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良+郁建鋒+孫海燕
摘 要: 根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作者對《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實施的必要性和雙語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和闡述,通過對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改革嘗試,結合自身實踐和體會,針對目前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雙語教學提出建議。
關鍵詞: 分子生物學 雙語教學 實踐與體會
雙語教學是指使用兩種語言作教學用語的一種教學方式,其最終目標是學習者能同時使用兩種語言進行思維,能在這兩種語言之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自由切換[1],[2]。使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進行某課程教學的本科雙語教學,是為提高大學教育質量而實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跟上國際科技發展的步伐,使我國高校盡快走向國際化,教育部2001年頒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并要求對于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更要盡早進行雙語教學。2005年在《高等理工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指南》中規定理工科基地雙語教學課程建設項目包括課程體系與內容、立體化教材等內容。要求在全國高校推廣和開展雙語教學,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一些高端技術領域的學科,爭取在短時間內實現外語教學課程比例的大幅度提高。
常熟理工學院是一所以教學為主、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處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學校在2009年和2015年分別通過了本科合格評估和審核評估。雖然在教學資源配置、教師專業素質、學生的知識結構及知識水平方面無法與國內重點高校相比,但是學校因地制宜,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探索出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培養模式。積極開展教學內涵年建設,做好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效果。雙語教學也是學校適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開放性、國際化教學而采取的一個重要舉措。分子生物學是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質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是現代生命科學中最具有活力的前沿學科之一。為引導學生學術視野跟蹤國外學術前沿,提高專業知識和專業外語水平,2014年起在生物工程專業開設了《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課程,至今已開設兩屆,學生人數接130人,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筆者總結了進行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實踐和體會,為國內同行開展相關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提供一定參考。
一、生物工程專業《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以分子生物學為先導的生命科學正經歷新的發展階段。分子生物學是研究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態、結構特征與功能,并從分子水平上闡明蛋白質與核酸,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及其基因表達的機理科學,是當前生命科學中發展最快并正在與其他學科廣泛交叉和滲透的前沿研究領域,已成為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重要基礎理論課。通過雙語教學傳授專業知識,引導學生掌握專業領域內足夠量的成熟專業知識和專業詞匯,培養學生直接從英語專著或學術期刊上獲得更多或更新知識能力;學習專業英語表達方式,提高學生書面英語寫作能力,使學生獲得最重要的專業知識交流能力。雙語教學作為培養21世紀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重要教學模式,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生物工程專業教育中開展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十分必要,這樣可以有效利用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創造與國際接軌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直接接觸本學科先進的專業知識,更快、更準確地接近學科領域的前沿和核心知識體系,掌握本學科的國際研究動向,從而培養專業知識和英語能力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將雙語教學模式應用到分子生物學的教學中,可以使學生更直接了解國際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熱點問題和先進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學生以后有機會進行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
二、《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實踐
(一)《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內容和方式
分子生物學重點內容以中心法則為主線,集中闡述DNA到RNA再到蛋白質合成的遺傳信息傳遞過程,以及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涉及的維持和調控機制。我們確定了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Introduction;(2)DNA Structure;(3)Genome and Genomics;(4)DNA Replication;(5)The Mutability,Repair;(6)DNA transposition;(7)Transcription and RNA processing;(8)Translation;(9)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10)Molecular Technology。課程內容反映了生物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還增補必要的生命科學的新技術、新進展,充分反映生命科學最新知識,實現了授課內容的系統性和前瞻性。
雙語教學中應用較廣的授課模式三種[3],[4]:(1)沉浸型雙語教學模式,即完全使用非母語的第二語言進行教學。(2)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即學生剛入學時使用母語教學,然后逐漸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3)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即學生入學以后部分或全部地使用母語教學,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從專業英語詞匯入手讓學生多接觸專業英語,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和英語的學習,而且有利于促進教師提高專業英語的水平[5]。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語法知識不扎實,聽說水平更差,在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實踐中,初期遵循“由少到多、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采用保持型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英文基礎,控制好中英文的比例,以漢語教學為主(60%)、英語輔助講授(40%),然后逐步滲透;課件采取中英文相結合的方式,板書也用中英文對照,適當使用英語課堂用語和分子生物學專業詞匯,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逐漸適應、接納雙語教學。雙語教學中、后期,學生對于英文逐漸適應,逐漸增加課件中英文的比例,講解時逐漸增加專業術語的英語表述,教學模式設計為“英語、漢語并重”過渡型教學模式。教學實踐中要經常和學生交流,跟蹤教學效果,適時調整教學環節使用外語的比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選用的教材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礎,選擇合適的教材是體現雙語教學特點的關鍵之一。對于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重點高校,雙語教學最佳是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不僅能夠反映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和研究成果,而且側重于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背景講解。但是對于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學習專業知識有一定的困難,原版教材在內容編排、教學重點等方面與應用型高校需求不盡匹配,難以找到與教學大綱要求一致的原版教材。我們在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過程中,采用中文教材為主,輔以英文原版教材作為重要參考,這樣既有助于學生熟練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體系,又可以提高學生專業英語能力。我們采用由趙亞華編著的《分子生物學教程》作為主要教材,同時選用了國外優秀教材Turner等編著的《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3rd edition)作為參考教材,該參考教材重點明確、主線清晰、脈絡分明,語句自然易懂,簡明扼要、便于記憶。
(三)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被動參與,很難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很難培養起學生主動學習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教學中來,可充分發掘學生自身潛力和能力。分子生物學內容新穎而龐雜,每一個理論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科學實驗做支撐,將學科概念、理論等產生的起因和研究過程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學生拓展思維的空間,從而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因此,在該課程的雙語教學實踐過程中,實施了多元化的探究型互動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動機,增強學生參與知識建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通過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從研究問題的角度引導學生進入學習角色,使學生通過自覺思考獲得知識。把講授課和討論課有機結合起來,適當給學生布置討論專題,讓學生查閱與專題有關的資料,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專題準備,在有限的課時內適當給學生專題討論發言的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多種形式互相交流,不斷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為了降低學生在英語理解上的難度,采用直觀、形象的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用提問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四)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課程網站
現有的英語水平使學生接受雙語教學遇到一定的困難,所以實施雙語教學應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分子生物學》課程雙語教學使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借助于動畫、圖片等,以生動、活潑、直觀的形式進行教學,使所講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便于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多媒體技術用于雙語教學,便于生動、形象地表述深奧、抽象的理論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效增強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效果。在課件中大量使用英文詞匯,提高學生專業外語水平。結合課程進度,介紹國際當前分子生物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使學生能走在學科發展的前沿。利用畢博平臺,建立了《分子生物學》課程網站,將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電子教材,以及參考文獻和網絡資源鏈接等展示在網站上,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知識的廣度及深度。在網站上有師生互動區,師生可以通過平臺交流互動,還布置思考題和練習題,學生通過認真完成習題,掌握課程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
(五)課程考核方法多元化
課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重視知識積累、夯實專業基礎,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自身參與知識建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課程考核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方法。結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綜合評定是很有必要的。在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既掌握專業知識,又弄懂專業外語,同時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所以,課程的考核應該是多元化的,應該加大平時分的比例,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40%~50%,期末占50%~6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發言、課堂小測驗、翻譯、課件制作、實驗報告、實驗考試等;期末進行筆試,其中英文考核題目占50%,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選擇不同的語言進行答題,用英文答題者適當加分,考查和督促學生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開展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體會
開展兩年多的《分子生物學》課程的雙語教學,體會到雙語教學的關鍵是在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的同時,不降低專業課的教學質量。而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相比重點高校的學生的英語水平總體要低,如果不考慮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接受能力而盲目追求英語在教學中的比例,教學質量肯定受較大影響。保持型雙語教學是平衡使用兩種教學語言進行教學活動,充分重視學生外語基礎較弱的特點,根據學生認知程度平衡掌握兩種語言的使用,地方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開始時使用中文教材和外文原版教材,最終還是要根據實際是自編雙語教材,可以根據應用型本科人才得培養需求、教學大綱選取原版外文教材中的章節重新編輯,并對部分專業詞匯進行注釋,還有對難度的內容用中文解釋。而自編雙語教材的好處在于學生可直接對照教材自學專業外語。“英中互相參考對照型教材”比較能夠符合針對具有中等或中等偏下英語水平的學生進行雙語教學[6]。我們根據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選取英文原版書中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7th edition)中的一些章節內容,進行專業詞匯和知識點的中文注釋,作為以后的教學教材。分子生物學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重、難點基本上要用中、英文重復講解,在不減少教學互動環節的前提下,教學信息量會大大降低,這使得學生的學習進程較緩慢。在雙語教學過程中還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學習專業詞匯和理解課文段落,對于《分子生物學》這種信息量和知識量都極大的課程,這就意味著為了傳授相同量的信息與知識,雙語教學需要更多的課時量,應增加雙語教學課程的學時數。學校在教學內涵建設中非常重視雙語教學的課程,在教學改革項目立項中,對雙語教學改革作為優先支持項目,鼓勵教師嘗試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考慮到雙語教學相對于中文講授難度較大,備課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課時津貼上給予政策性傾斜,計算工作量時雙語課程比普通課程給予1.4的課程系數,以鼓勵雙語課教學的開設,充分調動了老師開展雙語課程建設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馬德濱,張海秀.地方性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雙語教學”的多元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9:163-164.
[2]葛亞東,葛雅麗,王鵬,朱國萍.分子生物學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3,35(8):1251-1254.
[3]徐啟江,丁國華.雙語教學模式在分子生物學課程中的實踐.中國林業教育,2008,5:57-60.
[4]馬麗,明東風.地方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模式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2):86-88.
[5]彭青華,羅世瑛.談高校專業英語與雙語教學的關系[J].中國成人教育,2006,(9):166-168.
[6]羅睿,郭建軍.對中國大學雙語教學中教材建設的思考[J].教育文化論壇,2012,5: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