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生
【摘 要】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那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值得我們初中化學老師去思考與探索。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敢于發現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改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原有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性、參與性、體驗性和實踐性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學生“三維”目標的整體發展。因此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后負擔成為化學教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提高初中化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有效地利用各種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做到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是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關鍵,為此,我對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發明創造的源泉,也是求知的巨大動力。興趣的培養在于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及時排除不利于學生認識興趣發展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自覺學習。
九年級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感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和化學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需要教師尋求更有效、更靈活的方法將知識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能力提高的更快。
二、課堂導入是關鍵
新課導入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的必要環節,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志之一。富有創意的導入,使學生輕松愉快進入新課的學習,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藝術上的享受。人們都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實踐證明,好的開端能在幾分鐘之內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我們要激發學生對本節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化學老師思維引導下將注意力轉到課堂上來。但切忌課堂導入時間過長讓學生厭倦,或者偏離本節內容讓學生聯想不到,課堂導入要做到時間短,容易讓學生聯想到本節內容,吸引學生。
三、重視實驗教學,把合作探究引進課堂
我們老師要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引導學生自主鉆研,鼓勵他們求異創新,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1.合作學習是化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新課程的實施更注重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取進步,在互助合作中獲取知識應成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學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教會把學生置于集體之中,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學會合作學習。
2.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在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操作,努力發揮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激勵學生改進實驗方案,參與設計。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節課的教學中,講述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這一性質時,先把紫色石蕊試液滴到食醋酸中,然后再把干燥、濕潤的紫色石蕊小花分別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讓學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變紅的原因。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后,學生通過猜想與假設,收集資料,設計實驗,交流討論等環節,最終得出了科學結論。這樣就成功地把書上的演示實驗轉變成了探究性實驗,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由被動接受式向互動探究式的轉變。
四、從生活實際出發
眾所周知,化學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日常生活也可以成為化學學習資源;我們只有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設計成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熟悉的周圍事物中學習,理解知識,感受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我們的教學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上,還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貼近學生的個體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1.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向主動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進步。
2.注重過程,實現評價中心的轉移。從過分關注結果逐步轉向對過程的關注。傳統的學習評價主要是終結性評價,它是面向過去的評價,往往表現為“一考定終身”;同時,這種評價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學生獲得答案的過程卻漠不關心,導致學生只重結論,忽視過程。而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命體的相互觸動、相互影響、相互強化,生命活動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饋。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內在的學習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課堂氛圍等外在因素,因此,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覺得有意義、有趣、得到了肯定、贊揚或鼓勵,他們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消極、被動。這樣,課堂評價就成為調控學生,促進其發展的有效手段。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下的評價方式,將由單一走向多元,教學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注重過程性評價,也重視結果性評價。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全面考慮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這就需要我們化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嘗試,多個角度去思考怎樣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化學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