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彥


摘 要:隨著高職院校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學習領域的課程開發研究在職業教育中逐漸受到關注,本文旨在探索學習領域的課程開發模式下,如何應用工作任務導向的理念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典型工作任務;學習領域;教育技術能力
在2014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最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標準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區分為技術素養、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五個維度。《標準》將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與專業發展為主線,提出了根據我國中小學校信息技術實際條件的不同、師生信息技術應用情境的差異,將教師在將于教學和專業發展中應用信息技術分為基本要求和發展性要求。其基本要求包括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講解、啟發、示范、指導、評價等教學活動應具備的能力,發展性要求主要針對教師在學生具備網絡學習環境或相應設備的條件下,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所具有的能力。
對比2004年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新標準更注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與現實條件的適應性,將職業工作流程與教育技術培養目標結合更密切。
學習領域從具體的行動領域轉化而來,指以一個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設計一個專業教學單元,通常是一個理論和實踐融合貫通的綜合性學習任務。通過典型工作任務的執行,學習者能夠完成一種典型的“問題情境”。
按照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模式,課程在設計前段的主要思路是依照國家職業標準、行業調查結果選取典型的工作任務,并分析典型工作任務中的能力要求,制定學習目標,根據具體的目標制定典型工作任務的設計方案。
按照《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可將教學內容確定為八大板塊,分別為現代教育技術概述,教學理論基礎與多種現代教學法,辦公軟件的高級應用,網絡信息資源檢索與處理,教學媒體的綜合使用,網絡新技術,網絡教學平臺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和課程整合。下表為其中對應的典型任務設計:
本文選取第八板塊“教師備課與授課”為教學內容,汕尾職業技術學院數學教育專業大三年級的師范生為教學對象,針對中小學教師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教師說課流程——進行教學設計的思路探討。
一、確定學習目標,分析典型工作任務
典型工作任務名稱: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準備與實施
教學課時要求:12
典型工作任務描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任務說明書,完成初中數學某一課時的授課準備與說課演示。該過程要求學生明確教師“備課——授課——反思”的日常工作流程,使用現有資源完成教學材料的搜集與內化,對教學材料進行選擇和再編輯,選擇合適媒體應用教學,利用至少一種現代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同時把握說課流程,能夠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說課演示,展現一定水平的教育技術,能夠對教學結果進行評價和反思,能夠較好地與人溝通協作,有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學習目標:學生通過本次教學活動,對教師的日常工作流程有感性的認識和體驗。學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顯示出搜集、內化、編輯、應用課程材料的能力,選擇和應用合適教學媒體的能力,利用現代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并完成實施、評價過程的能力,與人溝通協作能力,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最終輸出結果中,每個學生呈現完整的教學材料,每組代表進行說課實練。具體表現為:
(1)能夠在現有教學材料的基礎上,使用網絡搜索、交流工具對教學材料和說課演示文稿進行制作加工(如制作或下載、編輯圖文音像,制作演示文稿等),并展現出較好的演示質量
(2)能夠根據現實條件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并進行教案設計與寫作
(3)掌握說課的流程和要點,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說課演示,展現教師教育技術
(4)能夠解決教師在工作過程中設計的情境模擬問題
(5)在整個工作過程中,能夠主動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并較好地合作
(6)通過執行教師備課到說課的過程,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具體的工作問題,理解現代教育技術如何改進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主動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的意識。
(7)能夠利用多種技術手段整合教育資源,能夠熟練操作常用設備,選擇合適的媒體進行教學,創造有效學習的學習環境,設計有效的教學過程。
(8)面對技術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并制定應對方案。學習預見問題的能力。靈活解決意外狀況。
(9)學會評價與自我評價。
工作與學習內容:中學數學教師日常備課與授課
工具:投影儀、音響、多媒體計算機等硬件教學設備;Photoshop、flash等軟件;多媒體教室,各類教學材料
工作方法:學習者按照教師提供的材料和情境進行教學設計,完成教案的寫作和10分鐘說課演示
勞動組織:學習者需要獨立完成一份教案,授課PPT,說課稿,說課PPT,錄制10分鐘長的說課視頻。每8人為一個教研室,教研室組員交流協作,最后兩學時由每組代表上臺現場演示說課。
工作要求:
(1)展現學習者合適合法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的工作能力
(2)展現學習者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難情境的能力
(3)展現學習者與人交流協作能力
(4)展現學習者的師范技能
學習情境/課業:中學數學教師日常授課與教學
(1)準備教學材料,整合資源,考查授課環境
(2)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案寫作(教學設計),制作授課PPT
(3)觀看和模仿說課視頻,按照說課流程寫說課稿,說課PPT
(4)錄制10分鐘說課視頻
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項目教學法,案例法,小組學習
學業評價
(1)過程性評價:教師點評,組長匯報,小組成員互評,組間互評,在崗教師評價
(2)終結性評價:教案評價、授課PPT評價、說課視頻評價(教師評定、小組成員互評分數結合)
二、典型工作任務方案設計
工作任務名稱:中學數學備課與說課
任務:完成兩課時的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備課并對該內容作10分鐘說課視頻錄制
前期準備:在教學方法一章的學習中,班級每8人分為一組,設為一個教研室。在規定日期前完成教案寫作。同個教研室的教學題目相同,題目由組長隨機抽取決定。
每個成員需獨立提交一份教案,同教研室可相互交流協作,但任何兩份教案不可雷同。
教師組織全班對教案寫作過程進行回顧,欣賞優秀的教學視頻。總結教學設計要點。
本次任務要求:
根據原來的分組,每個教研室在規定日期前完成教案的修改。并按照修改后的教案制作授課PPT。
在修改教案的過程中,每個教研室需要合作解決不同的“模擬情境問題”,按照特定的問題情境修改教案,題目由組長隨機抽取。在最終匯報時由組長匯報解決思路。作品匯總后,教師組織觀看優秀說課視頻,總結說課流程與要點。每個成員按照說課要求寫說課稿,制作說課PPT。提交說課PPT之后,各教研室評選出代表進行說課現場演示。組長作總結匯報。各教研室對其他小組和組內成員進行評價。教師點評。最后,每個成員在規定時間內錄制一個10分鐘說課視頻。
需要上交的材料:教案(兩課時),授課PPT;說課稿,說課PPT;說課視頻(10分鐘)
考核評價方式分為計入最終成績的評價與不計入最終成績的評價。
計入最終成績的評價:
不計入成績的評價:組員提交對每位小組成員表現的評價,在崗教師對小組代表說課過程的評價,教師點評
參考文獻:
[1]姜大源主編,吳全全副主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4).
[2]姜大源.“行為”、“活動”與“行動”辨——“行動導向”教學之管見[J].職教通訊,2003(1).
[3]董奇,黃芳,國卉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視角下的高職課程改革——兼論高職課程觀的發展趨勢[J].職業技術教育,2014.(1).
[4]何濟玲,江玲,陳仕品.面向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改革[J].現代教育技術,2011,(3):46-47
[5]黃秋明.“工作本位學習”:抵及高職課程改革的核心[J].中國高教研究,2007,(4).
[6]黃蘭芳.新課改背景下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及培養策略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3):73-75
(作者單位:汕尾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