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剛
【摘 要】線索是貫穿全文,將材料串連起來的一條主線,是貫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節脈絡以及作者表現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本文介紹了記敘文線索的作用、分類、使用的注意事項并結合實例對記敘文線索如何使用進行介紹,希望對學生寫作記敘文有所幫助。
【關鍵詞】記敘文 線索 作用 運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48
線索是貫穿全文,將材料串連起來的一條主線,是貫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節脈絡以及作者表現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寫好記敘文線索是關鍵,它好比一串珍珠項鏈,無論怎樣玲瓏剔透、雍容華貴,一剪斷線,便會散落解體。離開了這條看似可有可無的細線貫穿,零散的珍珠就無法化零為整,結構成一個整體;就無法表現項鏈整體的脈絡清晰之美、造型藝術之美、渾然一體之美。記敘文寫作,所選材料,如珠盛玉盤,要連珠成體,彰顯美文魅力,離不開這樣一條線,而且正確使用線索還有助于學生學會處理文章內容的詳略。
一、記敘文線索的作用
1.從結構上看:貫穿全文,使文章渾然一體,結構嚴謹。2.從條理上看:彰顯行文脈絡,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井然。3.從藝術效果上看:凸顯文章構思風格,體現文章的個性化形式之美。
二、記敘文線索的分類
(一)時——以時間變化為線索
“時間變化”包括時間點的變化,例如早晨、正午、傍晚;時間段的變化,比如春、夏、秋、冬;行為的先后順序,比如先……,接著……,再……,表明進程的時間變化。
(二)空——以地點的變化或方位的變化為線索
地點變化是指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表示空間位移。例如,從家到學校、從林蔭道到小溪邊。方位變化表達的是地點不變,方向的變化或范圍的轉換,前者如東、西、南、北,上、中、下;后者如內、外等。
(三)人——以人物為線索
以人物為線索是指按人物動作行為的變化、思想性格的發展、人生歷程的見聞來組織材料,這個“人”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事件中的人物,但他絕對不能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者極力表現的核心人物。他可以扮演單一的角色,在文章中只做看客,不參與事件,比如《乘車》;也可以扮演多重身份——一方面是看客,另一方面參與中心事件,但只做側面人物或者推動情節發展的人物。比如魯迅寫的《藤野先生》,以“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線索,經歷了“相識—相知—相別”的過程,其中的“我”就是一名參與者。再比如魯迅先生的《故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經歷了“回故鄉—在故鄉—別故鄉”的過程,表達了深刻的思考。
(四)事——以事件為線索
“事”指一件具體的事。事件可大、可小,沒有具體限制。以事件為線索,情節往往包括事件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幾部分,有些文章圍繞一件事情發生若干事情,事件本身便成了線索。比如莫懷戚的《散步》,就是圍繞“散步”這一事件,重點寫散步中發生的分歧以及分歧的最終解決,表現了濃濃的親情以及中年人的責任,“散步”就是線索。
三、記敘文線索使用的注意事項
1.線索必須和所寫內容緊密相關,必須有利于記敘情節的展開必須有利于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
2.線索一經確定,就要用它組織好所要表達的內容。
3.線索的安排還要做到首尾呼應,使全文上下貫通,結構嚴謹。
四、記敘文線索寫作的具體指導
(一)以時間變化為線索
首先,時間變化的劃分標準要保持一致。要么都按點劃分、要么都按段劃分,要么都按照進程劃分;其次時間呈現順向或逆向排列,不錯亂顛倒;最后環境描寫與時間保持一致。
(二)以地點或方位變化為線索
首先、各部分內容有明確的地點或方位,劃分的標準一致,變化呈現順向或逆向排列,不錯亂顛倒,各部分內容之間有聯系;其次、以地點為線索有三種情況:一是移步換景,比如先在山腳下發生一件事,然后在半山腰發生一件事,最后在山頂上發生一件事;二是立足點不動,觀察方位發生變,比如向上看向遠看向前看向左看向右看等等;三是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發生了幾次事件,比如半年前在一棵樹下相識,三個月后在同一棵樹下成為知己,再后來在同一棵樹下分別等等。
(三)以人物為線索
首先,事發時他是看客,或是參與者,他要有充分的理由留在現場,經歷事件發生的全過程。比如《藤野先生》(魯迅)中的“我”是線索人物,因“我”認識藤野先生,在“我”與藤野的交往過程中了解藤野先生,“我”與藤野先生告別以及別后“我”對藤野先生的思念,我是整個事件的參與者,在文章前面就交代了我去仙臺學醫,這樣就有理由留在那里,經歷整個事件。其次,文章的主要內容,都是他個人親歷的所見、所聞、所感,雖然本人參與事件,但是略寫的內容。他只是線,詳寫了就變成了主,他就由線索人物變成主要人物的了,造成喧賓奪主的后果。藤野先生是主,所以藤野先生的肖像行動(所見)、語言(所聞)以及我的感受(所感)詳寫,“我”是線索,所以“我”的行為表現略寫。
(四)以事件為線索
全文因一件事引發,把引發事件作為文章的線索。這件事情是誘因,和其他事件具有直接因果聯系,然后把這事略寫,引發的其他事件詳寫。例如老師讓同學寫日記,引發了父母對寫日記是否有用的爭吵,引發了校長對他的這種行為是否增加了學生負擔的評價,引發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立三件事。其中“老師讓學生寫日記”這件事是誘因,略寫,其他三件事因這事引發,詳寫,恰當地表達了對教育的思考;再比如說《爺爺生病后》中的“爺爺生病”是因,作為全文的線索,一家人面對“爺爺生病”這件事不同表現才是文章的主體,詳寫。
參考資料
[1]《狀元大課堂(8)年級語文下》.武漢出版社,2015年10第1版.
[2]《語文》八年級下,人教版.
[3]曾老師原創,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