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讓課堂充滿激情與活力,然而對新課程背景下某些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師生互動在運作上無法體現師生互動的實質,未能達到師生互動的真實有效。本文以小學課堂師生互動為研究對象,根據新課程改革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和取向,探析小學課堂師生互動的特點、規律,考察師生互動的現實意義,尋求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為新課程下的師生互動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課堂教學;師生互動;關系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理念已被廣大教師所接受,我們發現新課改讓課堂充滿激情與活力,讓課堂教學更精彩。但欣喜之余,對新課程背景下某些課堂教學進行反思,課堂上依然是教師單向“動”得多,師生群體“動”得少;表面形式“動”得多,思維本質“動”得少;學生單方面“動”得多,師生交互“動”得少。也就是“師生互動”在運作上帶有更多的裝飾、擺設、形式的特征,無法忠實于師生互動的實質,未能達到師生互動的真實有效。
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學生是生命體,是充滿情感,富于想象,極具個性的生命體。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來提高課堂效率呢? 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的嶄新問題,也為我們指出了努力方向。
一、分析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互動存在的問題
1.課堂導入不夠到位,學生興趣未能激發
在教學中,恰當的課堂導入,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吸引學生盡快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果課一始心未靜,教學環境已鋪開,那學生就容易游離于課堂外,更別說與教師、與同學的積極互動了。
2.教師穩占主導地位,學生沒有任務
課堂教學成為教師單向輸出信息的過程,學生被動參與,師生關系疏遠對立,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差,這種互動常常是被動的、刻板的,學生的反應是消極的甚至抗拒的。
3.課堂提問過于瑣碎,學生思考不深入
課堂上大量的問題,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參與度高,但實際效果并不好。問題太多,答案簡單固定,教師頻繁發問,學生應聲作答,幾乎沒有思考時間,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和培養,與“填鴨式”教學并無本質區別。為了追求課堂效率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通常在提問一秒后發現沒有學生響應,便重復問題或把可供探索的問題進一步細化分解,學生因此失去了思考探索的空間。
二、促進課堂師生互動的幾點思考
1.互動形式多樣,推進課堂進程
授課過程中,鑒于學生的認知規律,授課內容和學生理解的深度是層層遞進的,在不同階段,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根據課堂推進程度、學生層次性及認知規律選用了相應的、形式多樣的課堂互動形式,輔之以教師恰當的引導點撥,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注重教法的選擇和應用,注重課程理論及學情的研究,讓形式服務于內容,以更好的完成教學工作。
2.找準教學起點,提高課堂參與率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的互動過程,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因此做好教學預設,一定要充分研究學生。研究學生,不僅要研究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理解能力等,而且更要考慮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中會出現什么問題,思路的走向會是怎么樣,“如何學”是最有效的。
3.針對提問,力戒問答教學
課堂提問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情況,設計適量的課堂提問。太少,則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影響教學效果;太多,則必然會降低問題的質量,使課堂提問流于形式,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4.精心預設教學,捕捉學生興趣點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過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課堂教學對教學的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廣大教師只有全方位地關注學情,開發豐富的課程資源,精心預設,多預設“如果”,多預設“可能”,使預設更有廣度、更有深度、更有彈性、,教師才會在課堂上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機敏、多一份智慧、多一份靈感,才能從容面對瞬息萬變的課堂,才能更好的預設精彩的生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5.促進精彩生成,吸引學生投入課堂
互動的課堂是真實課堂,是豐富多彩的課堂。課堂不再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創新與開發的過程。它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它不可能完全按預定的軌道行進,會生出一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奇特的、富有個性的鮮活內容。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都會出現,實際的教學過程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
互動的課堂是開放的、互動的、真實的、多維的,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的多元的對話,是充滿生命活力、充滿智慧與挑戰的課堂。課堂中有效的師生互動意味著信息的流動、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呈現動態生成,充滿生命活力。
要真正體現它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重視它,更要在實踐中處理好互動形式與實質的關系,形成互動的師生關系是走向和諧的課堂教學的需要,更是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還要進一步思考與探索,“動”出學生的思維,“動”出學生激情,“動”出學生的創造,讓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問答互動真正有效。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趙雄輝.數學教育改革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3]毛建華主編.教學月刊[M].教學月刊社,2008(6)
[4]李志勇主編.小學數學教育[M].遼寧教育雜志社,2012(4)
[5]陳和主編.小學數學教師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8)
[6]文恒益主編.小學教學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3)
作者簡介:
徐小斐(1986.8~),女,浙江蘭溪人,浙江蘭溪聚仁教育集團振興小學,大學本科,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