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玲
【摘 ? ?要】小學階段是語文學習的起步時期,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注重發揮學科優勢,在教學中緊抓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建立好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人文教育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32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傳播,忽略其內在情感與思想的變化。這種錯誤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學習成長階段得不到正確的心理引導,進而影響其正常學習生活,嚴重的還會影響學生日后的身心發展,這種教學誤區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不愿看到的。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就要我們的教師要打破傳統觀念,學會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及態度情感,讓學生在溫暖、人文化的教學氛圍中健康成長,并通過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樹立,為其將來更好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將人文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中
語文教師應該將人文教育落實到實處,在“教書”的過程中學會“育人”。小學生在成長階段很多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把握好每一次開展教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隨時隨刻都能得到人文知識的熏陶。
(一)營造具有人文性的語文課堂
首先,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與學生隨時隨刻進行思想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思維產物,對每一個同學的意見或建議都要認真聽取,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端正其學習態度。教師要用耐心和細心,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我價值,進而養成良好的積極思考、大膽發問、敢于質疑的好習慣,促進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的形成。
其次,教師還應注意在教學中投入教學情感。由于小學生的情感具有依賴性、敏感性,很多時候教師的態度情感在不經意間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開展中還應擔任心理輔導員的角色,對于生活中遭遇挫折、困難的同學要及時疏導、溝通,幫助其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同時在教材知識的講解中,教師還應該將人文教育與教學內容相聯系,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學習其中可貴的精神品質。
(二)課外活動的積極開展
青少年作為國家的希望,語文教學應該發揮其母語學科的優勢,讓學生從小就接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以激發其愛國熱情,實現育人的價值。例如,在端午節的時候,教師可以開展相關的慶?;顒樱ㄟ^進行包粽子比賽、詩歌誦讀活動、征文比賽等形式增強學生對該節日的正面了解。同時,教師還應該為學生講解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學生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讓學生通過在感受民族偉人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時,受到心靈的震撼,培養其頑強拼搏的意志力和濃厚的愛國熱情。此外教師還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板報書寫、手抄報比賽、課外知識調查等有趣的活動,通過學生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合作時收獲成功的喜悅,進而愛上學習。
二、將人文教育滲透于教學評價中
小學生的感情敏感,教師切不可用消極的態度對待學生,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問題回答錯誤的學生要以鼓勵的語氣,讓其心靈得到安慰,學會再接再厲。在作業批改時,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其作業里的錯誤地方及時指出,盡量幫學生找到其作業的閃光點,樹立學生認真學習的信心,激發其學習動力。在評定學生時,教師不能以成績來衡量學生,要學會以多角度化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與價值。
另外,在作業評改、問答判定中教師更要用人文性的語言來點撥學生。例如我們在學習《丑小鴨》的時候,學生由于認知深淺不同,有的學生對丑小鴨私自離家呈批評態度,有的學生對丑小鴨離開家表示理解。這時候教師不應該給予學生絕對的肯定或否定,用死板的“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想,教師可以通過自由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找到跟自己意見一樣的“團體”,總結歸納自己的語言。通過學生積極討論后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讓學生在聽取他人的回答和闡述自己觀點的時候,得到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發展。一門成功的語文課堂是活躍而又多彩的,它是學生思維綻放的殿堂,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不應該墨守成規,要求學生按照“標準格式”依葫蘆畫瓢的作答,這樣不僅失去了培養學生個性的機會,還讓語文學習變得枯燥乏味,進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重視學生習慣的培養
巴金先生曾說過:“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的培養開始”,可見好習慣的養成對學校教育、學生的發展是多么的重要。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不足,情感態度還處于發展時期,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學會在教學時對學生進行習慣培養,在推動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時,間接幫助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語文課堂課業壓力相對不大,因此,語文教師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進度,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有的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與同學小聲閑聊與課堂無關的東西,雖然對課堂整體影響不大,但是教師切勿為了趕教學進度,因小失大,忽視了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過程。此時教師應該用委婉而又不打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溫和的提醒學生,讓學生學會尊重課堂、尊重老師,從而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俗話說,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習慣中。生活習慣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擁有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在他人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還能讓人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習慣,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師應該給學生灌輸“上課準時”、“不撒謊”等思想,并學會從自身做起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遵守承諾,讓學生學習良好的行為,進而形成好習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灌輸理念,發揮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讓學生學有所獲,并學會用知識影響生活。如我們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地球的資源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過漫長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從而讓學生學會從生活出發,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用電,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學問。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學會在“教書”的基礎上“育人”,用母語學科的力量感染學生,讓學生在人文性教學課堂的熏陶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