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趙葳
[摘要]交際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在相同文化和語言中發生,也在相異文化之間進行。文化是特定群體的共同價值觀,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跨文化交際雙方的文化習慣差異較大時,容易產生誤解,甚至交際失敗。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媒介,采用適當的翻譯策略,能夠將文化沖突和誤解減少到最低,取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翻譯不僅是文本的替換,更是文化的轉換、移植和融合。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文化語境 文化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073-02
關于跨文化交際中的翻譯過程,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2001)認為,不論源語文本是書面的,還是口語的,是原文作者寫給自己的自娛之作,還是供他人閱讀的文章論著,經過譯者翻譯之后,都是為了達到供譯語讀者閱讀和使用的目的。那么,在翻譯時譯者就要考慮到文本的類型特征,讀者或客戶的要求,以及源文本中特有的文化詞匯的重要性。德國翻譯理論家朱利安·豪斯(2009)認為源語文本作者的寫作時間、寫作原因、寫作目的以及目標讀者都與當時的情景語境緊密相關,并深刻反映在文本創作、文本理解、文本翻譯和文本閱讀的各個環節。情景語境是更廣闊的文化語境的局部呈現。譯者只有較好地掌握了源語和譯語的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的內容和特征,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取得成功。
一、交際:翻譯的目的
交際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交際雙方包括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發送者將思想、概念、消息或情感等信息以詞語或符號形式編碼后傳送給接收者,然后接收者將其轉換為概念或可理解的信息。交際方式從語音、符號、文字,發展到現代電磁信號移動傳播方式,歷經了約50萬年的發展歷程。
交際分為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包括肢體、眼神、符號、觸覺、顏色、圖片、圖形、聲音、和文字等方式。交際既在相同文化和語言中發生,也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與相同文化交際相比,跨文化交際面臨更多的挑戰。因為交際雙方通常按照自己的文化習慣和期望來理解彼此的交際話語含義,所以,當雙方的文化習慣差異較大時,很容易產生誤解,甚至導致交際失敗。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學科,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雙方如何交流和溝通,才能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
語言交際是指兩人或多人使用語言器官傳達信息、相互交流的過程,是利用各種語境、文化、渠道和媒介,使語言和非語言信息生成語義的過程。語言交際需要各種交際技巧,如連貫和富有說服力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掌握交際理論和交際方法的基礎知識,具備語言及非語言符號的聽眾分析能力,聽力理解能力,以及相應的交際倫理知識等。語言交際包括人際交流、自我交流、小組交流、公共交流、大眾傳播、公司通訊、跨文化交際等形式。非語言交際是指發送和接收無語言信息進行交流的過程。
在世界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中,古今思想的碰撞,中外文化的交流,科學技術的創新都離不開翻譯的身影。翻譯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穿越國界,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順利交流,相互理解,由沖突到融合,豐富了人類文化寶庫,促進了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進程。翻譯的作用無可替代,功不可沒。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感受和認知具有相似性,因此在此之上生成的語言與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從而使得通過翻譯手段實現跨文化交際溝通成為可能。同時,不同語言與文化的個性和特殊性也導致跨文化交際存在一定的困難和障礙。
二、文化:翻譯的內容
文化是人類學的核心概念,包括在人類社會中需要通過社會習得和傳播的各種社會現象。從普遍意義上說,文化是人類的一種進化能力,人類用符號來分類和表征人類經驗,設計出極富想象和創造力的行為方式,這種能力是人類特有的。在所有的人類社會中,發現存在著一些共性的人類文化行為,如語言、社會行為(親屬關系、性別和婚姻等),表達方式(如音樂、舞蹈、禮儀、宗教等)和技術(如烹飪、建筑、紡織等)等。
文化包含信仰、思想、態度、習俗、節日、飲食和服裝風格等內容。我們在童年就從親屬、鄰居、朋友、學校等習得了思維模式、感情模式和潛在行為方式,并在未來長久不變。文化實際上指的是群體的共同價值觀,從精神上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例如,寒暄是世界各地人際間交流最重要的對話內容。無論是何種族或文化,人們都要彼此問候。寒暄的目的有很多,一般是個體或群體之間表示關心、顯示親密和相互關系類型。然而,寒暄背后潛藏的社會習俗是特定文化和特定情境所高度特有的,并且隨著交際雙方社會地位和相互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當具有不同文化模式的人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時,他的文化背景就會抗拒這種交際環境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媒介,能夠將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減少到最低程度。
語言是文化的外殼。語言學家萊昂斯認為,“每一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這種語言的社會產物、習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符號或文本的表層機械轉換,更是深層文化內涵與意象的交流、理解、融合。語言不可譯性和文化的不可譯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前者指目標語沒有與原語文本相對應的語言形式,后者指與原語相關的語境特征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金惠康,2004)。源遠流長、蓬勃發展的翻譯事業和社會經濟文化各領域百花齊放的翻譯碩果都證實了跨文化翻譯的可行性。生活方式不同、思維形式差異、文化觀念相異可能會導致跨文化翻譯存在一定的疏漏、錯誤,引起交際誤解或失敗。因此沒有絕對完美的翻譯,也不存在語言和文化的絕對不可譯性,可譯性程度是由低到高的漸變體,并且受到譯者語言能力、文化知識水平的制約。作為一項社會文化活動,跨文化交際翻譯要求譯者熟悉源語和譯語文化,明晰兩者在知識文化、觀念文化、詞語文化以及對同一事物的聯想等方面的差異表現,克服文化差異給翻譯帶來的困擾和阻礙,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一體化和文化一體化不斷發展,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融合逐漸增多,不同語言民族通過跨文化翻譯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溝通,提高了跨文化交際翻譯的可行性和準確性。
三、翻譯:跨文化交際的媒介
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人們存在文化相似處,但經過仔細觀察, 也會發現存在差異,譬如高雅文化、低俗文化、民工文化、網絡文化等。一個國家的文化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服飾文化有著很大區別。當人們從一個文化區域來到另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他從小養成的文化習慣并沒有改變。為避免文化沖突,成功的跨文化交際需要對異文化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和先見之明。跨文化交際中,操不同語言的人需要一種共同語言才能實現相互理解。因此,翻譯自然而然地成為跨文化交際的解決辦法。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熟悉兩種語言,更要了解兩種文化。換句話說,在跨文化交際翻譯中,一名合格譯者不僅應具有雙語能力,而且更要具有“雙文化”理解轉換能力。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和種族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整個世界正日益融合,成為一個地球村,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種族。因此,實現跨文化相互理解和成功交際要求我們重點關注不同文化間交際行為的差異。例如,在許多亞洲國家,學生很少會在課堂上反駁或質疑老師,因為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但在西方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老師辯論和討論是很常見的。因此,我們應承認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人們的交際行為。“在人類文明歷史上,有不少進展都是源于外來知識的沖擊,令社會、文化和知識系統產生巨大的變化,終于使整個文化系統面貌一新。由于知識的傳遞主要依賴語言為工具,外來的知識明顯牽涉到外語,因此翻譯一直是傳播外來知識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說,世界上各主要文化系統的發展都和翻譯活動脫離不了關系”(孔慧怡,1999)。每一種語言都是特定區域和特定民族的文化與思維形式的外在表現。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地理、歷史、社會環境不同,操不同語言的民族就會漸漸形成各自特有的跨文化思維。所有語言中都有含文化因素的詞匯,即文化負載詞,其含義隨文化不同而各異。
翻譯是一種語言行為,一種文化行為,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譯也與二者緊密相關。語言根植于文化,人們利用語言來描述和表現文化現象,語言只有與使用該語言的文化語境結合在一起才有意義。譯者應習得相關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掌握翻譯技巧,運用翻譯技術,根據不同翻譯目的,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異化翻譯法和歸化翻譯法。異化翻譯法要求譯文在語言結構和文化內涵上偏向源語表達形式,達到豐富譯語語言和文化的目的。歸化翻譯法要求譯文盡量順應譯語表達習慣和文化意象,使譯文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當原文語言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以促進跨文化交流和傳播為翻譯目的時,應選擇異化法。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翻譯中的文化策略如何選擇才能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文化信息應結合具體情況確定。在進行跨文化文本轉換時,譯者應高度重視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在習俗類型和程度上的差異。翻譯就是要在兩種文化間找到平衡點。譯者要將源語文化背景的源文本與目的語文化結合起來,在兩難處境中找到出路,以成功實現跨文化交際翻譯。
兩種語言體系和文化相似度越高,跨文化交際翻譯的效果就越好。由于存在文化差異,任意兩種語言之間都不存在絕對準確的翻譯。譯者期望自己的翻譯能盡量接近準確。只有熟悉相關領域術語、掌握翻譯技巧的職業譯者才能勝任跨文化交際翻譯任務。
譯者應該較好地掌握源語和譯語文化知識,了解讀者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制定正確的翻譯策略,才能實現有效地跨文化交際。譯者應該以詞組或短語的概念對等為翻譯標準,而不是逐字逐詞的翻譯;應考慮原文中術語的定義,并嘗試以最貼切的方式翻譯出來;應考慮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段讀者的接受程度,避免使用冒犯目標讀者的詞語。翻譯是用一種語言文本替換另一種語言文本的過程。當交際文本從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時,其文化特征仍然存在。文本不只是字、詞、句、段的簡單集合,當用于交際目的時,詞句就結合在一起以各種不同方式表達各種不同意義。因此,翻譯的內容是整個語篇,而非單獨的詞語或句子,不僅是翻譯文字,更是翻譯文化。
【參考文獻】
[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陳淑媛.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對“龍”的翻譯[J].安徽文學,2008(02):320-32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5]孔慧怡.翻譯·文學·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6]劉建芳.中西翻譯交際與文化錯位[J]中州學刊,2005
(01):203-205.
[7]王榮.淺論翻譯即文化翻譯[J].科技信息,2009(19):165-
166.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