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淑萍
【摘 要】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是主體,學生被動地參與,教學效果欠佳。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應該重構師生關系,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體來說,要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設計,與學生共同探討,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關鍵詞】語文教學;師生關系;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育活動中,對客體對象具有認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對自我具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會表現出某種功能特性,這種功能特征就叫做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中如何彰顯學生的主體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命題。
一、傳統語文教學中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引申出“教師中心論”、“課堂中心論”、“教材中心論”,這些觀念以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我講你聽,講得過多,講的過細;每一篇文章都按照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歸納中心、寫作特點、句式賞析的模式分析,將一篇文采斐然的美文掰成四分五裂,毫無美感;學生的作文很少有自己的真情實感,根據老師的指令,按照統一的模板表達,用教師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教師的語言代替了學生的語言;教師牢牢地掌握了課堂主動權,留給學生思考和活動的時間極少。這種教學方法大大地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降低了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正如徐繼存認為:“我國長期以來的教育制度明示的也許是民主和平等的價值觀念,但默示的可能恰恰是集權和專制,這樣的教學制度影響著教師教學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導致不少教師不懂得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自主性,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經常被任意阻斷和剝奪。”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要摒棄以往的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積極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通過有效措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生主體地位的必要性
創新型人才靠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是不能培養出來的,一定要避免教師“一言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獨立思考,鼓勵他們提出不同尋常的見解,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幻想,才能萌生創新的種子,培養創新型人才。
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實質上是強調服從,以教師為中心,以大量的識記和反復的題海戰術為手段,壓制了學生的個性,培養出的是“聽話”的缺乏創造力和個性差異的學生,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要實現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教師就要學會放手,把自己解放出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提問、討論、演講、辯論、參觀、游戲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彰顯他們的個性,有利于學生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掌握正確的方法,學習效率低下;教師勞心費力,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吃力不討好。如果能夠重構師生關系,把整個課堂的主動權交予學生,鼓勵和指導學生主動地質疑、提問、討論、總結,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從而提升個人的整體能力,這樣我們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
三、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 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確定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丟失的背后潛藏的一個理論問題正是教師知識或書本知識話語霸權的問題。教師或者教科書本身就潛藏著不相信學生有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他們認為探究或研究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做和才能去做,只有專家和學者才能去做。”
教學設計中,要大幅度壓縮教師的講授時間,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動手、動腦,讓學生充分交流、討論。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如在開展成語游戲時,由學生擔任主持人,要求大家講成語故事,談成語的作用。同學們根據所學的成語向其他同學提出問題,同學們互相之間質疑問難。
創新教學活動的方式,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如開展語言警察巡邏、語文游藝宮、相聲表演會、繪畫日記展、社會考察錄、語文聯誼會、信息擂臺賽、新書介紹會、十分鐘演講、影視評析論壇等,讓語文的文本活動起來,將語文教學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充分挖掘社會生活中的豐富資源。例如,教學《曹劌論戰》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讀通、讀熟、讀懂文本后,讓學生嘗試表演課本劇。春節期間,可以發動學生收集春聯,評析春聯,提高語言鑒賞能力。
學生表現出色時,要及時給予表揚,例如:“你說的沒錯”,“講得真棒”,“真會動腦筋”。用這種簡短有力的表揚,可以充分激勵學生,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當學生出現思維障礙時鼓勵學生,表現不佳時,也不能惡語相向、諷刺打擊,要以鼓勵為主:“別著急,你再仔細思考一下。”“老師相信你明白了,一定能說好”,“這回講得真不錯”,通過鼓勵,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尤其是當前信息時代,學生在課外獲取了大量知識,課堂教學并非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讀書而敢于質疑,有疑而樂于討論”的良好的讀書習慣。
課堂教學上,教師不必將自己當作至高無上的權威,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應該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允許他們質疑教師的觀點,允許他們插嘴、提問、辯論,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得到鼓勵,保護他們的首創性,才能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