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儀
摘 要: 聞其聲如見其人,傳神、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然而目前小學生作文中,常常是敘述多,對話少,致使內容呆板、枯燥,缺乏鮮活的語言。對于學生進行語言細節描寫訓練,尤為重要。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語言描寫 性格特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是心靈的“門戶”。語言描寫就是對人物的獨白、對話及其說話時的神態、動作、語氣等的描寫。運用恰當的語言描寫能使文章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更好地表現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然而目前小學生作文中,常常是敘述多,對話少,致使內容呆板、枯燥,缺乏鮮活的語言。
那么,怎樣寫好對話呢?
一、語言描寫追求個性化
著名作家老舍說:“對話是人物性格的索引。”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性格千姿百態,不同性格的人,其語言呈現出不同的風采。我們要寫出鮮活的人物,塑造出大千世界各顯個性的人物形象,避免“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俗套,個性化語言的運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
“小玲,衣服裝好了嗎?”
“裝了裝了!”我不耐煩地回答。
“周末作業帶了嗎?”
“帶了帶了!”
“哦,對了,把那件羽絨服帶上!”
“上課可別開小差了!要聽老師的話哦,別……”
“媽,我知道!我知道!”
聞其聲如見其人,讀著這段話,一個嘮叨不停的媽媽似乎就在我們面前。話不在多,在于經典,在于富有個性,這就是語言描寫的魅力。譬如,某學生如此描寫爸爸:
“快寫作業去!”一聲吆喝給了我當頭一棒。
“臭小子,沒寫完作業,就玩瘋了!”爸爸操起書本,狠狠地摔在桌子上,瞪起兩只牛眼,“你看你,磨了半天才寫這么一點!再不給我快點,我揍你!”
父親的三句話,不是命令,就是訓斥,就是威脅。寥寥數語,把一個“嚴厲”的父親寫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個性化的語言能塑造出大千世界各顯個性的人物形象。
二、語言描寫應切合人物身份
由于人物的身份、個性、年齡、文化教養等不同,這就決定了人物語言必定是色彩斑斕、千變萬化的,因此語言描寫還要符合人物的年齡、職業、身份。
有個同學寫了一篇作文,說有一次他在稻田里釣“田雞”,被一位老農看見,受到批評,其中是這樣寫的:
我站起身來,恰巧遇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她氣沖沖地走過來,左手奪過我的籠子,往地上狠狠一摔,右手抓住我的釣竿,說:“青蛙是莊稼的保護者,是害蟲的天敵,是稻田的衛士,傷害它就會使糧食減產,你難道連這一點常識也不懂嗎?”
讓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農滿口文縐縐地說話,又是“天敵”,又是“衛士”,顯然是不符合身份的。這樣的話,如果是在課堂上出自一位生物老師之口,那是可信的,而讓一個老農民來講,就使人感到不真實。后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他把這段話改為:
……她氣沖沖地走來……說:“你不要吃飯啦!”我嚇得倒退幾步,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我……我……”她瞪了我一眼,大聲說:“問問你爸爸,是他教你釣的嗎?”
修改以后這位老農講的話,完全是生活中的口頭語言,寫出了老農當時十分生氣的思想感情,也符合她的年齡和身份,使人感到真實可信。
三、語言描寫講究立體感
文字,非聲,非像,若能透過文字看見人的身影,聽到人的聲音,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形象就會豐滿起來。好的語言描寫不能只“聽”到聲音,還能“看”到動作、表情、肢體語言,有立體感。那么,怎樣才能創造如此佳境呢?可以在提示語上下工夫。
1.狀其聲,繪其形,揣其心。即描寫語言時,把說話人的表情、神態、心理等描繪出來。如:
“班長罵他道:‘你真無恥!”這句話,如果展開想象,恰當地添加動作、表情、神態、語言、心理、場景等就可以將這句話的內容充實起來。
①添加“動作描寫”:班長用手指著他的鼻子罵道:“你真無恥!”
②添加“神態描寫”:班長早已被氣得渾身顫抖,臉色鐵青,于是怒睜杏目,用手指著他的鼻子罵道:“你真無恥!”
③添加“心理描寫”:她早已被氣得渾身顫抖,臉色鐵青,但她還是在不斷地告誡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失態!不要罵人!最終她實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睜杏目,用手指著他的鼻子罵道:“你真無恥!”
在描寫人物語言時,若是能配以神態、動作等描寫作為提示語,人物性格就會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2.巧變“說”字。
漢語表意準確豐富,表達同一種意思往往有許多同義詞可以選用。提示語中,因為說話語氣不同,“說”也各不相同。如:
一個字表示“說”的詞:講、答、叫、評、議、贊、論、述、夸、辯……
兩個字表示“說”的詞:復述、聲明、談論、辯論、議論、暢談、商討、狂言、說服、怒斥、批駁、辱罵、勸說、勸告、解說、講解……
成語:振振有詞、快人快語、一語道破天機、妙語驚人、明人不說暗話……
根據語境不同,用不同的詞語表達“說”,句子的提示語不再是簡單的“某某說”,語言就更有變化。如:
①有些養狗的人很不道德,狗在小區里拉屎,別人批評他,他還振振有詞:“誰家的狗不拉屎,拉屎怎么啦?”
②“我還有作業沒做完,不能和你一起去玩游戲。”我婉言謝絕了伙伴的“邀請”。
3.活用對話形式。
有些同學在寫作文時,一碰到人物對話描寫,一律寫“××說”,顯得呆板單調。想要寫出生動活潑的人物對話,可靈活交叉運用對話的四種形式:
①強調提示語內容時,提示語在前,引語在后,引語之前用冒號。如:
老奶奶轉過身來,皺著眉頭破口大罵:“你怎么這么毛手毛腳呢!”這句話強調老奶奶罵人的神態動作。
②強調說話的內容時,引語在前,提示語在后,提示語后面用句號。這種寫法大多針對人物接話很快的對話,先聞其聲,后見其人。如:“蟑螂,蟑螂啊!”妹妹尖叫起來,慌亂中摔了一跤。這句話中,把語言放在前面,寫出了妹妹見到蟑螂時的緊張。
③提示語在兩個引語的中間,提示語后面用逗號。這種寫法一般突出前后說的話,提示語既有語氣上的停頓,又有意思上的停頓。如:
“你犯不著冒著雨回家拿東西。”妹妹嘟囔著,“再說,你身體也不好。”“沒事。”媽媽走了幾步,又停下來說,“這東西很重,不能落在家里。”
第一句妹妹想強調媽媽不需要回家拿東西的兩個理由,后一句是媽媽說話時語氣上的停頓。
④有些語段中,通過上下文,說話人一目了然,省略提示語,可使對話流暢、急切。如:
他對診所的主人——著名外科醫生沃克醫生說:“我的眼睛被土匪打傷了,請您給治治。”
沃克醫生查看了他的傷勢,冷冷地問:“你叫什么名字?”
“劉大川。”
“你是干什么的?”
“郵局職員。”
“不,你是軍人!”沃克醫生有些不悅,“我當過軍醫,這么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這樣從容鎮定!”
語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如果學生在習作時,注意提示語的表達和位置的變化,就可以讓枯燥的語言變得生動,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四、語言描寫力求簡潔性
有的人不惜花大量的筆墨寫人物的語言,有話必錄,結果適得其反。語言描寫要圍繞一個中心,根據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恰到好處地選擇最能體現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的語言加以描寫。請看下文:
星期天上午,我正在復習功課。忽然聽見門外傳來又甜又脆的喊聲:“小燕,小燕!”我一聽就知道是我的好友小云在喊我。我連忙放下筆,給她開門。“小燕,你吃過早飯了嗎?”小云一見我就問。我說:“吃過了。”小云問:“吃什么呢?”我說:“吃油條、稀飯,你吃了嗎?”小云說:“我家的燃氣灶壞了,爸爸拿去修,還沒回來我吃什么呀!”我說:“在我家吃吧。”小云說:“我發明了一種‘學習棋,你快跟我去看吧!”我問:“什么‘學習棋呀?”“先別急,一會兒就知道了啦!”小云拉著我的手往她家跑去……
這篇作文主要內容是“小云讓我去看‘學習棋”,可是卻拉上了“吃飯”問題,拖泥帶水,導致意思不明確,讓人讀了一頭霧水。圍繞一個意思簡潔地寫對話,可以使全文“抱成一棵菜”,有故事,有內容,有情節,環環相扣,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總之,要想成功地駕馭語言描寫,就必須深入生活,掌握豐富的生活化語言,并對其加以提煉,這樣才能設身處地地寫出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塑造出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讓你的文章散發出熠熠光彩。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小學片段作文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