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聯、經團聯調研課題項目《社會轉型期的傳媒責任與人文關懷研究》(項目編號SKL-2015-550)的部分成果。]
摘要:當下新聞媒體的角色存在著自身的沖突,其社會責任往往和經濟利益相沖撞,報道對象涉及的社會倫理和新聞本身的客觀性、真實性相矛盾,這一切都在考驗著新聞媒體的報道原則、職業道德水平。這樣的矛盾在自殺事件報道當中尤為凸顯,媒體應當加強自身的職業修養,在業務操作中體現人文關懷。
關鍵詞:自殺報道;新聞倫理;人文關懷
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自殺問題成為現代性問題的一個反映,也是中國急需解決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新聞追求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的特點使得媒體對自殺事件格外偏好,媒體對自殺的再現成為新聞學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把關人”、“嘹望者”,出于其求新、求異的天性必然會對這一反常的現象予以關注,并對之進行有目的的報道。當自殺事件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某種社會危機或是矛盾沖突,大眾媒體有傳播信息、報道事實、追問真相的責任,但也要承擔社會責任,秉承人文關懷的新聞倫理。
相比較于西方的報道,我國媒體對“自殺”事件的報道大部分還停留在大篇幅的事件性報道上,長于詳盡敘述自殺的細節,而且較少做深層次的原因挖掘,對當事人的心理、情感、人際交往的關注度在一篇報道中所占比例較小,報道存在比較大的煽情要素。從歌手陳琳的自殺報道,到富士康跳樓報道,媒體在自殺事件的報道中經常容易引發爭議。
在社會學領域,對“傳染性自殺”的研究里,最廣為人知的理論是所謂的“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名字源自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該作品出版后,模仿書中主人公的自殺在歐洲多國出現。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菲利普斯(Dave Phillips)最早提出了這一理論,他認為,在語言傳播的作用下,自我摧毀的行為會在人類中產生模仿效應。自殺新聞報道量與隨之而來的自殺事件數量成正比,自殺者為名人、自殺新聞的曝光量越高,其誘導效應越明顯。隨著現代意義的媒介和信息革命,伴隨著出版和媒體的普及,在一般的新聞報道以外,更多引發自殺的因素將通過各種更便捷的途徑被傳播。新媒體崛起后,發生的連環自殺事件和即將發生連環自殺事件的可能性都在增加。
一、目前我國媒體在自殺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于細節過度披露
在自殺報道中,許多媒體為追求生動性,將自殺者的遺書、自殺準備細節、自殺地點等信息詳細披露。在中南大學研究生跳樓事件中也出現了類似的報道失當問題。研究證明,刊出自殺者的生前照片、遺書、自殺地點、現場照片等對自殺高危人群有極強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另一方面,對細節的過度披露有可能侵犯到自殺者的隱私權,容易對自殺者親人造成二次傷害。
(二)渲染式、聳動式的報道方式
部分媒體為吸引眼球,以聳動式、渲染式的標題和語言報道自殺事件,采用聳人聽聞、煽情的標題吸引眼球,如《萬米高空割喉——揭開百萬富翁自殺幕后新聞》、《富士康自殺倒計時》、《癡心男痛情斷跳江表白》《夫妻被追債雙雙自殺老公上吊老婆喝藥》、《妻子挨打索要“對不起”丈夫竟舉刀自殺》等等。
部分媒體為吸引眼球,把這些悲劇新聞“鬧劇化”甚至“娛樂化”處理,一再刺激、挑逗大眾的“窺視欲”。有些媒體甚至對某地冠以“自殺圣地”的稱號、在標題中使用“自殺魔咒”等字眼。
(三)止步于事件性描述,沒有進行深入探討
缺乏對危機干預機構、危機救助措施的報道。[1]好的新聞報道除了幫助人們認識了解事件外,還應該引起受眾對某一社會現象的關注和思考。然而大部分的自殺報道聚焦于自殺過程,對自殺事件的呈現停留在事件本身的沖突性、異常性上,止步于事件性描述。既沒有聚焦于自殺事件背后折射的社會問題,也沒有從自殺干預的角度對公眾進行預防自殺教育。
二、媒體對自殺事件的報道方式
媒體應該對自殺事件進行報道,但必須時刻謹記的是敬畏生命,思考怎樣報道才能把帶來的危害減至最小。媒體應主動地進行反思并警醒,怎樣在報道的中把可能帶來的危害減至最小,將正面價值發揮至最大。
(一)報道技術:圖文視頻使用當謹慎
記者在報道時應該參閱世界衛生組織編寫的自殺預防手冊,還原事件的事實,但應淡化“自殺”的效應。首先,要謹慎設置標題,盡量避免使用“自殺”一詞,以及詳細描述自殺的方法和地點,杜絕模仿。其次,使用自殺的照片或現場視頻時要慎重,尤其是當這些照片或視頻會讓受眾清楚看到自殺的地點或方法時。另外,除非得到自殺死者家屬的許可,否則不要刊發死者照片,也不要將其放在顯著位置。同時報道名人自殺時要格外小心,因公眾人物往往有其粉絲人群,容易造成消極影響。
(二)報道操作:注重對死者家屬和求助機制報道的平衡
對自殺事件本身的報道不是全部,在實際操作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避免讓有潛在自殺傾向的人選擇自殺,因此對自殺者的親屬進行深度訪談,強調自殺對其親屬心理方面的傷害很重要。當然采訪家屬時也要謹慎,要尊重隱私,也要注意其脆弱的心情。而這些無疑是能給自殺者最有力的生的牽掛。同時,要應盡量指出自殺者實際有很多其他可以選擇的途徑,自殺不是唯一出路,而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無論何時何地,自殺報道的后面都應盡可能附上求助信息,包括心理健康熱線、援助機構等。
(三)報道深度:對事實挖掘工作要深入
在自殺消息來源的選擇上,媒體常依靠缺乏自殺預防與干預知識的警方、自殺者的家人和朋友,這就造成媒體只能采集到有關自殺過程和結果等表層事實,以及他們對自殺原因粗淺的、常識性的推測,這往往與自殺的真正原因相距甚遠。因此媒體在采寫過程中應及時請教、咨詢相關的心理學、社會學以及自殺研究方面的專家,對自殺事件進行深度剖析,挖掘導致自殺的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復雜原因。
(四)報道理念:構建健康傳播議題
媒體在報道自殺事件時應該注意從精神健康傳播角度進行議題構建,主動引入自殺干預知識,尤其是在報道名人自殺和連續性自殺事件等社會影響力較大的事件時,應當積極發揮大眾傳媒的教育功能,在公眾與專業心理危機干預組織之間架起溝通橋梁。在議題建構方面,從“自殺事件”引向“自殺問題”。不渲染、炒作自殺個案,謹慎報道理性剖析,以啟迪受眾、尊重生命。
媒體應當組織整合各方面社會資源,重視、采用多種信息來源,凝聚、傳遞專業組織的力量。如果僅采訪自殺者的親朋好友、警方,則獲知的是事件表面信息,議題狹窄且影響力有限。如果重視、咨詢包括心理學、精神醫學、社會學等等在內的專家、專業心理危機干預組織,則媒體可能在這些專業人士、機構與公眾之間架起橋梁,有利于組織、啟迪公眾對自殺背后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討論。
【注釋】
[1]路鵬程.媒體自殺新聞的內容分析———一個精神健康傳播的視角[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03):31-41.
作者簡介:孫夏卿(1985.7--),女,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新聞傳媒系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