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碧霞
摘 要:法學教育的實踐取向對于培養卓越的法律職業人才、形成法律職業共同體至關重要。我國的法學教育實踐取向現在還存在著教材、教學過程、學生考核標準、法學教育與實踐環節對接方面的缺失,導致學生的實踐意識、實踐能力沒有達到職業的要求,職業倫理也不健全。本文就法學教育導向與新實踐需求下的法學教育改革進行探討。
關鍵詞:法學教育;實踐;教育改革
法學教育的實踐轉型,作為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具有促動法學教育改革、提升中國法治文化、貢獻世界法律文明的重要意義。現代中國的職業導向型法學教育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一、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
法學教育改革千頭萬緒,目前討論很多,思路很多,但目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到底什么叫法律人才?我們到底要什么樣的法律人才?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問題的解決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我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大法律人才培養開發力度。綱要對于人才的定義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司法部司法考試司司長杜國興就司法考試的目標闡述了國家對法律人才的要求是“高層次、復合型、國際化”。首先,法律人才應當熟練掌握專門法律知識。如果對法律知識系統和法律方法缺乏基本的了解,談法律人才就是一句空話。從這種意義上講,傳統教育也有可取之處。運用法律首先要掌握法律,創新也離不開必要的知識積累。當前,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不能全部歸結為傳統模式的失敗,教師和學生的責任心和態度問題也是重要原因。實際上,教師和學生功利主義傾向是很嚴重的。目前的評價機制導致了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教師不愿教書、不好好教書的現象很普遍。學生由于就業壓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就業關系更密切的公務員考試、司法考試準備之中。其次,法律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創造力。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的法律現象和問題層出不窮,簡單地照搬法律與知識是難以解決好法律糾紛的,在復雜的國際社會更是難以有效維護國家利益。從法律上講,法律的“立、改、廢”比任何時候都更頻繁了,大量的新法出現了。如果只會熟悉已經出現的法律規定,知識很快會過時。從法學理論上講,在這么一個發展的時代,思想的多元化是重要特征,各種思想、觀點的交鋒、比較是經常出現的。自說自話,拒絕一直思維不僅難以解決問題,而且只能成為思想上的孤獨者。再次,高素質法律人才必須具有“高層次、復合型、國際化”特點。層次高不等于學歷高,它意味著對法律有著精深的認識與研究,而不是一知半解,略知大概。這就需要我們對法學研究必須有長時間地、艱苦的付出,而不能是抱著“鍍金”的目的而淺嘗輒止。高層次也表現在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等方面。“復合型”意味著法律人才的知識廣博,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一個狹隘的范圍。在現代社會,很多法律問題也是綜合性的、復雜的,知識面太狹窄,往往難以勝任復雜問題的解決。有時“通才”與“專才”一樣重要。目前法學教育在階段就已經過分專業化,恐怕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國際化”要求法律學者不僅要熟悉國內法,而且要熟知國際法。當然,國際法不僅僅是指一門課,它表現在法律的各個領域。
二、以實踐為導向推動法學教育改革
法學教育的改革必須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推進。我國現行法學教育的問題,歸結為一句,就是法學教育與時代需要不相適應。新時期法學改革目標說到底就是要培養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因此,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都是圍繞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而提出的。
1.以實踐為導向,搞好教師隊伍建設
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首先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當前的高校教師隊伍單從學歷結構上講,應該說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新進的教師一般都具有法學博士學位。教師的理論水平、知識結構、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同過去相比,是整體躍升的。問題是傳統的弊端還在延續,教師基本上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踐鍛煉的背景,對法律實務了解不足。在教學上,也主要是“以本為本”,主要是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加強與實務部門的合作是提高教師實務水平的重要方面。
2.以實踐為導向,提高學生的實務能力
現代各國普遍把培養法律實用人才作為一個方向,注重培養良好的法律職業素養。除了熟練掌握法律專業知識、法條的規定和訴訟程序外,還要理解和掌握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意識法律精神和法律價值。形成相應的法治信仰、司法理念法律思維、法律倫理等。認為這是作為一個職業法律人才所必備的法律道德。另外一個就是強調“診所式教育”。“要想更有意義地研究和學習法律,不能與社會隔絕而僅僅滿足于對法律理論或法哲學的探討”這些理念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必須強調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性,是學生通過親身解決真實案例來提高其對法律的理解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以實踐為導向調整法律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
法律人才現在面臨著“過剩”和“不足”的雙重困境。解決這一問題現在有不少觀點。有的主張徹底廢除法學教育,強調只在碩士研究生層面進行法律職業教育;有的主張顯得溫和一些,提出在在一些具備條件的重點大學廢除法學,只在碩士研究生層面進行法律職業教育,但在其他大學保留法律,主要為政府和企業及其他相關行業輸送人才。法學教育按照原有方式進行即可,也就是培養通才,不必把目標特定于培養職業法律家這一方面。但不管怎樣,根據實踐需要調整結構是必需的。
總之,對法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一定要在整個四年教學教程中貫徹,充分發揮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相促進作用。堅決反對只注重畢業前實習而忽視甚至放棄日常教學教程中實踐教學開展的做法。
參考文獻:
[1]侯仁平.淺析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路徑[J].中國輕工教育.2015(04)
[2]劉秀娟.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菏澤學院學報.2014(04)
[3]吳娟梅.法治中國背景下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5(04)
[4]蔣悟真,黃越.依法治國與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01)
(作者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