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 要 高職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與在校期間對其職業能力的培養是緊密相關的,為了使畢業生專業技能突出,符合企業對應崗位要求,軟件技術專業在課程改革上引入了仿真式企業課堂和項目化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崗位職業能力,實現以職業活動流程為主線、能力培養為主導、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有效提高了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力。
關鍵詞 高職教育 軟件技術專業 課程改革 職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23
0引言
高職教育應該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擔負著培養具有基礎理論知識技術、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責任。在強調市場為導向的辦學前提下,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也是當務之急,軟件技術專業學生必須要能適應軟件企業及相關產業的崗位需要,掌握軟件開發、軟件服務所需的系統基礎知識和具備軟件開發、測試、技術支持及銷售所需系統動手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通過對軟件技術專業進行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教學實施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以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就業競爭力。
1 軟件技術從業人員職業能力分析與人才培養目標
1.1 軟件企業的職業需求及用人標準調查
就目前而言,全國各軟件企業、互聯網公司和企事業單位的信息部門依然缺乏基層的軟件開發人員,他們應該具有熟練的產品的研發與測試能力。這些崗位所需要的一線開發人員主要承擔產品需求,功能設計,產品可測性設計與反饋,單元測試,系統測試,性能測試等工作。這里我們根據企業對軟件技術基礎崗位即開發程序員的需求進行了總結:
(1)要求程序語言基礎牢固扎實,能使用程序語言算法實現程序目標,如果學生既有算法的思想,又有軟件架構的思想就更好了。
(2)要求具有快速的產品及業務學習能力,敏捷而周到的邏輯思維能力。
(3)要求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設計和實現。
(4)要求具有良好的職業態度和基本職業素養。職業態度這方面主要是希望學生能將自己轉變為職業人的角色,要對自己將來的職業生涯有一定的認識、意志要堅定,不要遇事就逃避或放棄等等?;韭殬I素養主要職場中的一些基本行為規范等,如收發郵件、接打電話、如何請假、如何與人溝通等等。
(5)具有一定的外語能力。做外包的企業大多對英語和日語都有要求,若只有能讀、寫能力的話,以后主要就做國內項目,若讀、寫、聽、說能力都具備就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可以做國外項目,而且同時具備讀、寫、聽、說能力的學生在職場中提升的機會比只有讀、寫能力的同學要高近40%左右。
1.2 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軟件技術專業順應市場需求,推動武漢地區軟件產業發展,實施“教學項目化、課堂企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軟件開發與測試人才為核心,將學生培養成具有扎實知識基礎、嫻熟開發技能、學習能力強,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忠誠企業、勝任崗位的高素質軟件技術人才。
2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改革與實踐
2.1 課程體系的設計
由企業專家及本專業骨干教師參加,對課程設置及課程標準進行論證,按照學習領域之間的關系組織課程,制定軟件技術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案,并以此為指南修訂原有的教學計劃。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引入軟件行業企業技術標準,以軟件外包企業員工工作任務及要求為主,結合其他類型軟件企業工作任務及要求,改革教學內容。根據軟件專業職業崗位群中各個崗位能力分析定位出主要專業核心課程。依據企業工作流程,安排各個能力課程,設計了項目驅動、案例教學的學習情景,根據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專業技能訓練規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構建了以學中做、做學合一、做中學三級能力遞進為主線的基于崗位能力專業課程體系。
2.2 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
根據軟件技術專業特色進行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通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層層遞進、真實環境四個環節完成教學。引入真實項目到課堂,將課程內容根據項目進行模塊分解,按照軟件開發進度形成由易入難的學習性工作任務。首先由教師傳授項目信息給學生進行模仿,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并完成一個任務流程;然后由師生共同收集項目信息一起完成工作任務并進行檢查、評價,使學生基本能夠獨立完成工作;最后由教師給出工作任務,學生獨立收集信息,進行決策、計劃并實施,由學生自我檢查評價和反思,使學生能夠完全獨立地完成工作,并能反思和自我改進。各個任務環節逐層遞進,讓學生感受真實項目的開發過程。
項目化的教學模式能夠根據工作任務制定多個學習情景,在每個學習情景中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通過教學指導和學生活動,在教學流程中結合自主學習和個人展示,增加階段評審環節,培養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學習能力及溝通能力。該模式具有課程的完備性、任務的導向性、教學情境的完整性、技能的適應性等特點,適合本專業課程。
2.3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改變傳統考核模式,在考核方式中體現考核學生職業能力的導向性,我們將課程考核模式由以教師為主轉變成以學生和老師共同評價的方式。教師從教學到課程考核的過程中致力于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主動精神和保持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加深對基本理論和概念的理解以及實踐能力。學生在考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與專業技能,加強了綜合素質的鍛煉,學生的考核評價標準以自評和小組互評為主,評價的內容主要體現作品質量和專業技能,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協作學習的精神等。
課程考核方式按照平時成績占總分的15%,項目設計作品成績占總分的40%,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考核占總分的45%。其中平時成績的評分標準包括組織紀律、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環境意識、學習方法,由教師及項目組長評定;項目設計作品是課程項目開發的最終結果,包括學生開發的全部程序及開發文檔,包括系統分析和設計、系統實現、系統測試、開發文檔、創新,由教師負責評定;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考核成績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項目小組成績,另一部分是組員自己的成績,考評項目貫穿整個開發過程,考核內容包括小組討論、匯報自己的工作情況、項目開發工作的隨機抽查情況、講解開發內容、小組集體答辯等,由教師、組內成員、本人共同評定。
3 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我們通過建立仿真式企業課堂、引進企業管理、建立虛擬企業和虛擬項目組組成的“第二課堂”,使校園學習與企業實踐分階段交叉進行,并加強學生的職業基本素養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1)引進企業管理,建立“真實環境”、“真實項目”、“真實身份”、“真實壓力”的“四真”工作環境,轉換教師角色為項目經理兼技術導師,轉換學生角色為企業員工。將知識和技術融入企業項目,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戰項目開發,給學生設定真實的崗位身份,并按照項目進度和企業制度進行管理,形成仿真式企業課堂,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工作壓力。
(2)結合軟件項目開發周期長、常規課堂不能完全滿足其要求的特點,在高年級班級中,提供公司和項目部運行場所,建立虛擬公司或虛擬項目組,由合作企業專家和專任教師提供指導,形成課外的“第二課堂”,引導學生自我培養、相互培訓,加強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
(3)軟件技術專業學生積極參與教師課題項目和承接企業項目的研發。成立軟件技術研究所,專任教師以軟件企業員工身份加入軟件技術研究所,直接承擔軟件工程研發任務及培訓任務,帶領部分學生進行軟件開發,通過實際工程項目訓練提升軟件技術專業實踐技能,積累軟件開發工程經驗,提供社會服務。
(4)學生的職業基本素養教育按照學校職業基本素養培育體系的要求予以實施,通過課堂教學、活動體驗和社會實踐三條途徑,依托職業體驗基地、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學生活動中心、武漢城市精神教育體驗六類平臺,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職業意識和創新創業素質,并對學生職業基本素養進行評價考核。
4 總結
軟件技術專業在課程的開設和實施過程中,通過引入仿真式企業課堂和項目化教學模式,形成“項目教學、實境訓練”產學一體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課程內容與崗位要求對接、教學內容與職業技術標準一致,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訓練合一體,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更好地提高職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曹健.職業教育教學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3(47):161-162.
[2] 李蘭,陳麗媛,魏占坤.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研究.探索與實踐,2013(11):62-63.
[3] 彭光熊,潘勇.綜合職業能力導向下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13(33):126-128.
[4] 顧準.職業能力培養視角下的高職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2):171-174.
[5] 楊建平.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與高職課程教學改革.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4(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