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慧廣 劉旻

【摘要】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中心集體創作的節目《鄧麗君和我》(Teresa Teng and I)獲得亞太地區廣播聯盟(ABU, 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Union,以下簡稱亞廣聯) 2015年廣播互動節目獎(Interactive Programme)。本文從創意、策劃、實施、采寫、剪輯、制作成品全方位回顧創作過程,提出廣播人不僅要運用新媒體投放節目(產品),還要善于運用新媒體與聽眾(用戶)進行互動,以豐富的節目內容,提升并放大廣播對聽眾(用戶)的影響力。
【關鍵詞】廣播 互動 創意 選題 互聯網 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鄧麗君和我》(Teresa Teng and I)通過全球鄧麗君粉絲的講述,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地展示了這位流行歌后的人生軌跡,以及她與那些認識她、了解她、喜愛她的人們的故事。節目時長60分鐘,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下簡稱國際電臺)英語環球廣播雜志類節目《脈動中國》、英聞天下網站,以及微博、微信、荔枝FM等新媒體平臺播出。
這個節目能夠獲得國際大獎,主要是因為創意和選題,其中至關重要的是互聯網和多媒體手段的融合運用。
一、奠定基礎的預熱階段(“Warming Up”)
2015年5月8日是鄧麗君逝世20周年祭。在4月份的報道策劃選題會上,《脈動中國》欄目組決定做一個特別策劃。于是,國際電臺英語廣播下屬的幾個平臺,包括廣播、網絡和新媒體平臺都聯動起來,有針對性地制作和發布了一系列紀念節目和板塊。其中的核心作業是一個叫做《鄧麗君:偶像們的偶像》的廣播報道,這個節目使用了混音銜接的技巧,把當今華語娛樂圈有影響力的偶像們,包括劉德華、王菲、周杰倫、費玉清、鄭秀文、那英、孫燕姿、林宥嘉、章子怡、莫文蔚和陶喆等翻唱鄧麗君歌曲或者向女神致敬的作品,與鄧麗君的原唱拼接在一起,并配上他們在各種場合對鄧麗君的贊美和懷念,充分顯示了鄧麗君在華語樂壇經久不衰的影響力。
該報道在《脈動中國》欄目中播放,并在網站上配圖刊發。同時,以這個音頻報道為基礎,我們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起了系列全球征集令——《鄧小姐,今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我有時光機,我會對她說》等微信和微博產品,號召鄧麗君的粉絲以“鄧麗君和我”為主題,分享自己跟這位流行歌后的故事。
這一系列前期預熱工作帶來了豐厚的回饋: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包括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以及菲律賓、泰國、日本、美國),年齡跨度從13歲到82歲,通過多種形式,包括語音信箱、電話連線、電子郵件、貼吧和網頁留言,還有各類社交媒體平臺包括微博、微信和荔枝FM等來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還用了另一種最簡單明了的辦法向偶像致敬:唱她的歌。
二、感動引發的決定
一般來說,一個節目策劃到此就可以被總結為“收到甚至大大超過預期效果”而順利結束了。但這次不一樣,鄧麗君全球粉絲的反饋太熱情、太讓人感動!那一則則“辛酸往事”和“心中的夢”其實記錄了幾代人的成長和整個華人社會的變遷,我們覺得如果讓它們就這樣僅僅以碎片的形式存在電腦硬盤里,簡直是一種浪費。于是,我們決定整合這些反饋,把他們有機地串聯拼接在一起,拼出一幅跨越時代的社會大圖畫。
三、對互動的思考
到此,進行真正意義的互動(Interaction)之前的基礎工作告一段落。這個“前互動階段”,即傳統廣播電視行業從業人員最駕輕就熟的日常工作——做節目(做產品),播放(投放)出去。
“做產品”和“投放”這種詞匯,很有新媒體的感覺。但如果僅僅是讓節目“投放出去”,其實只是在一個或一堆所謂的新媒體平臺上重復著“昨天的故事”。時至今日,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實現方便快捷的雙向交流(Two Way Communication)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技術支持。我們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技術進步帶來的便捷手段,實踐雙向交流,最終實現多形式的互動。
互動是一個意思非常明確但涉及領域非常廣泛的詞匯。在生物學、化學、醫藥學、傳播學、計算機學科、物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和傳媒藝術等學科中,它都有自己的定義。
字面理解,互動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在自然科學中,物理學較早地闡述了互動的概念,以解釋物體或系統之間的作用和影響。按照辭典上的解釋,“互動”就是指一種相互使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而日常中的互動是指社會上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或者群體與群體之間等通過語言或其他手段傳播信息而發生的相互依賴行為的過程。
回到我們的節目,其實我們節目從收集反饋到最終完成,非常像是一幅拼圖的制作過程。在各種平臺上的一例例的個體間的互動,即編輯記者與某位受眾的每一次互動,都是一小塊的拼圖,我們把這些小片段匯集并一塊塊拼湊起來,最終組成了我們的這個互動節目。
四、制作“拼圖”的“燒腦”階段——尋找并確定總體思路
對一個節目組來說,能收到受眾熱情的反饋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真正面對著100多頁A4紙上5萬多字的反饋匯總資料,這種欣喜就漸漸凝固了下來,“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這句網絡金句就是當時的最好寫照。
但是把這些反饋通讀幾遍之后發現,其實這些碎片信息雖然數量多,但是質量非常高,而且其中的規律也不難尋找:一是大家都在贊美鄧麗君人美歌甜教養好,聰明努力還謙虛;二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歌迷分享的故事,與鄧麗君的生命軌跡和事業發展軌跡的吻合度很高;三是歌迷們都非常樂于和善于用她的歌來演繹自己的心聲。
這些內容也都指向兩個問題:鄧麗君是誰?她何以成為傳奇?以及主要包括兩種人生故事——鄧麗君的和我們歌迷的。
其中鄧麗君的人生故事包括她的事業、性格和美妙的歌曲;而歌迷的故事則包含了年長者的緬懷和少年人的欣賞。對已經把她的歌聲與自己的人生緊密糾纏的那一代人,緬懷是一種本能,他們反復追憶的,其實是有著鄧麗君歌聲陪伴的自己的人生。而那些在豐富多元的流行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這個已經符號化了的傳奇,情感的建立卻需要從真正的理解開始。
于是,經過細致的整理、匯總、分析、總結,《鄧麗君和我》的總體思路被確定了下來。
五、第二輪互動:有的放矢
緊接著,新的一輪互動隨即展開。我們挑選出一些精品反饋信息,與這些粉絲再次取得了聯系,通過各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再次采訪,收集到了更為深入和感人的故事。
此外,我們還在第二輪采訪中邀請采訪對象唱一首他們最喜歡的鄧麗君的歌,并號召聽眾通過微信和語音信箱唱他們最喜歡的鄧麗君的歌。最后我們收集到《千言萬語》《月亮代表我的心》《云河》《甜蜜蜜》《夜色》《小城故事》《故鄉》《漫步人生路》《空港》《美酒加咖啡》《我只在乎你》等。
六、決定成敗的最后環節——節目設計
在這兩輪互動信息的收集整理過程中,我們萌生了一個想法,想讓全球聽眾同唱一首歌作為節目的結尾。這樣,可以讓全球粉絲通過我們的廣播平臺來一次大聯歡。雖然他們之間沒有直接的接觸,但通過與我們的互動,還有我們的再加工,達到了在電波中神交的效果。
自然,這首歌就是在互動中被最多粉絲演繹的《我只在乎你》。2010年,鄧麗君基金會開展了“我最喜歡的鄧麗君歌曲”的調查,《我只在乎你》成為第二受歡迎的歌。鄧麗君自己也曾說過,在她數千首歌中,最喜歡的也是這首歌。
歌迷大聯唱加上鄧麗君溫柔婉轉的原唱,這個結尾把一個長達60分鐘的節目推上了高潮。
設計完了最閃亮的結尾,當然要再來一個與之相配的開頭。《鄧麗君和我》的創意者、節目總監關娟娟的建議可謂神來之筆:用20年前各大媒體對鄧麗君死訊的報道作開頭。于是,一個混合疊加著當時兩岸三地漢語以及日本的日語新聞報道畫外音的音響組合,完美地開啟了本期節目。
前面提到過,歌迷們分享的故事和鄧麗君的事業發展、人生軌跡吻合度很高。所以,以這些歌曲為背景,穿插著鄧麗君在相應階段的人生境遇、歌迷分享的鄧麗君的故事和歌迷自己的故事,配合歌迷們的演唱和鄧麗君的原唱,就成為了節目的主體部分。
七、廣播運用新媒體技術與受眾互動以達到彼此心靈的溝通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一位廣播同行李婷婷對這個節目寫下了這樣一段評價:
廣播與網絡如何更有機地融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在比較常見的模式就是廣播節目音頻放上網,但如何才能讓二者融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達到1+1>2的效果,《鄧麗君和我》給了我一些啟發:原來網絡不僅可以作為廣播的PC載體,也可以在前期、中期、后期、再創作中發揮自己獨特的功效。在廣播節目制作之前,網絡可以是搜集器,是廣播節目靈感與素材的資源庫。廣播節目可以提前向網絡拋出問題,激發網民的話語潮,甚至引發討論,節目制作時可以從中整理出思路與方向,也迎合受眾市場,對有效提高節目的收聽率與互動性有顯著效果。
廣播節目制作與播出后,如何將聲音產品再包裝、投放一次,如何與網絡融合甚至加工成新的產品,將廣播天生的易碎品缺陷剜掉,包裝后使之以視頻、FLASH、有聲漫畫等多樣形式表現出來呈現于網絡,讓網民再欣賞一次,讓作品再吸一次粉絲,這點值得廣播工作者與網絡工作者共同研究探討。
從這期互動節目的整個制作和播出(投放)過程中,我們發現,好的互動節目也可以并不拘泥于現場直播這個設定。互動不僅僅是在節目播放的過程中產生,甚至還有漣漪效應,在節目播出之后的數天,由于新媒體上的展示,互動仍然在繼續。這就是互動節目最終的目的:連接受眾與節目,在不同時空不同時間段互動。而且通過互動達到互相的交流,產生共鳴。事實證明,《鄧麗君和我》不僅僅在節目播放中讓聽者產生了共鳴,也在制作過程中與許多受眾產生了共鳴,而他們很多人還因為這個節目互相結識,甚至成了朋友。
當今世界,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社交媒體發展迅猛,互動已經成為做好包括廣播節目在內的所有媒體產品的必要手段。《鄧麗君和我》這個節目通過多次的新媒體互動,收到了非常好的與受眾交流的效果。通過全媒體手段,鄧麗君的全球粉絲的心連在了一起,讓人們重溫了鄧麗君時代的氛圍,也讓人們可以再次回顧歷史、了解中國。
都說對外傳播要講好中國故事,《鄧麗君和我》這個節目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很好的范例。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中心)
(本文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