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客觀需求和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在對山西省農村土地流轉特點概括的基礎上,從四個不同方面分析了農村土地流轉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現存問題;對策建議
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民處置土地權利的一種行為,是農戶在保留進一步承包權的前提下,將原先通過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合同形式獲得的土地承包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組織耕種并從中獲得相應收益。
山西省現轄太原、運城、大同、臨汾、陽泉、朔州、忻州、呂梁、晉中、長治和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119個縣。由于山西省地處我國中部,發展遲緩,農村土地流轉仍然處于相對低效、無序,甚至混亂的狀態,這對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對山西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農業資源稟賦,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山西省農村土地流轉的特點
1.土地流轉形式及規模經營方式呈多樣化
農村土地流轉的形式主要有轉包、出租、互換、入股、委托流轉、轉讓、代耕等。同時,山西省各地探索出了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實現規模經營的多種模式。
2.流轉土地受讓主體和經營內容多元化,流轉土地比較效益明顯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高效農業的發展,一些原來的農業專業大戶擴大了經營規模,新的專業大戶不斷涌現。土地流轉后,經營開發的內容和項目幾乎涵蓋了農業的所有行業。
3.土地流轉機制向市場化發展,流轉價格呈上升趨勢
近年來,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實行種糧補貼,土地產出效益明顯提高。
二、山西省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1.流轉意愿方面
農民地權意識和小農思想嚴重。由于農民長期受農村傳統思想的影響,大部分農民對承包地仍有強烈的依賴和眷戀,不愿意放棄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把土地看成了“保命田”、“退路田”,擔心流轉土地后會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職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戶,都想留幾畝土地來補償家庭收入,對土地流轉的意愿不強;已經脫離農業或長期在外經商務工的農戶,把土地作為今后生活的“退路”,寧可拋荒或者由親屬無償耕種,也不肯把土地流轉給別人。
2.流轉行為方面
一是流轉合同不規范。現在農戶間土地流轉多是口頭協議、“君子協定”,不遵守土地流轉規定的程序,不履行必要的手續。未通過簽訂流轉合同來規范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二是有一些農村基層干部直接充當土地流轉的主體,不尊重農民的意愿,隨意改變土地承包關系,侵犯了農民在土地流轉中應享有的主體權和自主權。
3.流轉機制方面
一是土地流轉的中介服務組織醫乏,流轉機制不完善,缺少一個由下至上、網絡化、多功能的中介服務體系。二是土地流轉的保障激勵機制不完善。現階段,山西省農民的基本生活、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缺乏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項目基金和財政補貼,缺乏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優惠稅制。
4.流轉市場方面
一是土地流轉市場化程度不高。土地流轉的價格評估機制尚未建立,流轉價格缺乏科學依據。二是土地流轉規模化程度低,在流轉過程缺乏有效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的比較效益低下;二是農民資本積累不足;三是農業企業家短缺。
三、進一步推進山西省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建議
1.加強政策宣傳和支持
加強對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使廣大農民清醒地認識到土地流轉不但不會丟失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而且能夠有效增加經濟收入;通過樹立流轉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消除農民“失地”誤解和失去保障的顧慮。
同時,政策支持也要及時跟上。一是出臺財政補貼政策激勵土地流轉。二是從銀行貸款、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等方面支持土地流轉。三是解決部分經營主體臨時設施用地需求。對特殊經營主體在較長流轉期限內按比例給予一定的臨時建設用地審批政策,使經營主體安心經營。
2.建立服務機制
政府有關部門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各項機制,這是農村土地流轉的客觀需要,也是農民流轉土地的定心丸。首先,政府規范土地流轉程序,確保民不失權、不失利。其次,政府要強化管理服務。第三,政府培育和發展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健全完善土地流轉市場。第四,土地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監督,防止以流轉土地為名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損害國家和農民利益。
3.完善保障體系
完善的社會保障是農民解放思想的物質基礎,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是解除農民后顧之憂的重要手段。必須積極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體系。建立健全農村住房制度改革,提高農民住房質量,建立農村弱勢群體住房補貼制度。同時政府也要積極引導已經流轉土地的農民,從土地流轉收益中拿出部分資金,建立個人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四、結語
山西省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尚處于初級階段。針對山西省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及特點,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將有助于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對山西省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農業資源稟賦,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走出具有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作舟,趙凱.山西農村土地流轉的區域差異比較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1, 21 (3): 45-47.
[2]山西省農業廳,山西省財政廳,陜西省農研會課題組.關于推進山西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適規模經營的研究[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2, (7): 25-27.
[3]李小娟.山西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分析與思考[J].山西農經,2011,(3): 40-42.
[4]陳榮卓,陳鵬.現代農業進程中的農民土地權益保障機制建設[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5) : 55-60.
作者簡介:
趙璐(1991—),女,聊城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2015級研究生,專業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水土資源開發與保護。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