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蓮
摘要:對于聲樂表演中的發聲和氣息訓練是任何一個音樂表演者必學的技能,如果能真正掌握了這兩個最基本的技能,就會使學習者減少不必要的彎路,能夠簡潔明析的辨析學習過程,將看似復雜的聲樂學習變得可讀可感,沒有那么神秘了,我們脫離所謂的“悟性”和“感覺”,將這兩個技巧的方法通俗的闡述出來,使聲樂的訓練和學習過程真正成為科學客觀的訓練模式,使每一個喜愛音樂的人,甚至是每一個能夠說話的人都能夠學會神奇的聲樂,拓寬音域,富有表情的歌唱,這就是本文的主要宗旨,本文意在講述各種發聲技巧和氣息訓練的方法,從具體訓練的實踐中提煉出來部分可行性的建議,目的是使更多喜愛聲樂表演的人走進聲樂的世界。
關鍵詞:發聲 氣息 表情 訓練
每一個學習聲樂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不可能用純真聲唱過兩個八度,而為了歌曲的藝術展現,必須要求唱到三個八度沒有換聲的痕跡,就像一口氣唱完一樣,因此有的同學就好像沒有換聲點了,其實不然,換聲是人聲中的自然生理現象,我們要正視這點,用理性的態度去分析去尋找探求正確的發聲。例如要求唱出清亮音色的用母音“伊”去找,聲帶就像咳嗽前一剎那的狀態,在那個狀態下去發聲,由低到高,從e~b2逐一訓練,要求發出的音色干凈,無雜音,且發聲位置不變一直頂到b2。另外一種說法是,笑肌抬起的同時兼顧嘴角向兩側咧開冷笑 “嘿嘿”,用這樣的母音去尋找可以唱各種類型的歌曲的發聲,例如蒙古長調和藏族歌曲,這樣的發聲幾乎就是原生態。如果覺得不妥,可以自行錄音與歌唱家的發聲進行對比,如果聽起來有相似之處就對了,反之亦然。這種發聲并非是民歌專屬,像齊峰的《下馬酒之歌》、黃綺珊的《離不開你》、趙傳的《我是一只小小鳥》、莫西子詩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還有老歌唱家吳雁澤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春蕾組合的《吉祥》,其換聲點的音高都是這種發聲狀態。這樣發出的聲音就各具特色,可以用于民歌,長調,通俗歌曲,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唱法,音色的變化多樣要求調整口腔與胸腹肌的彈跳來控制氣息的張弛,這種技巧需要長期的訓練方可完成。
一首好的作品看成“形神兼備、道術合一”,就聲樂表演而言,那就是聲情并茂,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根據作品的風格和題材來選擇用哪種聲音來歌唱,如果這是一首女聲歌曲且要求音色清亮而又干凈,那么就要用民歌的發聲位置去處理,有了這種意識,就會主動地去調整聲帶去發聲,用半咳嗽的狀態去發聲,從小字一組的降E開始發聲,按半音階順次練習下去,一直唱到小字二組的A,聲帶處于這個狀態一直保持不動,一旦聲帶沒有干凈的亮音了,就立刻回到干凈音的狀態上去尋找,每次練習15分鐘。如果發音位置已經找對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氣息的運用。這里介紹幾種方法:第一,要明確身體里的幾個穴位。1.水分:這個穴位在肚臍上方一寸的位置;2.丹田:這個穴位在肚臍下方一寸的位置。第二,要明確動作的要領,歌唱時水分保持不動,丹田回收,就要這個對抗的力,自己可以用手連續推丹田,這時產生的顫音狀態就是歌唱時需要的顫音,當這個動作做到位時,就會感覺到水分部位有一個支點在起作用,這就是歌唱時需要的支點。支點的尋找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人在低聲抽泣時動作,一旦找到了,需要多次反復練習才能記住這個動作,做到動力定型。第三,當丹田與水分不能很好地協調時,就想像一下去大便時用力的感覺,這個感覺雖然有點僵,但是能讓你體驗到水分保持和丹田回收的狀態,也有人來形容用抬重物的感覺體會這個動作,二者異曲同工。除上述的動作以外,歌唱需要一個動態的運動氣息,因此在做好第一步的同時再加上抽泣的動作,你的氣息就會平穩的運用了,掌握了上述技巧以后就要大量的訓練了,從練習氣息較短的發聲條開始練習。
倘若這是一首美聲歌曲,則可以充分利用氣息的輔助作用來調整聲帶的發聲。1.口腔做到放松打開的狀態,用打哈欠的狀態去尋找,或者剛剛咽下唾液的狀態去感受口腔放松的狀態,做好這一動作保持不動;2.運用丹田之氣去發聲(既保持水分,丹田有韻律的回收);3.小聲輕聲的發聲:先從e1唱到a2;4.在#F和G大多數人發聲覺得有困難,這是個換聲點,需要調整好聲帶來進行調節,用“哈”音來找,感覺嗓子里有一口痰憋著,這個動作一旦發聲就對了,像殷秀梅唱《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中的G音就是這個發聲狀態,仔細去辨認你的發聲和歌唱家的發聲是否一樣,如果一樣的,你就對了。這個過程要做到這幾個動作協調發聲則屬不易,因此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之說,不僅如此要記住這時的發音位置和狀態。
降央卓瑪是近幾年幾乎風靡全國的歌手,女中音柔美的音色使人心曠神怡,女中音的發音是如何呢?事實上女中音的訓練與男高音方法相似,在中低聲區,在有氣息支撐的狀態下小聲輕聲的去發聲,聲音不需要亮,反而需要有一點點柔柔的雜音,事實上就是輕聲發出的聲音,這種聲音讓人覺得親切,聽上去柔和,再加上氣息的運用就能發出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聲音,他可以傾訴內心的一切,那么它的高音(即換聲點)是如何訓練的呢?讓人聽到從低音到高音都是統一的,這個方法是用大笑的方法去尋找,當然這個大小是有支點的大笑,正如《向天再借五百年》中大笑還想再活五百年,如果找不到這個方法,就讓學生蹲在地上,像咳嗽一樣先讓氣出來,然后再發聲,感覺受了大難,驚天地泣鬼神捶胸頓足的慘笑,但是必須記住一點,氣息的支點一定在,腹部是有猛烈震動的,事實上也是尋求有支點的氣息,在這個狀態下,口腔里發聲到高音,口腔開的越大,到了換聲點是要用“惡心”的動作輔助發聲器官發聲。
事實上,歌者的感情處理,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運用胸腹肌的彈跳來調節,諸如在中低聲區氣息要平穩、均衡、流動性強,有人形容像珍珠一樣,到了高音時,氣息的運用量就會很大,對抗的力量也增加,隨之聲帶的拉升也增強,具體的辦法也因時而變,如果說聲樂表演僅限于美聲和民族唱法,未免有失偏頗,事實上通俗歌曲的發音與氣息的運用也是脫離不開這二點,氣息與發聲訓練,呼斯楞的《鴻雁》我們真切的體會到了他那高超的控制氣息的能力和令人回味的輕聲發聲技巧,《梔子花開》中我們清晰的感覺到了何炅那“似有非有”的氣息控制。
有人說:“流行音樂是五米之內傾訴,民歌是50米之內去聽,而美聲歌曲則是100米之內來欣賞的,”這充分說明了氣息在各類歌曲中的用量與力度。對于聲樂表演中的發聲和氣息訓練是是每一個喜愛音樂的人夢寐以求的愿望和理想,如果能真正掌握了這兩個最基本的技能,就能減少不必要的彎路,將看似復雜的聲樂學習變得可讀可感,沒有那么神秘了,我們脫離所謂的“悟性”和“感覺”,將這兩個技巧的方法通俗的闡述出來,是聲樂的訓練和學習過程真正成為科學客觀的訓練模式,使每一個學習聲樂的人,都希望拓寬音域,富有表情的歌唱,走進聲樂五彩繽紛的世界。
參考文獻:
[1]潘乃憲.聲樂實用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
[2]汪明潔.聲樂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3]張蕾.歌唱的鑰匙[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4]有德鄉,王遠.聲樂教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