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臻 劉玉樹
摘 要:“微課程”的產生和推廣將實現各個階段各學科的重點和難點在沒有現場課堂教學情況下的突破,“微課堂”與普通課堂可以起到很好互補的作用。“微課程”區別于普通課堂之處:普通課堂教師將知識講解一遍或者兩遍后,就進入下一個教學內容,造成一部分基礎比較差的同學未能及時掌握,而“微課堂”可以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它的推廣和運用有助于學生不受時間、地點、空間的限制而進行學習。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薄弱環節進行重復學習以致徹底掌握。
關鍵詞:微課程;信息化教育;物理教學
1 我國信息化教育發展現狀
20世紀60年代初,在美國北愛荷華大學教授首先提出了一分鐘“微課程”的同時,英國納皮爾大學教授也提出了一分鐘演講,這就是 “微課程”的雛形。到了本世紀初,美國另一教授提出了一分鐘“微視頻”,就出現了“微課程”的概念 [1 ]。他并且指出“微課程”將成為一種知識傳播的平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和主動性,可以有針對性地把自己需要的知識點、薄弱點進行學習研究。在21世紀初,我國大力發展遠程教育,普及信息化教育。近些年來也在推廣“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
近年來,我國各級各地各校加大對基礎教育設施及網絡資源的建設。全國各地,各級教育部門均投入極大的精力建設信息化網絡平臺,在信息化網絡平臺上有眾多教師精心制作的課件教案等資源。比如,在2005年福建省普教室建設的新課程網,網站建設起初要求每個學校每個學科及時關注和積極上傳各種教學資源,各校也能做到積極配合。在我校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建設校園云平臺網站,要求每個學科每個年級每個學期都要及時更新資源資料。整合這些資源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實踐,給學生提供幫助。然而,這些網絡資源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卻并不理想。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小學生會在父母的指導下,有少數的孩子運用了信息化資源;初中生基本很少運用這些資源;高中生有一部分學習比較主動的會通過這些平臺去主動尋找資源,但對學校提供的教育資源庫的使用較少,而懂得運用信息化資源的這些學生主要分布在經濟比較發達,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地區,一些農村學校,或比較偏遠的地方使用率幾乎為零。許多的實踐案例顯示:大部分學生既沒有時間、也不主動、更沒有條件讓他們通過網絡去尋找資源。
探尋信息化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各級各地教育部門的信息化網絡資源建設背離了真實的教學實踐。之前,各級各地教育部門在開發網絡資源時,往往是一個門面工程或者任務問題,沒有真正思考這些網絡資源能否為學生所用,是否對教學有幫助,是否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否與本地區的教學條件相匹配,是否符合學生的學情。網絡資源建設與真實課堂教學實際相背離,導致網絡資源看上去很齊全很完美,卻不能為其所用。其次,傳統信息化教育資源給實際操作帶來困難。該資源基本上是以某一個課時為基本單位,內容單一,篇幅冗長,主題不夠突出。并且在課件教案制作的過程中,存在消極應付的成分。學生根本使用不起來,更體現不出設計者的意圖思想,同時相關部門也缺乏對資源的管理、維護、更新、優化等細節工作。這樣的教育資源,難以體現出應有的使用價值。
2 學科應用“微課程”教學的優勢
現代化信息技術為現代教育技術帶來革命化的發展,移動終端app的不斷普及化,人們已經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等限制進行有效地學習,新型的學習模式受到人們的青睞。“微課程”的出現,意味著一種新型的信息化學習資源的出現,它集“短”、“小”、“精”、“悍”等特點于一身,并且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伴隨著圖案聲音,讓學生很容易接受,并且也很愿意去學。“微課程”的出現,能滿足不同類型的學生,不同場合,不同時間,不同科目,各種個性化學習方式。對“微課程”的應用研究和推廣,必將成為當今信息化教育的熱點和方向。
“微課程”是順應時代需要而生的,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產物。傳統信息化資源和“微課程”的最大不同在于:傳統的信息化資源大多內容單一,篇幅冗長,主題不夠突出,或者是對課堂的一種理想化設計,現實課堂上不容易實施,學生往往難以運用這些資源。“微課程”是以十分鐘左右的教學視頻為傳媒,短小精悍是“微課程”的特色,尤其是可以針對某個知識點或專題或某類型的習題而開展教學,可以與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它蘊含的信息量和讓學生接受速度是傳統信息化教育資源無法比擬的。“微課程”獨享的特點是:時間短、內容精、形式靈活、便于推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高效利用信息化教育資源,貼近實際的教學使得學生能進行有效學習。
3 “微課程”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及“微課程”的未來發展方向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其學科特點體現為:概念多、規律多、公式多、實驗多,專題多,模型多,難度大,并且有其知識系統的嚴謹性。物理“微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是物理教育資源優化的重要一環。所以在大力推廣“微課程”的背景下,對高中物理知識進行“微課程”研制和開發應用研究,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由于學科的特點,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費勁,接受速度也慢,很多同學需要不斷重復地學習某一知識點才能夠真正理解清楚。可以借助物理模塊“微課程”、物理專題“微課程”的設計和開發,讓學生通過“微課程”視頻的方式學習,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總之,“微課程”的設計及推廣能為學生學習提供極大幫助,可以提供反復學習,讓學生的物理學習更方便,知識點掌握得更清楚。
基于“微課程”的好處和特點,我們學校也是積極響應,并且于2014年申報了省普教室關于《“微課”資源在高中物理中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的課題研究。筆者于2016年1月4號到1月9號參加《2016年福建省中小學教師微課專項提升與優化培訓》第一期培訓,讓筆者更深刻地認識到“微課程”推廣和運用的重要性,收獲頗多。如:筆者利用寒假的機會布置學生回去預習《必修2》機械功及動能定理的內容,針對這一部分的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和專題筆者做了四個相應的微課,《功》、《汽車啟動問題》、《動能定理的理解》、《機械能守恒條件分析和運用》,發布到網絡,并通知學生可以下載學習。假期回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相對比較理想,對學生接下來的物理學習起到促進 作用。
“微課程”操作方便,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如可以通過開發“微課程”app軟件,讓學生利用app軟件,根據課程目錄或者章節找到相應的“微課程”內容進行學習。設計者可以考慮“微課程”多維檢索,一方面根據目錄;另一方面根據預先設定好的學生能力水平,根據輸入的關鍵詞可以自動定位;還有一個就是聚類,根據用戶經常用的“微課程”內容,通過后臺數據挖掘等方式,自動推薦相關內容。建立“微課程”和練習題的關聯,通過“微課程”定位合適的練習題。同時通過練習題水平,關聯相應的“微課程”。通過學生答題的成績,初步判斷水平,根據水平,再來推薦合適的內容進行預習、復習、查缺補漏,不僅學生學習起來方便,可以讓微課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更可以減輕教師繁重教學的壓力。
綜上所述,“微課程”是未來信息化教育的趨勢和方向。當前,“微課程”的開發有點雜亂無章,良莠不齊,并且很不全面。現有的“微課程”資源,一直在做的基本上就是那些大家都覺得比較重要的課題或比較容易做的課題,一些相對比較偏僻的知識點做的較少,關于某類型某專題的“微課程”就更少了。所以,如果能有一個專門的機構投入“微課程”應用開發研究,整合并做好推廣,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