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麗
【關鍵詞】 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47—01
一、 倡導個性化的閱讀
閱讀教學應讓小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前,我們發現,語文課堂上齊讀太多,雖然朗朗的讀書聲整齊劃一、氣氛熱烈,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教師不能準確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讀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下去極有可能出現一些“南郭先生”。因此,齊讀要知時、適度,不是不用,但要應時而用。相反,學生自主閱讀,各人的思維進度,各人的閱讀習慣不同,對文本中某一句某一詞的理解也有差距,這樣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達到不同的感悟和體驗,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個性化的閱讀還有利于學生學會多種閱讀方法,課標中對各個學段都很重視朗讀和默讀,以及精讀、略讀和瀏覽都做出了明確要求,個性化閱讀也是為培養學生自身的與眾不同的閱讀方法和語感提供的一個機會。
二、寓教于“趣”,使學生愛讀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以興趣這把鑰匙打開學生的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寶庫的大門。
1. 樹立榜樣。榜樣的作用很大,根據學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點,我經常講一些名人名家愛讀書的故事,鼓勵他們熱愛書籍,從書中汲取知識。
2. 以身作則。閱讀時,教師所流露出的熱情、趣味和歡樂之情,對學生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學生在濃濃的讀書氣氛中,體會到老師對閱讀的重視,從而自覺地進行閱讀活動。對學生絕對肯定的啟示便是:閱讀非常有趣。猶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劑,激勵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一旦興趣培養起來不僅眼前受益,還將伴隨整個人生。
3. 隨機指導。在課堂上,隨機樹立典范,當學生說出一些精妙的詞語和精彩的語段時;當有學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學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識時,教師應激勵表揚,這樣便會在學生中營造讀書的氛圍。
三、培養二次閱讀習慣
平時講解課文之前要求學生要預習、閱讀課文,其目的在于讓學生熟悉課文、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要答對閱讀分析題,自然也不例外,讀是基礎。何況現在的選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或注重思辨,啟迪學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開拓學生視野;或寓理于情、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有的還代表著新的文化觀念等,這些材料對大多數同學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瀏覽、細讀、品讀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時練習中,學生做完閱讀,唯一可做的就是對答案,事實上,糾正答案后對文章的再次閱讀往往至關重要。二次閱讀能真正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提高閱讀水平。
四、寓教于法,使學生會讀書
課外閱讀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要以課內帶課外,課外促課內的方法,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而課外閱讀書籍的種類不同,且題材豐富,文章的內容深淺不一,學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別。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節,忽視文章中心及語言描繪,我注重以下幾種閱讀方法指導。
1. 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低年級摘抄詞句、仿句練習;中年級摘錄佳句、精彩片斷、名人名言等;高年級摘錄時要注明出處,寫讀后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 指導學生用讀書方法。曾國藩曾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閱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根據不同題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瀏覽“三讀”法。精讀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來,做上記號,以便查工具書或向人請教,弄懂了再繼續讀;略讀就是速度較快,常常一目幾行,意在了解大概內容;瀏覽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來瀏覽報紙、搜集信息資料,常常只看看標題。
3. 指導學生進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練習。如,閱讀介紹竹子文章,可引導學生為各種竹子編寫標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或為文章內容的“空白”處作擴充、填補,不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進行創造想象力的訓練。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