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丹
【摘要】高中數學對于多數文科生來說是一部血淚史,對于多數理科生來說是一首歡樂的歌。其實數學是一本嚴謹的書,在這本書中記載了很多人類由未知事物向已知結論探索的知識,我們的專家給這本大書起了一個漂亮的名字“數學史”。數學史主要是理論指導,我們也會從中受益,高中數學還要求我們在實踐生活中的應用,既然兩者都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如何把兩者融會貫通呢?本文就高中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史的意義展開論述。
【關鍵詞】數學史 高中數學 教學
從小學一進校門我們就開始接觸數學,不難發現數學的聯系很緊密,如果某一位同學不會化解一元一次方程,那一元二次方程對于這位同學來說就有點困難。所以高中數學的成績與基礎是密不可分的。不過只要努力就可以化“不會”為“會”。筆者將從:數學史融入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意義、數學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數學史知識融入高中數學教學中趣味性,三個方面來闡述,以期促進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開展。
一.數學史融入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它能給予當代人需要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入適當的數學文化和歷史的講解,了解古代人智慧和解題方法,有利于引起學生好奇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數學的奧妙和樂趣。
數學這門學科不僅具有嚴謹的特點還具有抽象的特征, 這樣的特征使一部分學生尤其是文科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恐懼, 其實數學知識是用形式符號傳達他們思想,想要戰勝恐懼,我們就要學習數學史的知識,因為學習數學史有利于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知識。我們在這里舉一個例子。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所對的角的題型,要注意解(一解、兩解、無解)這三種情況。如: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A(A為銳角)求B。具體的做法是:數形結合思想畫出圖:方法一:把a擾著C點旋轉,看所得軌跡以AD有無交點:當無交點時,則B無解;當有一個交點時,則有一解;當有兩個交點時,則B有兩個解。方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的情況,當ab時,B有一解。(注:當A為鈍角或是直角時以此類推既可)這樣我們不僅學到了理論知識,也學到了數學的解題思路。將數學史和教學很好的融合起來。
二.數學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教師在進行授課時,不僅要將表面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將每一個定理的歷史發展講給學生聽,其中不乏有許多數學家的小故事,對于喜歡聽故事的學生既掌握了數學史的知識,又增長了見識,也達到了各門學科的融會貫通。比如我們在學勾股定理的時候,光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知道它的來源,才能更好的應用到實際的解題當中。勾股定理在每一個文明古國都有研究,但是我們公認是畢達哥拉斯發現了勾股定理,其實中國在《周髀算經》的開頭就有記載勾3股4弦5的定理。要比畢達哥拉斯早的多。接下來,我們就來舉一個解題中的例子:在一個長方體ABCD﹣A1B1C1D1中,AB=3.BC=2.BB1=1,一只螞蟻從A點出發沿長方體表面爬到C1點處覓食,求螞蟻的最小路程。在這道數學題目中,我們可以先根據題目畫圖,將以知信息標在相應的位子,然后在利用勾股定理進行簡答。在高中數學中,尤其是既和題目中經常會遇到畫圖的題目,所以要將勾股定理數學史的的意義融入到解題思路中就尤為重要。
三.數學史知識融入高中數學教學中趣味性
每次看到數學課本中的數字符號,同學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又要做題了,這讓教師很是煩惱,因為學生已經對這門學科產生了抵觸的心理,教師如果硬逼著學生去做題,不僅同學們也學的很痛苦,而且教學質量也無法保證。所以,筆者在這里要給出的建議就是,將數學史知識融入高中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它的趣味性。當我們在學習立體幾何的時候,教師如果只是在講臺上畫了一個立體圖形,然后一味的講解,完全憑同學們自己的想象來理解圖中所包含的信息,(比如,這個立體圖形的體積、表面積),如果靠做題來理解這個這些抽象的東西,那很難有趣味性可言。現在我們就拿球體來舉個例子,球體的表面積公式為:S球=4πr^2,球體的體積公式: V球=(4/3)πr^3,(r為球的半徑)如果教師一節課只是講了兩個公式,而學生要做無數的習題練習這兩個公式,教學結果往往事半功倍。如果靠同學們的想象來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而答案也五花八門,我們的現行的應試教育標準答案只有一個,這樣還是達不到教學的預期的效果。倒不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拿一個立體的圖形,直接展示給學生來的輕松些。這些立體圖形的出現既保證了教育的質量,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結束語
數學史融入高中數學教學中符合歷史的發展,記得曾經有一位哲學家說過“由于個體知識的發生與歷史上人類知識的發生是一致的, 因而對孩子的教育必須符合歷史的教育。”對于我們高中生來說,教師教師能把數學史融入教學中是大有裨益的。這樣有利于在數學史這本大書中繼續添加顏色,也有利于實現數學史的真正意義。讓同學們既學到理論知識,又學到具體的解題方法,兩全其美的方法多多益善。希望教師把這種方式用到課堂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為我們的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景元萍,李艷曉. 數學史融入高等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J]. 科技資訊,2012,31:176-177.
[2]王傳利,薄艷玲. 關于數學史融入中學數學教學的思考[J].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4,03:29-33.
[3]李勁. 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史內容的重要意義[J]. 河西學院學報,2015,02:103-107+111.
[4]晁學民,張號. 數學史融入中學數學教學:問題、歸因與對策[J].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06:101-103.