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徐歡
【摘要】青少年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當前我們對中職生的教育培養,往往偏重知識,而忽視品行和人格的塑造,制約了他們的個性發展和技能提高,無法滿足行業企業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因此,針對中職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非常重要。校園心理劇作為心理治療法的一個新生兒,雖然在我國才剛起步,但是已經受到了廣大心理專業工作者和學生的廣泛關注。本文介紹了校園心理劇的基本概念以及相應的基本理論,并簡單的討論了利用校園心理劇健全中職生人格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中職生;健全人格;校園心理劇
心理劇又稱社會劇,是種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發泄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戲劇。通過扮演某一角色,患者可以體會角色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影響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現已被公認為一種有效的集體心理療法。對于中職生來說,其年齡正處于前與少年后期相接,后與青年中期相接的時期,在身心發展和社會成熟方面處于承前啟后,急劇變化,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更是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時期。校園心理情景劇是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它能夠調動中職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其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并在體驗中獲得感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達到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而運用心理情景劇研究人格健全問題,必能輕松幫助學生體驗并感悟。
一、對于中職生心理情景劇的相關研究
中職生心理情景劇是校園心理劇的一種,是心理劇在校園里的應用,集戲劇、小品、心理問題為一體,是既能幫助當事人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又能使其他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教育。它就是在校園環境中以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發地將生活經歷再現出來,并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隨著校園心理劇的編排過程向前推進,參與的人在情節中不斷地體驗和感受各種角色的境遇,嘗試不同的解決辦法,通過與同伴交流分享找出解決方案,最后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表演劇。而通過舞臺表演,讓更多的觀眾——中職生從中感受體會,從而給更多的人以啟發和教育。
二、中職生心理情景劇的編創與實踐1.中職生心理情景劇編創的常規性要素
(一)善于挖掘劇本素材,不斷豐富中職生心理情景劇
中職生心理情景劇的劇本素材應來源于實際生活。心理情景劇的編創者要深入學生中間,熟悉學生的生活,剖析校園內外的種種現象,把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綜合提煉,再根據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編寫成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心理情景劇。在編劇創作時還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既可選擇中職生共同關心的話題,也可以是某學生個體的獨特的問題情境;二是既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現狀和實際水平,也要挖掘和發展學生心理潛能;三是既要揭示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要體現對健康人格榜樣的正面塑造。
(二)走進心理課堂,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力手段
編創出精彩的心理情景劇只依靠中職生課余時間是不夠的,不僅因為其的注意力很容易轉移,不經組織踏踏實實地編創劇本很難。還因為課余時間教師只能在編創實踐中進行指導,因為中職生知識儲備不夠,必然不能充分理解并掌握心理情景劇編創要領,從而不能編創出好的劇本。所以可以把心理情景劇引進心理課堂,既能符合學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認知規律,符合心理學科的特點。
2.中職生心理情景劇實施的常規性過程
(一)成立心理劇小組,探討心理情景劇的素材
在學校中可把對心理健康教育感興趣、具有表演技能和敏銳洞察力的中職生組成中職生心理情景劇組。小組成員除學習心理學知識外,還可以廣泛收集新聞媒體相關報道,走近各類學生中間,了解校園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問題,歸納總結出中職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對素材進行整理和分類,這樣不但確立了校園心理劇創作的素材,同時也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的反省。
(二)從學校實際出發,完成校園心理劇劇本
心理情景劇是針對某一突出心理問題進行藝術加工和創作。為達到教育和輔導的效果,心理劇要體現激烈矛盾斗爭,把握主題鮮明單一的原則,盡可能降低表演者的難度,實現教育和治療的效果。在素材收集的基礎上確立校園心理劇的主題,進行高度概括也要尤為注意。對中職生自愿申報心理情景劇主題和劇本要進行初步篩選、評比,選取具有代表性和時代性的劇本進行精心編排和創作,最終根據內容分別確立環境適應能力、自我認識與評價、情緒的調整和價值辨析等主題,以此得到學生認同和接納。
結束語
中職生心理情景劇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健全中職生的人格。在形式上,它以戲劇化的角色代替了單向的說教,使學生易于接受,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取材上,心理劇素材直接捕捉學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真實典型事件,有利于將其教育效果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在功能上,心理劇不僅能使參與編排和演出的人得到啟發和成長,也能夠對更多的觀眾起到教育和預防作用,讓所有看過或參與過情景劇的同學都能引以為鑒。從實踐中發現其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更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逐步培養了中職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希望通過本論文的研究為中職生心理情景劇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黃辛隱等.校園心理劇研究[M].蘇州.第一版;蘇州大學出社;2003:7-89.[2]石紅.心理劇與心理情景劇實務手冊[M].北京.第一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1-128.
[3]莊建東.校園心理劇特征探析[J].文化藝術研究.2010,(12):112-113.
[4]胡艷玲.校園心理劇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2):205.
[6]趙玉榮.培養中職學生良好品德的思考[J].重慶與世界.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