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清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小學數學的教學也在不斷完善,在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其中導學案教學就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導學案 趣味性 輔助作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84
導學案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組成部分,近幾年來不斷得到完善和更新,其設計和使用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在推陳出新,最終目的就是為學生的發展和學習服務,所以,我們在進行小學數學導學案的設計和使用的時候就要始終圍繞學生,以其現實發展特點和需求為出發點,爭取最大發揮導學案的教學效果,但是我們發現當下導學案的設計過于僵化,內容枯燥單一,使用也存在一系列的誤區。以下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導學案的應用談幾點意見。
我認為,導學案的設計首先應該遵循趣味性的原則。小學時期,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并且注意力極為容易轉移,他們往往比較習慣玩,對于外界的事物非常關心,而對于課本知識興趣不大。還有不少學校的數學導學案內容貧乏,全部都是概念定理和題目,甚至很多學生一看到應用題就厭煩,很明顯這樣就很難積極發揮導學案的教學作用。對此需要教師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和內容,以此實現學與玩的有效結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內在興趣,自覺進行數學的學習。那么如何來實現趣味性的導學案設計呢?
第一,在模塊的設定上要有趣,模塊名字和題目要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的題目要求,我們直接要求學生去怎么樣做,他們就會有一種被動感,而如果我們在導學案中以商量的口吻來和學生平等對話與溝通,學生會感到被充分的尊重,那么在做題的時候就會更加具有興趣,而不是產生排斥和壓迫感。例如,我們要讓學生完成下列的計算題,按照僵硬的命令式口吻就是“完成下列計算題”;而以另一種口吻就可以說“你能把下面的公式都做對了嗎?快來看看誰才是計算小天才吧!”截然不同的表述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實現知識點和趣味的融合。也就是把題型和特定的游戲情境相結合,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情景里面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做應用題的時候,可能很多教師直接就為學生呈現應用題型,“小明買了一本書,一共46頁,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讀了23頁,如果小明想用三天就把這本書讀完,那么第三天他需要閱讀多少頁?”這種應用題型的背景設定顯然無法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在做題的時候就是單純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但是我們如果給這個應用題換一個語境“兔子一共有46只蘿卜,如果再不趕快吃掉就會壞了,因此第一天吃了12只蘿卜,第二天吃了23只蘿卜,如果想要三天就把這些蘿卜都吃完,那么小兔子第三天需要吃多少只蘿卜呢?”而應用題的題目可以設置為“幫幫小兔子”,這樣形象的題目語境能夠極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小孩子就會想要盡快計算出來,幫小兔子解決困難,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自然就產生了。
第三,加入學生感興趣的因素,例如動畫人物或者小動物等。導學案可以留出一些空白的部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畫上喜歡的圖案或者動物等,并且選取優秀的圖案刊印在下一次的導學案中,這樣就能極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這些因素的喜歡會直接附帶增加學生對于導學案的關注,甚至也會認真對待導學案的作業和預習工作。
那么,我們該如何來正確使用導學案呢?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導學案的輔助作用,一方面導學案的使用是教學的必然趨勢,因為隨著教學改革對于學生主體性的強調,更加需要從小學階段就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教師單方面的監督難以完成這個任務,這就需要導學案的參與一起實現該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使用導學案的時候需要注意,小學數學還是應該以教和學為中心,導學案作為教學的工具和手段,只是發揮其輔助作用,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正確的教學路線。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把導學案作為課前預習的引導工具。雖然小學階段學生的智力發展存在差距,有早有晚,并且也受到各方面綜合因素的作用,數學成績和表現會有明顯的分化,但是教師不能單純借助于導學案來評判學生,導學案只作為預習的輔助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導學案的作用。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學生很多問題解決不了,這個時候教師就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信任,并且鼓勵孩子不要氣餒,多夸贊孩子做對的地方。
第二,借助于導學案的使用來幫助學生建立主體性。這是社會發展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在導學案的使用過程中教師可以設定學生自主完成的題目,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爭取完成基礎定義的填空和畫圖題,一些拓展延伸的題型可以不做硬性的規定,這樣學生就能充分發揮其自主性,積極解決自己力所能及的題目,并且還會帶著一定的好奇心去思考深入的問題。
第三,用導學案來進行課上鞏固和梳理課堂進展思路以及重點和難點,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建構有序的思維,促進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客觀感受。一般來說,導學案里面教師是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以及邏輯關系來對其進行劃分的,而在設置上一般是遵循由易到難的遞進關系,這樣便于學生進行理解和不斷深入探究。在上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于課本和導學案的結合,以課本為主學案為輔,在學習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可能有的學生課下已經預習掌握了,這個時候就是鞏固時段,加深學生對于知識或者概念的理解。一節課下來,教師講解的所有內容的大綱基本就包含在導學案里面,學生借助于導學案就能回憶起一節課的所以知識點;而導學案中對于重點和難點的設置會很明顯,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挑戰欲求,還能幫助學生快速把握一些困難的題型。
最后,導學案的輔助教學作用還體現在復習方面,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快速串聯知識點,一些疑難點學生在日常學習和聽講的過程中會記錄在導學案上。同時教師利用導學案可以完善教學過程,并且在學生的使用和反饋中獲得改進的方向指引。
通過以上幾點的簡要論述,我們發現小學數學的導學案設計和使用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小學時期學生的學習習慣還在養成當中,其可塑性很強,教師要引導孩子們正確積極利用導學案,將其作為學習的助手和朋友,而不是依賴于導學案。同時,教師也要在教學實踐中針對每一屆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導學案的完善和知識更新,真正做到為學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