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琴
【摘 ? ?要】現代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學習地位得以真正確立,使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得以真正實現,使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化成為可能。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廣泛應用,可以化枯燥為有趣,體驗知識的獲取;化靜為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單一為多元,增加知識的密度;反饋及時,便于教師調整教學行為,從而真正實現整合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 ?整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80
為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正努力探求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的有機整合。這里的整合,是指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二者的最優組合,揚二者之長,補二者之短,融二者為一個不可分的整體,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是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尋找二者的最佳結合點。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傳統教學無法解決的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引發學生主動、積極、創新的思維,從而促使其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策略
(一)化抽象為直觀,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小學生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而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是抽象、概括,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容易接受直觀形象的事物,合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既能加強直觀,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厭學情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知識的心理狀態。這對于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特征和生活實踐的制約,對于一些數學概念,無法通過文字來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體為學生鋪路搭橋,逐步降低思維難度,達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學“時、分、秒”時,事先制作了一個大鐘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顯示的很清楚,點一下運行,時針、分針和秒針同時走動,點一下暫停,可讓學生讀出鐘表上的時間,也可拖動秒針或分針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白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小格,生動形象地使學生對時、分、秒有了深刻的認識。
(二)化靜為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
教學中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化解是一節課能否成功的關鍵。教師除了準確點撥、講解外,還要個據內容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定能受到明顯的教學效果。在信息技術教育環境下,將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圖、聲、像兼具的動態教材,教學內容范圍的擴大,更新速度的加快,為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養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有利于學生產生創新的靈感,進而提出獨特的觀點和見解。
例如,教學“相遇問題”這課時,重點是學會求相遇問題中的路程;難點是理解相遇問題中的相關術語的意思及弄清兩個物體相向運動時每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兩個物體之間距離的變化。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能畫出教材中靜態的線段圖或圖像。這難以將其中隱含運動變化的情形直觀、便捷地展示給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演示,可把相遇問題的圖形、圖像動態化,使概念的形成過程直觀、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三)化單一為多元,增加知識的密度
計算機信息容量大,信息轉換方便快捷并且傳播效率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增加課堂知識密度,同時對學生邏輯思維進行整合,就能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網絡。如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屏幕上先出示動畫“把12個蘋果平均分在4個盤子里,每個盤子分幾個?”學生列式后,屏幕上又出示“把12個蘋果每3個分在1個盤子里,需要幾個盤子?”然后比較兩種分法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在積極思考過程中,比較異同,得出:兩種分法中,要分的數相同,都是除法計算,這是相同點;分法不同,算式不同,意義不同,這是不同點。在此基礎上,屏幕上再出示動畫“8只小兔子和4只兔子籠,怎樣就會使每只籠子里的兔子的只數一樣多?”這樣增加密度,強化表象,通過動畫演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能有效的建立起正確的概念,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知識結構。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不要一味追求“技術含量”,忽視先進的教學理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重在其“實用價值”,并非其技術含量的高低。有的老師認為軟件越高級,會用的人越少越好。其實這偏離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初衷。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現代化,遠勝于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教師要認真鉆研教育理論,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規律,使信息技術在教師的駕馭下發揮最佳作用。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不要成為課堂交流的障礙
課堂教學不是對信息進行簡單的傳遞和接受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的心靈相互溝通的過程。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學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的標志。”學生在聽課的時候是渴望教師的眼神和自己的眼神互相碰撞,從而產生感情的共鳴。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認知產生影響,教師板書時的動作與速度對于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聚集學生的注意力等方面都會產生作用。總之,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交流不行,學生從教師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中獲得的人生啟迪是任何技術無法代替的。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要講求實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課型都適合使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要做到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有機統一。該用則用,不該用就不要勉強,能用實物演示的,何必一定要制成三維動畫?從數學學科的角度需求出發來使用計算機,而不是為了用計算機而使用計算機,“宜則用,不宜則不用。”要強調教師的心理學、教育技術學和學科教學基礎,要在充分了解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使用計算機,發揮計算機的長處,而不是拋開一切只要用計算機就行。關鍵還是教學設計要體現學生的“學”。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無疑是給傳統的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以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主動創新,獲得知識技能上的提高,滿足興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和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數學教學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