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璐易 程黎輝
【摘 要】本文介紹了英語專業(yè)本科課堂中“翻轉課堂”理念的實施,由兩個案例出發(fā),著重研究并了師生之間對于“翻轉課堂”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問題的看法。可以看出,盡管隨著科技的進步,理念的提升,“翻轉課堂”這一形式在數(shù)年前已成為教學中的新趨勢,但其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關鍵詞】英語教學;翻轉課堂;應用研究
一、“翻轉課堂”的基本內涵
翻轉課堂(Flipping Classroom)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園高中的Jon Bergmann和Aaron Sam兩位化學老師,他們將結合實時講解和PPT演示的視頻上傳到網絡而引起眾人關注。也就是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課程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yè)答疑、協(xié)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二、從開設課程看“翻轉課堂”的實踐效果
為了了解“翻轉課堂”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效果,筆者就蘇南地區(qū)某幾所大學英語專業(yè)開設的課程進行了跟蹤調查記錄,通過分析和選擇,筆者選擇了英美報刊選讀和英語口語這兩門課程,下面從這兩個案例出發(fā),簡述其教學流程及成效:
在“英美報刊選讀”課堂上,在課前,老師或在平臺上發(fā)布相關教學資源,或下發(fā)一些相關閱讀文章和補充材料,要求學生在課前提前了解關于某一話題的相關背景信息。除此以外,按照之前分好的小組,輪到哪一小組就由相關成員對某一話題進行深入的了解,在課堂上以組為單位進行成果反饋。在匯報反饋結束后,由其他班級成員就該組的課堂展示進行提問,并由小組成員進行解答。而在期終,有一項成果匯報,即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制作一份報紙,要求有政治、經濟、體育、娛樂以及校園等多項板塊,運用一學期所學的與報刊相關的知識完成。
在“英語口語”課堂上,相似地,外教在課前也要求學生針對某一話題去查找相關資料,有小組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也會對個人進行提問;外教也會發(fā)布一些視頻資源,供大家在課前觀看,然后進行分組討論等課堂實踐活動;在課堂中,也會下發(fā)一些雜志,讓大家進行泛讀,然后通過復述、討論等形式交換信息,鍛煉口語;在針對“求職”話題時,還下發(fā)參考模板,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后制作實用性較強的求職信及簡歷,再通過課堂交流的形式進行生生間的修改,最后由外教再次審批,進行師生間的交流,最后完成材料的制作。
對于英美報刊選讀這門課,學生們表示比較感興趣,盡管平時的任務比較多,需要準備的東西也很多,但是最后的報刊制作卻是需要大家交流協(xié)作,集思廣益,共同完成的,而且拿在手里一份實實在在的成果也很有滿足感。而對于英語口語這門課程,學生們認為最有意義的還是求職信及簡歷的制作,因為在制作的過程中,有一開始的自主探究,也有過程中與同伴的探討協(xié)作,也有與老師的交流改進,而最后的成果又是極具實用性的,因此對這個環(huán)節(jié)給予了肯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們認為這種非完全式的“翻轉課堂”模式帶給他們的負擔過重。綜合來說,這加重了學生們的負擔。因為課前的預習、資料查找整合工作,個人或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都需課前的大量準備,而在現(xiàn)今的教育制度下,應試教育還是占主導的,這就必然導致了只有某些課程的部分內容可以進行翻轉,這種在夾縫中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們比較困惑。
因此,通過調查并結合對師生的采訪和會談,可以看出在現(xiàn)階段,由于諸多限制,完全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沒有得到太多應用,取而代之的是基于非完全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然而,通過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基于現(xiàn)如今的非完全式“翻轉課堂”看“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師生的各自看法還是比較多的:63%的學生表示,盡管課前做了大量自主學習,但在課堂中教師并未做到翻轉課堂,并沒有“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加重了學生的負擔。47%的學生認為教師對于多媒體的使用與操作能力還有待提高,并且教師應該把握學生的興趣所在,將兩者結合制作出能夠抓住學生眼球的教學資源,而不是枯燥無味的講義或視頻。39%的學生表示師生用來溝通交流的網絡平臺不穩(wěn)定,認為學校應在信息技術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增加網絡寬帶的接入量或者解除IP限制等等。而88%的受訪教師表示,他們想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然而現(xiàn)在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較重,加之學生們長久以來已經習慣了傳統(tǒng)課堂的授課模式,缺乏主動學習的觀念和能力,因此學生的配合度不高。53%的教師認為學生、家長甚至社會對于該種教學模式存在著誤解,他們將該種教學模式等同于“大量課前預習+課堂練習”,導致了對該種教學模式抵觸心理的產生以及對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不一。除此以外,67%的教師表示學校班級人數(shù)規(guī)模普遍較大,以“學生為中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可能會造成課堂節(jié)奏的拖沓等問題。
三、對“翻轉課堂”在本科英語教學中的一點看法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在本科英語教學中的成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筆者認為,由于該種教學模式的起源國——美國與我國在文化傳統(tǒng)、教育水平、思想觀念等方面差異較大,因此該模式的“本土化”過程還待進一步的研究。大多數(shù)學者將“本土化”認定為一種積極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并依據(jù)自身特點和需要,將其轉化為自身發(fā)展所需養(yǎng)分和能量的過程。通過實踐與調查研究,可以看出在現(xiàn)階段“翻轉課堂”在本科教學中遭遇了“水土不服”的情況。盡管近年來有大批學者就該種模式下的教學模型提出了多種構想,而在這之中,筆者較為傾向的是由張金磊等人提出的基于Robert Talbert教授翻轉課堂模型的一種更為完善的教學模型(見圖1)。該教學模型主要由課前學習和課堂學習兩部分組成。在這兩個過程之中,信息及時和活動學習是翻轉課堂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兩個有力杠桿。信息技術的支持和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保證了個性化協(xié)作式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與生成。但是該種模型在實際中的操作可行性還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總而言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因其以學生、活動、任務為中心,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和以學為本的教學觀,讓學生們在研究、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鍛煉了合作、交流、協(xié)商、組織多種能力。然而該種教學模式不僅對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學校管理甚至相關政策,改革也需求。因此,如何將“翻轉課堂”模式“本土化”并發(fā)揮其最大成效,是教育工作研究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3):3-5
[2]錢麗莉.“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0):90-92.
[3]臧玲玲.我國高等教育本土化研究述評[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3(3):12-15.
[4]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15).
作者簡介:
陶璐易(1994~),女,江蘇蘇州人,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2013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