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進
摘要:自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新一輪課改在全國迅速展開,隨之高中物理教學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方式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這次改革提倡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傳統的“滿堂灌”、“一站到底”的教法不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特別是對于學生合作、溝通、交流、自主等能力的培養上顯得特別乏力,在這種背景下,小組自主探究進入中小學課堂。我所執教的學校結合本校學情著力推行“五環節高效課堂”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合作探究;學習模式;課程改革
一、小組分組
加德納提出的智力多元理論認為每個人至少具備8個方面的智力因素,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發覺各自的大腦資源,這種為達到目的所發揮的各種個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這也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據此,將全班學生按照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劃分小組,保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小組人數以4-8人為宜,均為前后桌安排,便于交流,探究結果的匯報以小組為單位;可按學生特點分為ABC三層或ABCD四層,每個小組內的交流既要有AA、BB、CC的競爭形勢,又要堅持A教B,B教C的分層學習理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實現“跳一步夠得著”的目標。
二、教學模式
“五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內涵是:激趣導入——自主學習——交流展示——點評解疑——練習總結。“五環節”高效課堂教育模式是一個思想,以學生主動、有效、創造性地學習為歸宿;同時它也是一種行動,它要求教師將教學理論與他人經驗同自己的教學實際結合起來,提出適合自己所教學科、所教學生、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途徑。
沒有學生課前的自主預習,就無從實施合作探究。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合作的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思維碰撞,達成共識,從而達到對知識的建構,在組間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會生成新的問題,這個教學過程時動態的,教師需要及時指導和評價。
物理學科重視實驗現象和實驗研究方法,注重演繹推理思維方法,物理概念的高度概括凝結著很高的智力價值。以往教師采用的大量習題訓練不斷強化的方法不能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兩個層面的教學目標,更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和提高學生創造意識。據此,我們在物理教學中,逐漸形成這樣一種模式:
1、巧設實驗,引發探究。為了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比較、建構,直到揭示物理實質,明確概念,設計一個好的實驗是基礎。
高中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憑借直覺經驗,想當然的進行推理判斷,或者根據以往的生活、知識經驗做出判斷根據這一特點,先讓學生做出判斷,再用實驗進行驗證,當實驗現象出乎意料時,直覺經驗與實驗事實對比強烈,必然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例如,在學習“自感”時,可以設計一個實驗。讓兩個學生手拉手充當電路中的導線(安全電壓以內),讓同學猜想閉合開關會怎么樣?此時大多數學生都會認為此時有電流通過會有麻的感覺,然后請同學體驗,閉合開關后詢問感覺,再將開關斷開,此時實驗同學會甩開手,有電擊的感覺。學生猜測之后會注意力集中,閉合時沒感覺,反而在斷開時被電擊,出乎意料,學生自然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接著引導學生建構“自感”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2、搭建平臺,主動探究。以往教師在備課時,總是把自己怎樣講明白、講清楚放在首位,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信心不足,主動性不夠,課堂參與欲望不強的現象。課程改革倡導把學生探索、思考等活動放在首位,強調學生是課堂主體,實事表明,只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變灌輸為探究,其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出來。因此,在備課時要思考,那些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就可以解決;那些需要學生嘗試、探究、討論,這些問題需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探究,發現新知;那些學生苦思未解,或不講不行的問題,如:新舊知識連接的內容、激發學生思維進一步喚起求知欲望的內容。
3、巧設練習,答疑解惑。大部分學生以為能夠復述定義、定理、定律等就算已經掌握物理知識了,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因此課堂教學中需要進行針對性訓練,通過新的問題情景中使用概念,根據概念的內涵外延、特征進行設問等方法,使學生對探究內容進一步深刻理解、鞏固和發展。
三、教學流程圖
基本流程圖如下:
綜上所述,通過實驗(或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對新課內容導入,教師點撥引入新課,在新課教學上設計一些引發思考的問題(事例或例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小組討論,組間交流展示,教師適時引導生成新的知識,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逐步分析、討論、發現、動態生成新的知識。在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