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軍
摘 要: 本文圍繞創新教學展開分析,首先解讀了語文教學要實現“人文性回歸”,其次探討了在批閱孩子們的日記中觀察孩子們的成長,教海茫茫,經驗所得,期盼同仁商榷與指正。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創新教學 人文性回歸 日記 成長
一、語文教學要實現“人文性回歸”
1.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改革課堂教學。
“放下”才能“拿起”更多東西,自由為的是更好地成長。為進一步解放老師與學生,讓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機制。課堂上老師少講、精講,讓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科學規劃,合理安排。
老師要打破常規,制訂科學合理適應學生的教學進度及計劃,合理安排教學課時,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基礎上,拓寬學生學習面,提高綜合能力。真正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輕輕松松學語文,讓學生不再覺得學習語文是一件難事,不再覺得語文深不可測,讓學生從此愛上語文。讓語文回歸“國語”,必須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單元課文的相通點,找出學習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適合學生高效學習的學案。在精讀課文中教師引導學生摸索出學習方法,然后在略讀課文中運用這種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交流。
3.多種課型,多元化教學。
在實驗過程中提高效率,指導學生拓展學習內容,增加閱讀量,增強分析能力。教會學生閱讀方法,學習方法,針對課文進行針對性訓練,鞏固能力。
4.優化課程建設,建立評價機制。
多元課程建設為語文主題學習拓展了渠道,更符合現在所倡導的大語文觀;建立完善的評價激勵體制有利于主題學習的實施。其實評價更應關注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是最終目標。王增艷老師的評價簡潔而詼諧,讓學生很自然地喜歡與老師交流各種想法,很值得我學習。
5.課內課外相結合,培養閱讀興趣。
在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選文的特點進行課外學習閱讀的引導。在活動課上讓學生感受課外閱讀的快樂,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助于語文學科的學習,也有助于各科學習的拓展。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整合多種資源,引導學生主動讀、聽、寫,參與到各種語文主題學習活動中,創新主題學習方法,讓語文學習變得有趣輕松,在不自覺的學習中提高人文素養。
二、認真批閱孩子們的日記本,和家長一起促進他們的成長
記得有一次開學第一天,由于數學老師不在,我從課程表上的一課時一下子變成了四課時。兩節課下來,休養了一個假期的嗓子開始沙啞疼痛,每個學期都是這樣的開始。為了讓孩子們早些拿到我批閱完的日記本,我見縫插針抓緊時間批改,中午飯象征性地吃了一口飯就繼續批改。有時想想真的至于這樣嗎?事實是我這樣一個“懶惰”的人經常這樣,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只有如此。
日記的內容是假期總結,孩子們把自己假期的生活通過文字加以介紹,與大多數學生只是泛泛地說我做了什么、玩了什么、看了什么、寫了什么不同的是,很多學生能夠把這平常的內容通過不普通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來,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1.小強構思巧妙,以《假期生活萬花筒》為題,又用小標題把文章分成了幾個部分:暢游作業之海、攀登群書之山、沉浸游樂之泉、品嘗收獲之果。結構嚴謹、頗具創意。
2.陽陽略帶憂郁地說:“這是小學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假期,它既是充實的又是無聊的。在這些復印機里復印出來的日子里,我盼望開學很久了。”
3.小文好不隱晦地說:“放假了,我像一頭沖動的小牛在狂玩,又像一匹剛學會奔跑的小馬駒滿世界撒歡兒。”當然后面也少不了與之對應的假期終結時的“萬箭穿心”和“暴風驟雨”。
4.小佳充滿自責:“一個寒假快過去了,訂了學習計劃,但是那張可憐的紙好像被人遺棄了似的躺在桌子上,上面還有少許灰塵。我的惰性再次將它打敗了。”“我覺得我現在的每一天都仿佛是經歷了整個一生,而如果這就是我的人生,那它無疑將是最窩囊的,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在我的推脫中過完了一日又一日。有個朋友說她的生活必須精彩,否則就沉淪到底。忙碌真的可以讓人忘記很多事情,很多煩人的東西,并讓人覺得滿足和快樂,一直以來我都在試圖改變我的觀念。”這個總是帶著詩意表達的女孩讓我隱約發現了她的深刻。
5.小玉這樣描述自己的假期:“寒假剛開始時,也許是緊張的氣氛持續得太久,我竟然并不習慣假期里的清閑生活,可是接下來的冰雪運動——滑冰就為我帶來了久違的快樂,那種飛一般的感覺是自由自在的、無拘無束的,那是一種快樂的味道,即使摔倒了也可以再次微笑著爬起來的快樂的味道。”
6.明明的假期過足了旅游癮,途徑六個省、八個城市,文章中的美食描寫讓人垂涎欲滴,但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愛學習的孩子到每個地方必去的就是圖書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這個假期親歷了,在這樣一個游歷的假期中她竟然讀了37本書,多么驚人的數字,我自愧不如。
孩子們真的長大了,真得讓我生畏,讓我不敢小視。有這樣優秀的孩子自然少不了幕后用心良苦的家長,家長認真、詳細、全面的評價讓我非常感動,并忍不住拿出手機把他們的“大作”拍下來并發布在微信群中和所有家長共同學習、分享。他們是我學習的楷模,有他們做榜樣,我知道等我的孩子上學了我也要一樣用心付出;他們是我合作的伙伴,有他們給力的支持,我們一定會把孩子培養得更出色。
三、讓孩子們快樂成長
大教育家張伯芩說: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由此可見,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講臺還給學生,把書本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可以走上講臺發表見解,隨時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和同學。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把學習當成是一種需要,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們在整天忙忙碌碌中收獲快樂,在課堂上的展示中享受一種成就的樂趣。他們在課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在課堂上實現“成就感”。他們的積極性在“生本教育”的課堂里被充分調動起來。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生機勃勃,語文學習多么有趣。語美贏得天下客,語文學好了可以流利地表達思想、與人溝通,可以說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