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勤

【摘要】 目的 探討抗凝療法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55 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 治療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抗凝療法。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5%(52/55), 對照組為69.1%(38/55),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血液粘稠度各指標明顯優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抗凝療法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臨床療效顯著, 能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 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 抗凝療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粘稠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32
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中老年人群為該病多發人群,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 當前>40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占1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臨床表現出咳痰、咳嗽、喘憋等癥狀, 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2]。基于此, 本研究以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抗凝療法的作用,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55例。治療組中, 男30例, 女25例;年齡45~80歲, 平均年齡(62.2±6.6)歲;合并糖尿病8例, 合并高血壓22例, 合并心腦血管疾病25例。對照組中, 男28例, 女27例;年齡45~80歲, 平均年齡(62.4±6.5)歲;合并糖尿病10例, 合并高血壓22例, 合并心腦血管疾病2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 內容包括根據患者具體情況, 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應用支氣管擴張藥物進行治療;幫助患者祛痰, 以確保呼吸道通暢等。治療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抗凝療法: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鈉靜脈注射, 每6小時1次, 5000 U/次, 持續用藥5 d。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及血液粘稠度各指標, 包括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等。
1. 4 療效評定標準[3] 痊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 意識轉清, 經臨床檢查顯示肺部干濕啰音消失;病情好轉: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意識轉清, 經臨床檢查顯示肺部干濕啰音明顯減輕;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臨床體征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痊愈+病情好轉)/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痊愈38例, 病情好轉14例, 無效3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4.5%;對照組痊愈20例, 病情好轉18例, 無效17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69.1%,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粘稠度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對照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標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標與治療前相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 治療組血液粘稠度各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人的呼吸道疾病, 主要是因患者本身慢性或反復發作的肺內氣道阻塞導致[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著發病率高、病情進展快、反復發作等特點, 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 或治療方法不當, 都易導致患者病情出現進行性發展, 致使其出現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嚴重并發癥, 嚴重者甚至出現肺動脈高壓, 導致患者心力衰竭[5]。當前, 臨床上多采用常規療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主要包括吸氧、祛痰、抗炎、支氣管擴張、低氧血癥糾正、維持水電和酸堿平衡等[6]。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長期高凝, 致使其肺部出現微小血栓, 能進一步影響肺動脈高壓。另外, 部分患者在發病中還會出現感染、缺氧、肺功能受損等, 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致使患者全血粘度提升, 導致血液流變性出現變化。而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長期缺氧, 會致使其肝腎功能受損, 導致血漿中清除凝血因子的細胞數量不斷減少, 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所以, 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程中, 必須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輔以抗凝療法, 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環, 清除自由基, 提升其細胞新陳代謝能力, 從而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 修復受損器官, 改善臨床癥狀, 提升治療效果。
本研究對治療組實施常規治療輔以抗凝療法, 結果顯示, 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5%(52/55),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69.1%(38/5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抗凝療法能有效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此外,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治療前, 兩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對照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標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標與治療前及治療后對照組相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過程中, 實施常規治療聯合抗凝療法, 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 促使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 抗凝療法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 能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雪珍, 王清蘭. 抗凝療法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應用觀察.中國醫藥導報, 2010, 7(34):32-33.
[2] 劉偉春, 孫嶸, 胡國萍,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治療的臨床觀察.實用醫學雜志, 2010, 26(8):1363-1365.
[3] 周清林. 抗凝療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基層醫學論壇, 2015, 19(17):2328-2329.
[4] 馮二香.抗凝治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臨床觀察.中國醫療前沿, 2012, 7(13):33-34.
[5] 周巨彬.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治療體會.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25(5):1100-1101.
[6] 施小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干預的臨床研究. 中國綜合臨床, 2011, 27(10):1046.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