的觀察能力就一定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四、利用有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生物學科的最大特點就是集實驗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因此,教師要經常利用課外時間為學生設計一些課外活動與野外考察活動。學生在參加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采集標本、培育植物、飼養小動物等,讓學生獲得很多的感性材料。這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生物知識和視野,還能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尤其在進行野外考察活動時,還能讓學生與自然親密接觸,陶冶學生情操。
例如,在學完“植物體的構成”一節內容后,我安排學生到校園里進行實物觀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由于學生已經了解了植物體的各個器官,再加上我的指引,他們都能說出這些植物器官的名稱。在學習了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學生對這些植物的結構記得更加牢固,也對它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加愿意去接觸它們、觀察它們了。可見,“實踐出真知”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我為學生組織的這次課外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讓教學效果也更加有效。
課外活動是生物課堂的一個延伸和補充,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所以,教師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在大自然中體驗、感受、觀察生物,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鞏固所學知識。
五、通過習題中的曲線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為了便于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理解,教材配備了很多插圖。教師在講課時,要注重對插圖的利用。除了插圖以外,很多教師還忽略了一種教學資源,那就是曲線圖。其實,正確地閱讀與把握曲線圖,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素材。
例如,在進行“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這一節內容的檢測中,我們遇到了這樣一道習題:根據圖中曲線的走向判斷它們分別代表哪一種物質。如果學生沒有認真觀察,就會無從下手。只有進行仔細觀察,才能看出這三種物質是什么,它們是從哪里開始消化,最終又在哪里被消化。所以,我在講解這道題時,要求學生做到三看:看坐標軸、看曲線變化趨勢、看重要的點。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得出了結論。可見,正確結論的得出離不開細心的觀察。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曲線圖的作用,它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在學完生物知識后,教師要多為學生準備一些這樣的練習題,通過學生的自我檢測,讓他們的觀察能力與生物知識掌握水平同時得到提高。
總之,在學生的多種能力中,觀察能力是進行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走進大自然、解析現實生活、觀賞生物世界,都離不開敏銳的洞察力。沒有觀察,就無法認識生物學科。所以,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梁長洲.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J].學苑教育,2014(9).
[2]單進銀.芻議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1).
[3]曹建霞.生物實驗中觀察能力的培養方略[J].文理導航(中旬),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