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靖東
摘 要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由于沒有直接的經驗可循,“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習題教學中遇到了特別的困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認真的反思,改進我們的教學,讓“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習題教學中發揮最大的功能。
關鍵詞 小組合作 習題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79-03
一、小組互助合作學習模式的前景
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實施新課程最核心、最關鍵的環節。小組合作學習是由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小組的共同目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其實質是以合作為靈魂,以小組教學為形式,使每個學生平等參與學習,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形成一個促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教學流程。小組合作學習因具有學生個體優勢互補的作用,能最大限度發揮每個學生各自的經驗、知識優勢和思維特點,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而被受到廣泛的關注,目前小組合作學習已被大多數學校所接受。
二、以往習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以往的習題教學所采取的方式是教師對答案或分析解題過程,學生只是聽“過程”、聽“結果”。這樣一來,教師言之諄諄,學生倒是索然無味。教師反復講的題目學生考試時仍然出錯。習題課上最典型的現象是老師每講完一道答案,學生們就抬起頭用渴望的眼神看著老師,其實學生們眼神中隱含的意思是“老師你講的太快了,我還沒來得及記啊!”可見,這種“滿堂灌”的習題教學,學生是處于機械被動的接受狀態。由于缺乏思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得到激發,課堂效率極其低下。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習題教學中的嘗試
為了提高習題教學的質量,我在習題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后發現該模式在習題教學中存在較大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
1.目標不明確。當試卷或習題批改之后發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將錯題不分主次一概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合作訂正錯誤,其方法欠妥。這樣由于目標不明,需要討論的題目太多,本應該一節課完成的習題課往往出現了延期的現象。實際上,不同的學生做錯的題目不一樣,錯因也不盡相同。有些可以通過學生獨立思考自己訂正的題目不存在討論的必要,有的則是由于學生能力欠缺而不能獨立訂正的,這樣的題目才有必要進行討論。
2.小組合作難分工。習題課中的小組合作不同于平時新授課,平時上課小組成員都是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進行討論,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合理分工、明確職責。但是在習題課中,學生需要討論的主題不再單一,學生無所適從,難以匯總成一個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導致小組成員之間合作困難。
3.課堂熱鬧,紀律紛亂。同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由于水平參差不齊,尤其對一些普通的學校,每班約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成績相對較差的,這部分學生在習題課中幾乎無法參與小組討論。他們既然無事可做,就干脆在優等生相互討論或向老師請教時,私下里借討論之名行吵鬧之實。由于教師在輔導個別成績好的學生時無暇顧及其他學生,課堂秩序難以調控。
四、在習題教學中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改進
難道“小組合作學習”不適合習題課教學,習題課又該采用怎樣的方式進行呢?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學習金字塔”的研究成果顯示,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的學習內容多少是不同的,它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理論,該理論可用金字塔圖像表示:
在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是“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記住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記住20%;第四種,是“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實踐練習”,可以記住75%;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學生互助或實踐所學知識”即“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從圖像中可以看到,學習內容的留存率不足50%的幾種學習方式,都是被動學習;而學習內容的留存率達到或者超過50%的幾種學習方式,都是主動學習或參與式學習。該理論指導我們,如果要在習題課教學中取得較高的效率,必須采取“小組討論”“實踐練習”“學生互助”等方式的學習,而這三種學習方式在我們平時的習題課堂教學中整合到一起,那就是小組合作學習。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小組合作學習在習題課中顯得困難重重呢?我反思自身的習題課教學,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以往的習題課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不能相融合,主要原因是兩個方面,其一是學習小組的分配不合理;其二是對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太片面。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在習題課中的實效性,我實行了新的做法。
1.重新分組,特定安排學生的座位。在座位的安排上,我們把學習小組分成7人一組,每班分成6-7組,每組大組長1人,要求成績優秀;小組長2人,成績中上、且這兩人水平相當;組員4人,成績一般,也是水平相當。組內形成分級管理制度,大組長對兩個小組長負責,每個小組長各管理兩個組員,小組長對自己管理的組員負責。我以每班48人為例,把所有的大組長按照水平相當的原則,每2人一桌集中在一起;每兩個水平相當的小組長坐在一桌分散到班級各個位置,每兩個水平相當的組員坐在一桌,具體安排如下表:
管理時,每個大組長管理坐在同一桌的兩個小組長(必要時大組長可以走到他所管理的兩個小組長旁邊),每一桌的小組長一個管理他前桌的兩個組員,另一個管理他后桌的兩個組員。
2.重新理解小組合作學習。原先我以為小組合作學習一般都是先進行小組合作,組內解決問題,把解決不了的問題再進行組間合作和教師點撥。而且教師還刻意追求小組成員之間能平衡發展,每個學生都能形成相同的能力和水平;其實由于學生個體之間本身存在著差異,這是一種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想法。因此,我們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追求讓學生個體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改變觀念后,我們實現的是小組分層合作學習,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組內和組間同時進行。由于學生個體有差異,我們把所有大組長的座位安排在一起進行組間合作;每個小組的兩個小組長在一起、每個小組長下的兩個組員在一起,他們所進行的是組內合作。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進程中學生先進行 “實踐練習”,再進行“小組討論”,然后進行“學生互助”讓學生教會學生。
比如,一份試卷批改完成后,把試卷和參考答案一起發給學生,先讓全體學生進行獨立訂正,訂正完成后對答案,然后針對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由于大組長都是優秀的學生,他們出錯的題目一般很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訂正、并討論解決出錯的題目。這時老師重點關注的是大組長這一塊,在大組長們的周圍觀察,看他們的訂正討論情況,如有困難的應給予適當的點撥,最終要求大組長完全會做試卷中的題目。當大組長分析訂正完試卷后,小組長們的訂正討論情況也差不多了,這時要求大組長走到他所管理的小組長的旁邊,擔任小老師的角色幫助小組長解決有困難的題目,力求讓小組長搞懂每一道題目,這時教師重點關注的是小組長這一塊,教師在教師內巡視,當大組長輔導小組長有困難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當小組長完全掌握試卷的內容后,班內的組員們也訂正分析的差不多了,這時,教師要求大組長和小組長3人一起擔任小老師,幫助解決組員認為有困難但相對簡單的題目。
五、改進后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
1.課堂有序,時間充裕
新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考慮到了小組成員間的差異,在學習任務的安排上先讓所有的學生獨立訂正,成績一般的學生出錯的題目較多,且有相當一部分的題目都是基礎題,這些題目他們是可以通過看書來獨立解決的,這樣避免了一開始就進行小組討論,使成績一般的學生不能有效參與,趁機渾水摸魚造成課堂混亂的現象。由于學生水平存在差異,一定是大組長們先完成訂正,他們訂正的時間一般在10分鐘左右,討論解決問題時間5分鐘左右,且他們在討論的時候都集中在一塊,而小組長和組員都還處在獨立訂正的階段,他們有沒有吵鬧老師很容易發現,因此局面容易控制。時間安排上,大組長完成訂正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此時小組長們也大致完成了獨立訂正,這時兩個小組長在大組長幫助下一般在25分鐘內能完成訂正,當小組長訂正完成后,他的組員此時大致完成了獨立訂正,那他們在大組長和小組長一起幫助下在40分鐘內能完成訂正,這樣每一節課還有5-10分鐘的時間進行試題總結,或進行題目的變式訓練,課堂時間安排非常寬裕,不再出現以前碰到試卷講評課總會拖堂的現象。
2.小組合作方式多樣,習題課教學效率很高
在習題課教學中所采用的小組分層合作學習,學生獨立訂正的階段實際等同于“學習金字塔”中的“實踐練習”;有大組長之間、小組長之間、組員之間合作討論階段;在大、小組長擔任小老師的時候,相當于“學生互助或實踐所學知識”的學習階段。一份試卷分析之后,大組長和小組長都能基本掌握試卷的知識,組員能掌握七層左右。事后我們調查了組員們,問組長在給你們講解時侯能聽懂、能理解嗎?絕大多數組員都說能聽懂。可想而知,要想組員們能聽懂自己的講解,組長們對題目的理解已經是非常地透徹了。
3.能照顧到全體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學習
習題課上,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相應的任務,對成績一般的學生也不用擔心他們是否能參與優秀學生的討論。因為,在優秀學生討論的時候,成績一般的學生也有自己的事情可做。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也不用擔心他們訂正完試題后無事可做,因為他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向他人講述,并使他人能夠理解自己所說的內容,這樣組長的能力也可在原來的基礎上更上一層。
參考文獻:
[1]王靜霞.有效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益[J].文學教育,2012,(3).
[2]趙五洲.淺談如何開展試卷講評課[J].中國校外教育,2011,(7).
[3]潘苗苗.上好試卷講評課,提高復習有效性[J].現代教育,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