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蘭
【關鍵詞】 音樂教學;經典音樂;挖掘;鉆研;誘導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114—01
經典音樂是經過歲月的積淀才生生不息地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它也應該是學生成長中最好的精神食糧。那么,如何讓學生處理好流行音樂和經典音樂的關系,并進一步愛上經典音樂便成為中學音樂課堂永恒的話題。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鉆研教材,引領學生感受經典音樂
我們現行的音樂教材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無數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師精心編撰的,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趣味性,能夠引領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最基本的音樂知識,并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作為教師,就要融匯貫通地去挖掘教材內涵,拓展教材的外延,對內容進行創造性設計。在教學時不僅要著眼于學生掌握音樂知識的技能,更主要的是要通過音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音樂作品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創造力,教師首先要巧妙設計,精心構思,教學設計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才能帶領學生開啟智慧的大門。比如,在教授《大河之舞》時,因為學生對這一舞蹈形式較為陌生,不了解愛爾蘭踢踏舞的節奏特點,因此,學習時很難找到突破口。其實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先引領學生從簡單的拍手節奏開始,由慢及快,然后不斷讓學生創編類似的節奏,結果就會有好多學生創編出“大河之舞”的節奏,最后手腳并用,整個課堂都會成“大河之舞”的海洋,規模不小、氣勢不弱。因此,只要教師潛心鉆研教材、合理設計教學流程,學生就能感受經典音樂的魅力,感悟和體驗音樂的能力也能逐漸得到培養和發展。
二、恰當運用,引導學生關注經典音樂
現代風靡網絡、校園的許多通俗歌曲其實都加進了許多民族或古典的元素,有的是民歌,有的是民族樂器,還有的是古典音樂改編的。在《多彩的華夏之音》民歌篇中,教師可借助一些影視經典音樂來輔助教學,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欣賞民歌作品可以利用《天下無賊》片尾曲來分析“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如在欣賞《永遠的莫扎特》一課中,可首先播放學生特別熟悉的《我不想長大》,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學生的心理距離,然后因勢利導呈現莫扎特的音樂形象,到課堂結尾處還播放《我不想長大》讓大家一起討論,從而讓學生領悟莫扎特音樂的人文主題。所以流行音樂和經典音樂并不是勢不兩立的,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課堂中恰當運用流行音樂會大大增強教學效果。引導學生關注經典作品,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三、借機誘導,引導學生了解經典音樂
隨著大眾媒體的日益發達,流行音樂不但改變了人們的娛樂觀念,還影響著大眾的審美意識甚至生活方式,以一種快餐文化的姿態不斷深入人心。誠然,在特定的環境中,流行音樂在一定程度上著實讓校園浮躁了,但學生只知道某首歌曲在流行,但并不知道這首歌曲到底有哪些流行元素,不知道流行音樂的分類、起源以及發展,更不知道流行音樂在不同國家的表現,而這些也恰恰是我們挖掘和利用的資源。那么,就要求教師有更專業更廣泛的音樂視野,還要會演唱一些經典的曲目,會剖析一些經典的作品,還要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比如,在欣賞圣桑的《動物狂歡節》時,就可以邊聽邊準確提示各種動物的出現,這樣學生也能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欣賞《高山流水》時穿插如俞伯牙和鐘子期真摯友誼的千古佳話,也可介紹什么是爵士音樂,什么是嘻哈音樂,什么是搖滾音樂……把這些音樂背后的故事深入淺出地呈現出來,必然逐漸轉移學生只愛流行音樂的視線。有了對經典音樂的真正了解,學生才能體會其音樂價值,也才會親近經典音樂。
四、挖掘素材,引導學生愛上經典音樂
教材中的“經典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很多被現代的音樂人進行了“改版”。在一些晚會、電視節目中,有些歌曲和樂曲出現了“老歌新唱”,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其實老師也可以根據教材上的板塊分類,搜集一些同類型但又更有創新風格或者更能激發學生興趣的作品,進行創造性地教學。例如,京劇選段《打虎上山》、越劇選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有零點樂隊加入了搖滾樂風格的流行音樂版本,歌劇欣賞部分可以選擇《魔笛》中的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這段華麗的花腔女高音能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視聽震撼。對于這些音樂,只要教師平時注意收集,提高音樂素材的趣味性及多樣性,在音樂課堂中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