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江+蘆朋
【摘要】 目的 研究并總結急性脫髓鞘腦病的臨床癥狀和典型表現, 總結臨床診斷急性脫髓鞘腦病的標準和治療方案。方法 32例急性脫髓鞘腦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其臨床癥狀, 總結診斷標準。入院后根據患者家屬治療意愿將32例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16例, 對照組使用地塞米松治療, 研究組使用甲潑尼龍治療,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62.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患者發生癲癇、嘔吐等神經系統癥狀, 合并腦電圖和腦脊液檢查結果異常, 要考慮發生急性脫髓鞘腦病, 使用甲潑尼龍治療急性脫髓鞘腦病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 急性脫髓鞘腦病;臨床癥狀;診斷;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summarize clinical symptoms and manifestation of acute demyelinating encephalopathy, and to summarize its clinical diagnostic standard and treatment strateg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linical symptoms of 32 acute demyelinating encephalopathy patients to summarize their diagnostic standard. The 32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dexamethasone,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methylprednisolone.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3.75% than 62.50%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Epilepsy and emesis complicating with abnormal electroencephalogram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 requires consideration of acute demyelinating encephalopathy. Implement of methylprednisolone provides precisely clinical effect in treating acute demyelinating encephalopathy.
【Key words】 Acute demyelinating encephalopathy; Clinical symptoms; Diagnosis; Treatment
急性脫髓鞘腦病發病突然, 機體受到病毒感染或自身對某種特異性蛋白質過敏引發的急性顱內炎癥[1]。患者發病早期伴有呼吸道和(或)消化道異常, 比如出現發熱、嘔吐、嚴重腹瀉等, 患者就診癥狀多數是精神異常, 比如共濟失調、意識障礙、語言描述功能障礙等[2]。一定比例患者發病后伴隨持續性癲癇、小腦損傷、腦干損傷、腦疝甚至死亡[3]。本文研究治療急性脫髓鞘腦病的藥物療效, 總結急性脫髓鞘腦病的臨床癥狀和診斷標準, 選擇32例患者進行研究, 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神經內科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急性脫髓鞘腦病患者32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符合急性脫髓鞘腦病臨床診斷標準, 確診為急性脫髓鞘腦病, 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 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17例, 女15例, 年齡18~49歲。患者來院時臨床表現有:嘔吐、意識模糊、言語表述障礙、發熱、共濟失調等, 所有患者均未注射過疫苗。入院后根據患者家屬治療意愿將32例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16例。研究組中男8例, 女8例, 年齡18~48歲,
平均年齡(29.3±6.4)歲, 病程1~15 h, 平均病程(8.6±1.1)h;對照組中男9例, 女7例, 年齡19~49歲, 平均年齡(28.9±6.5)歲,
病程2~18 h, 平均病程(8.7±1.2)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來院后使用雷尼替丁控制病情, 靜脈滴注生理鹽水、葡萄糖、鉀混合液, 腦水腫情況嚴重者使用甘露醇脫水, 降低顱內壓。研究組使用甲潑尼龍(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20224)治療。取甲潑尼龍片1000 mg混入500 ml 5%葡萄糖溶液內, 靜脈滴注, 1次/d, 滴注時間設置15滴/min, 連續治療5 d為1個療程。后續每天口服潑尼松片60 mg, 1次/d, 連續治療5 d后逐漸減少用量, 直到最后停藥。對照組使用地塞米松(武漢遠城制藥, 國藥準字H20123373)治療, 服用20~40 mg/d (劑量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調整), 每天分3次服用, 連續用藥5 d后, 逐漸減量至5 mg/d連續用藥5 d, 根據病情判斷是否停藥。所有患者在服藥前后使用心電圖監護, 避免發生心臟驟停等惡性不良反應而威脅患者生命。
1. 3 療效評價標準[4] 顯效:經治療, 患者生命體征穩定, 腦電圖和腦脊液檢查結果正常, 影像學檢查可見病灶消失;有效:經治療, 患者生命體征穩定, 腦電圖和腦脊液檢查輕度異常或正常, 影像學檢查結果可見病灶范圍縮小, 患者留有部分神經功能損傷;無效:經治療, 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 腦電圖和腦脊液檢查結果不正常, 影像學檢查可見病灶擴大, 神經系統功能損傷明顯。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臨床癥狀及部分檢查結果 腦電圖:32例患者腦電圖普遍中度異常, 額顳葉高波幅、慢波為主, 2例患者出現癲癇樣腦部異常放電。腦脊液:32例患者腦脊液白細胞數量輕度增加, 蛋白含量顯著升高, 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上升, 20例寡克隆區帶陽性, 12例陰性。CT:32例患者大腦白質掃描結果彌漫性密度降低。MRI:大腦白質、大腦室多發性病灶。
2. 2 臨床療效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62.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脫髓鞘腦病的病死率高, 臨床流行病學未發現易感染人群和好發年齡[5]。急性脫髓鞘腦病的發病機制目前不清楚, 所以臨床治療缺乏特異性藥物和方案。要及時對該病作出正確診斷, 使用藥物控制病情進展, 降低患者腦部損傷[6]。
診斷方法[7]:根據患者表現出認知功能障礙、神經意識障礙、視神經和周圍神經受累及和大腦皮質損傷狀態結合影像學、腦脊液、腦電圖檢查結果進行確診以及治療后臨床療效評價。腦脊液檢查:所有患者進行腰椎穿刺采集腦脊液制片, 即刻送到檢驗科進行腦脊液常規檢查、腦脊液生化檢查以及腦脊液寡克隆區帶檢查, 并記錄結果。腦電圖檢查:使用EEG可視腦電圖監測儀, 患者按照醫師指導進行閉眼反應檢查和過度換氣誘發反應, 并記錄結果。CT檢查:使用GEHi-SpeedNX/I螺旋CT, 設置顱骨底部為基線進行平行掃描腦軸。儀器參數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20 mA、顱底厚度4 mm、顱底層距4 mm、顱腦層厚7 mm、顱腦層距7 mm、掃描層數13層、窗寬80 HU、窗位80 HU。結果由本院影像學醫師分析后報告。MRI檢查:使用Sigma Exeite 1.5T核磁共振檢測儀。頭部檢查設置參數:層厚8 mm、層距1 mm, 重復2次, 矩陣為384×256。結果由本院影像學醫師分析后報告。診斷標準[8]:①臨床癥狀:患者首次突發發熱、嘔吐等常見非特異性癥狀, 伴隨發生行為異常、意識障礙等神經系統病變, 臨床試用糖皮質激素癥狀有緩解。患者無脫髓鞘腦病病史, 排除其他病因引發的神經損傷或顱腦損傷后, 3個月內臨床癥狀加重, 同樣診斷為該病。②影像學:a. CT:大腦白質個別或多處病灶, 且不是陳舊性大腦白質病灶損傷;b. MRI:大腦幕上或者幕下范圍內白質和(或)灰質存有大、部位多的病灶, 多為基底節和丘腦部位病灶, 部分患者為一個大病灶。脊髓內異常信號強度不同。
綜上所述, 急性脫髓鞘腦病患者表現出呼吸道、消化道癥狀伴隨精神癥狀, 臨床診斷時結合癥狀、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結果進行確診, 使用甲潑尼龍治療急性脫髓鞘腦病臨床療效顯著, 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
參考文獻
[1] 卓嚴光. 15 例急性脫髓鞘腦病患者臨床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3, 2(32):101-102.
[2] 何海軍. 甲潑尼龍沖擊治療急性脫髓鞘腦病的臨床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5, 13(15):136-137.
[3] 劉崢, 董會卿. 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的研究進展.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13, 13(9):816-820.
[4] 王亞敏, 劉大衛. 預防接種與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的因果關系研究進展. 中國疫苗和免疫, 2012, 18(3):261-267.
[5] 孫曉紅, 陳海. 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36 例臨床特點分析.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2, 20(5):371-374.
[6] 王曉青, 李樹華, 董琰, 等. 兩種藥物治療小兒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臨床效果比較. 西部醫學, 2014, 26(2):184-185.
[7] 陳鳳民. 兒童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42例臨床分析.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4, 28(7):689-690.
[8] 劉石嶺. 小兒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30例臨床特點及轉歸.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36):135-136.
[收稿日期: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