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維存 丁恒良
摘 要 城郊結合部伴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而衍生,位于城郊結合地段的中學,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生源成分較為復雜,后進生居多,導致學生的素質水平發展狀態不一,這給正處于變化劇烈的青春期教學管理者帶來了新的挑戰,針對城郊結合部中學生的特殊性,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進行全面的分類,并輔助后進生,從特殊教育形式、特色教學模式和特色思想管理方式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 城郊結合部 中學生 自主學習能力 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82
城郊結合部相對于城區和農村而言,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對于學校而言,造成了其生源的復雜性特點,在中學生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對于城郊結合部的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獨特性。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分析城郊結合部的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特殊點,針對這些學生普遍存在的不良思想品德表現,尋找科學、有效的思想品德素質構建新方法,在研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剖析前提下,從環境建設、教學模式創新、特色心理思想教育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水平。
1 學生自主學習的內涵闡述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即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它在新課程背景下體現了“以學習為本”的價值理念,強調個人主體的自覺性學習目標的建立、方法的自主選擇、結果的自主性評價過程,它是以認知能力為基礎,在特定的學科學習過程中所擁有的高級的、特殊的學習能力。其具體內涵呈現遞進式的能力上升,體現為以下幾點:其一,一般學習能力的形成。這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對于知識的獲得過程、鞏固知識過程、應用知識過程和創造性學習的過程,它與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密切相關,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其二,一般自主學習能力的遞進。它是在一般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提升而來的,對于學生而言,需要更進一步的學習能力培養過程,最終形成為:自我定位能力(解決“學什么?如何劃分階段學習?學習地點在哪兒?”的問題)、學習策略能力(解決“我要如何學”的問題?)、自我管控能力(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規劃實施控制和調節的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評價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存在的不足)。其三,具體學科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指學生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因而,在不同的學科課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學科自主學習能力,它較之前的能力更為具體和直接,與學生具體學科的素養培養密切相關。
2 城郊結合部中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影響因素剖析
城郊結合部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因素:
2.1 獨特地理環境的負面影響
與城市和農村相比,城郊結合部位于人員構成較為復雜的區域,由于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城郊結合部聚集著大量的外來農民工、本地居民、流動人口,人員構成復雜,社會關系復雜,中學生每天所面臨的環境無比嘈雜,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必然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利于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的形成。
2.2 生源質量較差
由于在城郊結合部區域內,學生的家長都在為生活奔波,外出打工的家長尤其多,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家長的素質參差不齊,無法給子女樹立良好的品德榜樣,這為子女的思想品德的正確樹立起到了直接的負面影響。同時,很多學生因為缺少家長的監管,學習行為習慣較差,學習意識不強。
2.3 網絡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網絡迅猛發展的環境下,不少學生由于缺少正確的引導,沉溺于網絡之中,對于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多樣性特點不會加以辨別,網絡的虛無化導致學生的道德品質下降,犯罪現象多發,帶來了無序、混亂的負面影響,導致很多學生沉迷網絡無心學習。
3 城郊結合部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教育路徑
3.1 轉化后進生,促其融入學習氛圍
由于城郊結合部招收的學生很多表現出以下特點:來自農民家庭的學生較多;單親、離異等特殊家庭的學生比例較多。這些學生在同齡學生中表現為品行習慣不良,成績屬于中下水平。因為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學校不良影響,對后進生的轉化策略應當采取以下措施:(1)心理輔助。后進生由于感覺到自己與優秀生有一定的差距,在學習上缺乏自信心,因而,要輔助他們重塑信心。如:一名女生在作文中這樣評價自己:“我的作業寫得太慢,我真笨。”我在作文評語中寫著:“你在教師的眼里并不比別人笨,而是你比別人認真。”在這樣的心理肯定和輔助之下,這個學生有了明顯的改善和進步。(2)補“虛”療法。對于后進生的學習狀況,教師要及時跟進和了解,要對學生之前未掌握或掌握不到位的內容,耐心輔導,對癥下藥,真正起到補“虛”的效果。(3)補“神”療法。它是針對后進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的個性化不同成因,進行積極的、個性化的輔導,要幫助后進生端正學習態度,提升學習興趣,從內在驅動力的提升角度,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克服自身缺點,戰勝自我障礙。(4)補“腦”療法。補“腦”即指指導和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由于這些學生缺乏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即使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也收獲甚微。因此,教師要耐心地教給學生適宜的學習方法,通過增強學生的預習能力、復習能力、知識鞏固能力等,督促他們科學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有始有終地完成學習任務。
3.2 創新優勢教育機制,突出特色教學
3.2.1 完善特殊的教學形式
這是針對城郊結合部所特有的特點出發,可以在教學中采取一些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法:其一,教師組隊育學生特色。要充分發揮學生處、團委、機關工委的組織領導作用,以班、團會為主陣營,將全校教師進行分組結對,各組分別負責相關業務學習研討,以對學生加強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為突破口,建立長效機制。其二,開設“家長學校”,建立學生良好學習環境。由于城郊結合部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殘缺家庭、離異家庭、服刑人員家庭等特殊家庭環境,為了幫助他們自強、自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要開設“家長學校”,實施對家長的集中性輔導,學校要采用不同的課型創新,來渲染家長輔導的氛圍,可以有:(1)講述啟發型。根據事先調查的家長的具體問題、誤區認識,形成一系列的主題,組織專家對家長進行專題報告;(2)咨詢討論型。組織家長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主題,引發家長討論,共同商討解決。(3)案例剖析型。教師要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因勢利導,找出問題的癥結,提出不同的解決措施。(4)親子活動型。家長與學生共同開展活動,如:親子運動會、才藝表演、感恩演唱等不同形式,改善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學習的主動性意識。
3.2.2 引入特色教學模式
針對城郊結合部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點問題,在多年的實踐摸索中,山東省“杜郎口”教學模式的熱潮帶來了“原生、開創式、扎根本土”的農村教育改革典型。其獨創的“10+35”課堂教學模式和“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實現了在實踐層面的個性化詮釋。具體為:強調學生的預習環節,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環節,它與正課同樣應當受到重視。其次,是要“先學后交,當堂達標”,在課堂教學上要求學生兩兩相對,均衡分組,用交流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方式進行整體化學習。最后,要求學生在極強的目標指導下學習,必須依據預設的目標,根據個人理解擬定預習提綱。
3.2.3 挖掘內在特色管理環境建設,提升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個性化的原則,進行特色化的管理環境構筑,以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具體實施為:(1)摸索出適于班級個性化的管理環境。首先,要制定班級制度,讓學生有章可依、有規可循;其次,要在學習活動競爭的班級工作中體現民主,班級競賽活動要圍繞學校的活動總目標實施,并在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主體學習能力。(2)推行學校軍事化管理特色。這并不是將學校與軍事等同對待,而是通過制度化、規范化、嚴格化的要求,對學生實施管理,這對學校校風的建設、增強學生的全面素質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如:一日生活制度中的軍訓、學習、生活、早操、升旗、考勤、班會、衛生、晚自習等環節;還有:校衛隊管理、學生值周班制度、班主任負全責制度等。
3.2.4 整合教育各方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1)環境育人:創建優良學習氛圍。校園環境的文化建設,要根據城郊結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特點,進行優良學習氛圍的創設。經過深入了解,大多數城郊結合部的最大共性即患有“文化缺乏癥”,要有計劃地建設校園文化,創建具有個性化和凝聚力的育人氛圍,要以融合班級文化和樓道文化為突破口,創建優良的學習環境。如:創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設計班級標志、營造書香班級、藝術班級手工制作、班級明星等。樓道文化可以選取學生的自創作品,制成展牌懸掛于醒目位置等。(2)合作育人:整合多方聚力。家庭、學校、社區環境要達成默契,轉變觀念,才能相互促進,在整合各方力量的同時,可以采取以下舉措:開設多條家校溝通的有效渠道;組織合作家庭、將學校開辦成開放的社區文化中心等,可以在專家的指導下,開展細致的資源調查,建立社區的場所、人力、智力資源庫。
參考文獻
[1] 白潔宇,段珺.探析目標管理在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1(27).
[2] 邵安敏.素質教育與因材施教[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1).
[3] 袁園,王玉娟.三維教學目標視野下的有效教學[J].文教資料,2010(21).
[4] 張有澤.淺談學校管理工作[J].中學教學參考,2010(12).
[5] 陳慧.城鎮化進程中城市近郊農村初中生思想品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