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睿 李夢晨



摘 要:隨著社會的轉型,流動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現象,流動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通過對滾雪球抽樣98戶流動兒童家庭并輔之以個案訪談,從家庭教育觀念、家庭學習環境和家庭互動關系三個方面考察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發現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觀念陳舊、家庭學習環境較差、家庭互動關系薄弱,并分析問題成因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戶籍
一、問題提出
我國的人口流動潮流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大批農村務工人員流入城市并伴有流動人口家庭化的趨勢。基于我國特殊的城鄉二元體制,這部分農村人口及他們的子女進入城市后的醫療、入學等社會保障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流動人口的各種問題日益凸顯。這大規模的流動人口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流動兒童,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兒童的總數約為2億,而其中有流動兒童約3500多萬,占兒童人口總數的18%。
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具有撫養、贍養、教育、感情交流等功能,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作為人一生中接觸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影響力相當大的一種基本教育形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在兒童期尚未成為完全的“社會人”的情況下,其語言、行為規范和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是依靠成人影響與灌輸而形成的。而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現象日益突出,很多低收入的流動人口社會經濟地位低,受教育程度低,缺少時間和精力監督和指導孩子學習,為孩子提供學習環境的能力有限,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力不從心。
在目前檢索到的文獻中,最早對于流動兒童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動兒童如何在城市中入學(華耀龍,1994)。隨后,1998年,國家教育部與公安部聯合發布《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這一時期,關于流動兒童的研究開始成為熱點。2006年,《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將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納入社會公共服務內容。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階段對于流動兒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決學校教育中的問題。
之后,涉及流動兒童的研究從單一關注學校教育擴大到了社會、心理層面,探討了他們的社會融合、心理狀況及社會化等方面的內容,發現流動兒童中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城市邊緣,存在社會角色混亂、責任感缺失、能力弱化及行為示范等社會化后果(史曉浩,王毅杰,2007)。也有學者從社會資本與社會支持的角度分析流動兒童的處境及問題成因認為流動兒童社會支持較低,學校及家庭給與的支持不足,國家政策滯后等(干偉溢,陳璇,2012),由此可見,對于流動兒童的問題的研究逐漸從問題表征到成因探討,并逐漸由宏觀關注到微觀層面。由于流動人口是我國在特殊發展階段產生的階段性問題,美國對于兒童流動的研究主要是指非升學原因的學校變遷,有調查研究指出流動次數多的兒童在情緒、行為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更高。
近年來,有學者開始關注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主要集中在教育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科的研究,多是基于對問題現狀的描述與探究成因,發現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總體上不容樂觀,流動家庭父母習慣的改變和文化能力的提高對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改善非常有意義,應通過改善流動兒童家庭的問題來試圖改善其他方面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意義(楊卉,2007)。有學者通過量性分析發現家庭環境、家庭教養方式、家長教育方法、家長文化程度及教育觀等早期家庭教育要素對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包括情緒狀況、意志品質、社會適應、人格完善自己之間的關系,發現存在顯著性關系,家庭教育情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王星、王輝,2001)。英國學前教育項目的研究結果指出經濟條件好、社會地位高的家庭在資本方面占有更好,使得這些家庭的兒童學業成績、社會行為發展更好。同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特別是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兒童全面發展產生的影響更大。高質量的早期家庭學習環境比父母的職業、受教育水平等社會經濟地位要素對于兒童的智力和社會性發展更為重要,即家長做什么比家長是什么更為重要。在家庭結構上,研究者發現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及非父母照料的兒童在多動及反社會行為上出現問題居多。我們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對于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兒童早期。
二、研究設計
1.概念界定
(1)流動兒童。本研究所指的流動兒童主要是指低收入流動人口的子女,他們隨父母流動(基于基本的生存需求而進行的勞動力遷移,非精英式的人才流動)而遷移到城市的少年,一般意義上為6到14歲具有學習能力,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及以上的少年兒童。
(2)家庭教育。本文主要援引馬和民對于家庭教育提出的定義,即家庭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員(不論長幼,但主要是指父母)施予的自覺或非自覺的、經驗性的或有意識的、有形的或無形的等多種水平上的影響和家庭諸環境因素對受教育者產生的隱性影響(馬和民,1998)。與其他家庭教育概念相比,馬和民的概念擴大了家庭教育的主體,使其不僅指家庭成員,也包括家庭環境,在家庭教育的實踐性質上也涵蓋了“顯性”的教育活動和“隱性”的教育活動。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由于調查對象的特殊性,筆者在D市內通過滾雪球隨機抽取100戶流動家庭的父母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回收有效問卷98份,回收率在98%。小樣本的隨機抽樣調查可能存在代表性不足、重復率高的情況。
(2)個案訪談法。為了發現更多問題,了解目標群體,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之處。然后在完成問卷的基礎上選擇5個案例作為個案訪談的對象。
三、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1.家庭教育觀念陳舊
目前,學界對于家庭教育觀念的界定并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本處所指的家庭教育觀念引用我國陳幗眉教授的觀點,即家庭教育觀念劃分為家長的兒童觀(即家長如何看待兒童),親子觀(即家長如何看待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成才觀(即家長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等幾個方面。家庭教育觀念會指導父母的教育行為,筆者希望首先了解家長所想,繼而從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學習環境及親子互動關系三個方面考察家長所做。
本次調查中,絕大部分的流動兒童父母認為家庭教育對于兒童發展很重要,占調查對象的77%。在被問到兒童是否為父母附屬時,大部分的流動兒童家長認為兒童是家長的附屬,占調查對象的90%。這一結果大大出乎了筆者的意料。在后期的個案訪談中,五戶家庭中沒有一戶認同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家長們均表示孩子年齡較小,無法判斷事物的好壞,需要父母來代替她們決定,并且認為不這么做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由此可見,在被調查的流動兒童家庭中,父母還是比較在意自己在家中的權威地位,而非期望形成一種平等的親子關系。
在涉及到成才觀的題目中,50%以上的父母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大學生。可以看出流動兒童家長對孩子抱有較高的學業的期望。這可能與家長們自身由于學歷不高,在城市向上流動受阻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我們覺得自己文化不夠,所以受了很多苦,現在生活不太好,還是希望她能好好學習吧。”(家庭1,母親)。
總的來看,流動兒童家庭家長雖然認同家庭教育重要,但教育觀念比較陳舊。
2.家庭學習環境較差
家庭學習環境指父母為孩子一系列教育活動和資源,主要涉及到父母為孩子提供的閱讀、識字、玩耍、豐富的語言交流等活動,它是兒童成長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個體發展的重要社會資本和過程因素。(李艷瑋,李燕芳,2013)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流動兒童家庭學習環境創設普遍較差,資本投入少。由于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空間狹小,往往沒有辦法給孩子留出獨立的學習、游戲區域。除了物質環境,家庭的學習氛圍也往往較差,在入戶觀察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家庭的家長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喜歡打麻將等,家長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調查數據顯示,90%的流動家庭人均住房面積不足30平米,其中,有一半流動兒童家庭人均住房面積在7.5平方米以下。其中,擁有自己獨立學習、游戲孔家的兒童僅占調查對象的21%。除了住房面積小以外,流動兒童居住條件簡陋還體現在居住設施及環境上。21%的流動兒童住房內沒有自來水,32.8%住房內沒有廚房,51.4%的流動兒童住房內沒有衛生廁所,47.8%的流動兒童住房內沒有洗澡設施。由表2可以看出,在教育投資上,僅有6個家庭每月支出在401元以上。特別是在課外輔導班的支出上,僅有32%的家庭表示有這項支出,不足一半。同時,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流動兒童家長在圖書及玩具的選擇上存在一些問題,如選擇的圖書粗制濫造,文字語言粗俗,認知功能太強等問題,嚴重影響兒童閱讀興趣的培養及身心健康的發展。“我們會給孩子買一些市面上流行的玩具或者書籍。”“看書不就是為了讓孩子認字學習嗎。”(家庭4,母親)
由此可見,流動兒童的家庭學習環境堪憂。
3.家庭互動關系薄弱
家庭互動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家庭作為人一生中最早、最重要的活動場域,在這個初級群體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可能對兒童早期社會情感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家庭互動關系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親子關系、父母陪伴等方面。調查數據顯示流動兒童的家庭互動關系存在以下兩個特點:第一,親子交往時間較少,調查數據顯示,流動家庭家長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上的占被調查對象的63%,只有21%的家長表示陪伴兒童的時間每天在2小時以上;第二,父子關系疏遠,大部分流動兒童的主要照料人都是母親。調查發現,72.59%的流動兒童主要照料人是其母親,僅有16%的父親平均每天陪伴子女的時間在1小時以上,65%的被調查者在家中認為孩子與母親更加親近。這可能與父母的家庭分工有關,父親較多的承擔了家庭經濟開支。在訪談中,有家長表示“平時下班回家也比較累,也晚,孩子在做作業,我不想打擾他學習,可能平時交流也比較少吧。”(家庭1,父親)。
四、成因分析
1.流動兒童家長自身素質低
這些流動的低收入家庭家長往往文化程度偏低,調查數據顯示他們中18%以上為中專、高中畢業之后外出務工,甚至有28%的人學歷更低,只有小學文化。他們中的大多數從事的都是一些非正式工作,工作時間彈性較大,收入較低,難以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陪伴和良好的環境。在家庭教育之中,他們面臨的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不能夠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指導。在訪談中,有家庭表示“又沒人教過我怎么做父母,也想過看書看一些什么視頻去學學,可是時間太零碎,工作也累,很多時候只能想想而已。”(家庭5,母親)
2.家庭收入的影響
調查數據顯示,與城市戶籍居民相比,流動人口的收入依然偏低,大多數流動兒童家庭的月收入僅僅是城市家庭月收入的一半。同時,流動兒童家長從事的工作往往不穩定,工作時間長,更為直接的一點就是存在收入不穩定的問題。在部分母親為全職太太的家庭中,家庭月收入僅夠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開支。其次,這些流動人口背井離鄉,往往承受著更大的精神壓力,他們不僅要承受著在城市生活高昂的生活成本,還可能要負擔贍養老家老人的義務,在心理上他們在有一定的積蓄后渴望榮歸故里,這又限制了他們在對于孩子教育上的資金投入與精神投入。
3.傳統文化觀念束縛
在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流動兒童家長雖然進入城市,但觀念并沒有隨之更新。他們的教育觀念更多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在孩子面前強調自己的家長地位,希望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因此在教養方式與親子關系上,他們更容易形成專制型的關系。其次,這種傳統的觀念對他們的影響還體現在家庭分工上,“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分工根深蒂固,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流動兒童家庭中父子關系疏遠了。
4.社區文化環境影響
流動人口大都聚集在城鄉結合部的村落之中,這些村落人口云龍混雜,人口素質低下,社區服務的提供與支持都明顯不足。從生態系統理論來看,社會宏觀層面,諸如社區中的宏觀價值觀與組織系統常常對個體發生影響,流動兒童家庭居住在這種社區環境之中不僅對兒童的發展沒有任何利處,甚至有可能阻礙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5.工作時間較長
與城市戶籍居民正規就業不同,由于自身能力及其他條件的限制,大部分流動兒童家長從事一些長時間、低報酬、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較強的職業。過長的勞動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們花費在家庭教育上的時間與精力。調查數據顯示,只有22%的家長表示自己的每天工作時長在8小時及以下。在訪談中,有家長表示“我們開超市,晚上也沒空陪孩子。”(家庭3,母親)
五、對策與建議
1.完善社區服務體系
(1)建立社區家庭教育活動中心,搭建平臺。社區、街道、鄉辦事處可以為設立專門的社區家庭教育活動中心,以活動中心為依托開展小組活動、家長沙龍、社區圖書館等活動。在中心設置小型圖書館,定期向流動兒童供社區借閱,可以豐富孩子的閱讀量,培養流動兒童的閱讀興趣,彌補流動兒童家庭學習環境較差的問題。同時,在此基礎上可以衍生出“社區讀書之星”、“社區作文比賽”等一系列鼓勵兒童閱讀的社區活動。此外,還可以借鑒國外社區戲劇模式,聘請專業的閱讀老師與社會工作者一起在圖書館內固定時間為流動兒童開展活動,在兒童自己進行戲劇排演的過程中既可以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團隊協作能力,也有助于他們抒發內心的情緒,培養親社會化行為。
(2)組建社區內“愛心父母”志愿者團隊。社會工作者可根據社區特點充分挖掘社區內的資源,例如可以試圖在社區內尋找一些與專業人士,如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教師、婚姻咨詢師、心理咨詢師等,嘗試使他們組成志愿者隊伍,為社區內的流動家庭提供服務。同時,也可以在社區內尋找一些時間比較充裕且有奉獻精神的人,如退休的老人、全職太太等,對這部分進行志愿者培訓,采取“培訓培訓者”的方式,使他們能夠反哺社區。
(3)挖掘社區周邊資源。社會工作者還應注意到社區周邊的生活設施,如醫院、學校等,社區可嘗試與這部分單位建立關系,如嘗試邀請醫院來到社區為社區開展兒童保健等方面的講座,邀請學校老師或學校內的志愿者團體為流動兒童進行課業輔導等。
2.國家加大幫扶力度
(2)政策立法,政府兜底。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們可以借鑒臺灣將家庭教育立法,明確家庭教育的主管機關,規定各級家庭教育機關的權責范圍,設立專款,詳細規定家庭教育實施的具體事項。如具體規定學習每年除正式課程外應設立固定時長的家庭教育課程,為弱勢家庭優先提供個家庭教育服務等。
在對流動兒童其他方面的幫扶,政府在兒童工作中應秉持“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為社會問題兜底,制定一些政策為流動兒童提供服務,如盡快解決流動兒童異地入學的問題。今年2月民政部發文設立未成年人(留守兒童)保護處,負責擬定未成年人保護發展規劃、工作方針、政策、建議等,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工作等等,是否能夠將留守兒童相關服務也納入其中?
(2)加大對于兒童發展的資金投入,改善兒童生活條件。美國的《佩里計劃》的長期追蹤性研究表明早期教育的投入比為1∶17,即在早期教育中多投入1美元就可以為后期節省社會管理費用17美元。由此可見對于兒童早期發展投入的重要性。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基本的兒童福利體系,逐漸由救助型的社會福利向普惠型社會福利轉型,將問題預防在早期。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
[3]李偉梁.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研究[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03
[4]楊卉.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區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5]甄洪哲.生態系統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城市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實務探索[D].鄭州:鄭州大學,2014
[6]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郭靜.我國流動兒童生存與發展:問題與對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118
[7]曾守錘,章蘭根.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點及其對社會的啟示意義[J].社會學與社會工作,2008,4
[8](英)凱西.西爾瓦等《學前教育的價值一關于學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蹤研究》[M].余珍有,易進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9]劉保中,張月云,李建新.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觀念與家庭教育期望[J].青年研究,2014,06:46-55+92.
[10]侯娟,鄒泓,李曉巍.流動兒童家庭環境的特點及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02:78-85.
[11]劉秀麗,劉航.幼兒家長家庭教育觀念:現狀及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5:192-195.
[12]牟均,白春玉,張迪.流動兒童家庭環境特征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09:983-984.
[13]賴越穎.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現狀的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08.
[14]劉保衛.英國“確保開端”項目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15]盧鵬磊.流動兒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參與的現狀及問題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
[16]袁艾蘭.農村獨生子女家庭親子互動模式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6.
[17]趙偉.山東省Z市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調查[D].西南大學,2013.
[18]沈蓓緋.臺灣地區《家庭教育法》的內涵及實務推展模式[J].教育發展研究,2010,23:57-62.
[19]鄒強.中國當代家庭教育變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0]王星,王輝. 早期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05:31-35.
(作者單位:1.中華女子學院;2.徐州市第三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